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临汝,《续汉》扬州豫章郡领县,“永元八年置”,与此泰始失淮北后侨置的汝南郡所领者别。所注“汉旧名”不确,当是“新立”。本司州刺史南汝南太守:“临汝令,新立。”

  • 标签: 《宋书·州郡志》 陈留郡 汝南郡 陈郡 临汝令
  • 简介:(108)1134页:“临庆内史,吴分苍梧立为临惯郡,属广州,晋成帝度荆州。”按:临贺郡始置时当属荆州(时无广州),及晋平吴,乃属广州。《晋书·地理》下广州:“及太康中,吴平,遂以荆州始安、始兴、临贺三郡来属”;本前广兴公相条亦云:“吴孙皓甘露元年,分桂阳南部都尉,立为始兴郡。晋武帝平吴,以属广州。”又洪亮吉《补三国疆域》卷十四荆州始兴郡:“今遍检诸地志,临贺郡之立当在置广州之前,不得云立郡时已属广州。《通典》吴广州领郡六,亦不数临贺。《元和郡县志》、《方舆胜览》临贺、始兴二郡皆属荆州。”

  • 标签: 宋书 《方舆胜览》 《通典》 广州 荆州 地理志
  • 简介:(112)1135页:“乐化左令,宋末立。”按:依本例,“乐化左令”当作“乐化左县令”。(113)1136页:“襄阳公相,魏武帝平荆州,分南郡编以北及南阳之山都立,属荆州。鱼豢云,魏文帝立。”

  • 标签: 宋书 魏武帝 魏文帝 荆州
  • 简介:汉末魏初,儒学德性我式微,才性说盛行,《人物》集其大成。具有一定个体独立性和自由精神的才性我存在三个面向:轻视儒家规范而仍以道德为终极关怀,但新道德并不明确,是不清晰的德性我;重视直觉洞鉴的智悟,但程序性逻辑推理阙如,是不彻底的认知我;将个体生命看作艺术的审美存在,但欠缺退而瞻远的超越意识,是不健全的情意我。材质自然主义凸显才性说之自我又使之不完满,魏晋个体之种种自主性据此伸展.

  • 标签: 才性 《人物志》 个人 自我 自然主义
  • 简介:在中国经学史视野中,《论语》“侍坐”一章中曾点之被多维解读。汉唐时期今文学家、古文学家、玄学家分别从春游、求雨、隐逸三个维度进行理解;宋明理学家将曾点解读为得道的圣贤;清代汉学家汇辑汉说,同时也纠驳汉注,试图寻求经意的历史真相。纵览两千多年来的“侍坐”阐释史,汉学、宋学互有短长。汉学重实证,失之拘谨;宋学妙义精微,失之过度阐释。《论语》的成书特点决定了多义性的阐释成为可能,而这种多义性的理解正是《论语》接受的本真状态。

  • 标签: 经学史 曾点之志 多维解读
  • 简介:<正>6月2日,河北省第一个周易研究团体——北武当山周易气功研究会在河北沙河成立。沙河有关部门的领导及周易、气功方面的学者及研究人员参加了成立大会。河北省社科联常务副主席肖永庆应邀到会。这个研究会是沙河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学术研究团体。广泛联络与吸收热心周易和气功研究,并取得相当学术水平的专业或业余研究工作者,用现代科学观

  • 标签: 气功研究 河北省 武当山 周易研究 研究团体 沙河
  • 简介:<正>苏州儒学研究会,在原老年大学儒学研究会的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于1987年2月25日至27日召开正式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与会者大多是已离休的老同志,也有部分中青年知识分子和社会各届人士。在会上交流的论文有十二篇,涉及的课题较为广泛,而且带有苏州地方特色,学术讨论气氛极

  • 标签: 儒学研究 学术讨论 苏州市 社会 中青年知识分子 地方特色
  • 简介:由淄博人民政府、中国孔子基金会、山东理工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主办,临淄区人民政府和淄博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具体承办的淄博第五届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于2002年8月6日至8月10日在古代齐国故地、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当代工业重镇淄博隆重举行.

  • 标签: 齐文化 学术研讨会 经济理论 《管子》 民本思想
  • 简介:<正>华东六省一社会科学院第六次协作会议于1990年11月5日至10日在江苏省苏州举行。上海、山东、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江苏等华东六省一社会科学院的领导同志及各院科研处、办公室、人事处、情报资料研究所、外事处(室)、图书馆和刊物

  • 标签: 协作会 社会科学院 地方社科院 图书馆 情报资料 苏州市
  • 简介: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个人的日常行为大多属于交换行为,这种行为不同于市场行为,但也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个人与群体、组织、社会之间的交换行为也是如此。作为农村健康传播者的乡村医生,在被社会赋予相关的角色定位时,必须提供合理的社会报酬——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职业声望等,与乡村医生进行“等价交换”,只有这样,乡村医生才能很好地扮演其乡村健康传播者的角色。实证调查表明,社会与乡村医生之间的“等价交换”还未实现。

  • 标签: 社会交换理论 健康传播 乡村医生
  • 简介:政策如何下乡及有效运作,是乡村传播学及乡村治理研究应该给予重点关注的议题。本文通过江苏省J10个乡镇的实证调查,主要探讨了国家对农传播过程中信息沟通或实际运作的背后,存在着由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与人际传播所构成的政策下乡传播系统,其中体制性渠道与非体制性渠道的传播博弈,将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对农政策在乡村社会的认知、理解与传播效果。

  • 标签: 政策下乡 乡村传播 传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