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9 个结果
  • 简介:9月21日在上海大学召开,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共同举办。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社会科学》、《学术月刊》相关编辑参与论坛。

  • 标签: 发展论坛 当代哲学 信息文明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
  • 简介:12月17日在中共中央党校召开,由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主题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当代中国发展”。来自国家行政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以及全国党校系统的50余人参加了会议。

  • 标签: 发展论坛 社会 哲学 中共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研究 当代中国发展
  • 简介:11月8~9日在湘潭大学举行,由中国逻辑学会主办,湘潭大学哲学系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湖北大学、西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天津商学院、贵阳民族大学等全国部分高校的13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就“传统逻辑”、“法律逻辑和辩证逻辑”、“语言逻辑”、“逻辑教学”和“逻辑哲学”等多个主题进行交流讨论,以期共同推进逻辑学研究在中国的创新发展

  • 标签: 中国逻辑 学术年会 学会 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 湘潭大学
  • 简介:作为《淮南子》一书中论述兵学问题的专篇,《兵略训》包含着丰富的兵学思想。从战争观、道论、用兵思想、将帅观等几个方面来看,《兵略训》对《孙膑兵法》多有继承,二者呈现出一种先后相继的承递关系。但是,受所处时代的影响,孙膑更加强调战争的作用,而《兵略训》则是立足黄老道家来谈论军事问题,而且较多的吸收了儒家的为政理念,更加注重社会政治,从而使二者又呈现出较大的相异性。

  • 标签: 《兵略训》 《孙膑兵法》 战争观
  • 简介:本文从湛若水对“随处体认天理”、“以自然之功夫合自然之本体”、“勿忘勿助”这三个重要主张的阐释出发,指出湛若水对自身学问归属有着自觉而深刻的认识,在接续白沙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扩充其内在意蕴现实指向,因而极具意义和价值。

  • 标签: 湛若水 陈白沙 随处体认天理 以自然之功夫合自然之本体 勿忘勿助
  • 简介:12月27日在湖北黄冈召开,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承办,来自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全省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108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开幕式由湖北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雨辰教授主持。湖北省哲学学会会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刘可风教授代表学会作工作报告。

  • 标签: 哲学学会 湖北省 学术研讨会 哲学创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简介:胡瑗的《周易口义》相对于孔颖达《周易注疏》在释卦体例方面主要有三方面的创新:1、重视对卦序时义的阐释;2、成卦之义多“以二体言之”;3、主张“诸卦四德亦天地四德”。这些体例创新均是北宋士大夫政治主体意识觉醒的时代背景下借易学解释“阐明儒理”的思想意图的体现。

  • 标签: 北宋易学 《周易口义》 解易体例
  • 简介:通行本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句在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中分别写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和“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对此,有学者认为,帛书甲、乙本均为误写,《老子》原文当从通行本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亦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帛书《老子》并非误写,乙本中的“争”字乃甲本中“静”字的假借,《老子》原文当如帛书甲本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关于此一问题,新近发布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以下简称北大《老子》)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以北大《老子》为参考,并参照其他《老子》版本,对此句作出了新的探讨。通过对比分析,文章认为,此句本应作“水善利万物而有争”。但因其在字面意义上似《老子》思想相抵牾,在文本流传过程中,最终被改作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另外,通过考察《老子》第八章在文本流传过程中的变化,文章亦将《老子》文本的发展演变作一探究。

  • 标签: 北大《老子》 有争 有静 不争
  • 简介:在柏拉图哲学中,关于知识、智慧和名称的讨论,一直是国内外柏拉图研究领域的热点难点。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在柏拉图研究领域已经获得了长足的积累,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古典学在国内学界的兴起,关于古希腊哲学的研究论题讨论域日渐深入精专。

  • 标签: 柏拉图哲学 “智慧” 知识 语言 古希腊哲学 中国学界
  • 简介:在休谟那里,所有情感都属于次生印象或反省印象,亦即情感不是外在感官或肉体受外物刺激所产生的生理反应,而是源于心灵的反省或思想,虽然生理反应也许是任何情感的基础。

  • 标签: 情感 想象 生理反应 印象 反省 休谟
  • 简介:从古希腊起,哲学家们似乎就把“趣味”、“审美”的专属权赋予了视觉和听觉,把它排斥于味觉的范围之外。其因由首先在于,视昕两个感官是主要的认识器官,心灵相关,因此在五官中被赋予了更高的地位;其次,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人们认为视听两种感官对象之间没有物质性接触,是比触、味、嗅更纯洁的感官。

  • 标签: 审美 味觉 “趣味” 技术条件 古希腊 哲学家
  • 简介:11月15~16日在山东济南举行,由山东大学易学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暨《周易研究》编辑部主办。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韩国首尔大学、香港教育学院、山东大学等高校的20余名专家学者,就《周易》古经的解读、《周易》研究的典范转移、易学当代中国哲学的重建、《易传》儒道关系、哲学视域中的易学三才之道、清华简《筮法》的学术史意义、乾嘉学派的解释学、人文易与民族魂、先秦的心性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就当前易学中国哲学研究状况给予了反思批评,并对今后研究的方向、方法作了积极探讨。

  • 标签: 当代中国哲学 哲学视域 易学 中国哲学研究 山东大学 论坛
  • 简介:2014年11月15日至17日,“视域方法:易学中国哲学前沿论坛”在山东大学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山东大学易学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周易研究》编辑部和中国周易学会主办。

  • 标签: 中国哲学 易学 论坛 视域 综述 山东大学
  • 简介:人们可以用不同概念来描述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风险社会即是其中之一。事实上,更深刻的描述现代社会的存在基础并揭示风险之来源概念的应该是技术社会。奠基于科学技术并被资本市场所驱动的现代化进程,已经将人类文明建构成技术文明,并带来了福利的巨大提升。

  • 标签: 风险社会 道德困境 认知局限 伦理 现代社会 现代化进程
  • 简介:《司马法》和《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两部经典兵学著作。前者是我国最古老的兵书之一,是先秦时代司马之官治军用兵的法典;后者被尊为中国"兵学圣典"。以下考察了《司马法》的来龙去脉,古《司马法》《司马穰苴兵法》的关系;分析了《司马法》《孙子兵法》以及司马穰苴和孙武之间的地域背景、家学渊源和学术传承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司马法》《孙子兵法》的共同特征和鲜明差异进行了比较。

  • 标签: 司马法 孙子 兵学思想 比较
  • 简介:我们今天正在遭遇一个微时代,微时代催生了微文化,微文化促发了微民主。我们知道,社会政治的变化有时是由一些看似简单的技术变革所引发的。有研究指出,如果电报早一些发明出来,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不会爆发。

  • 标签: 文化 公民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 技术变革 社会政治 民主
  • 简介: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或多或少地伴随着风险。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风险社会风险的实质是人本身的风险,因为人是风险的制造者。但同时,由于风险的前因后果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从而使责任的承担者很难或无法得到确认。这就导致了对风险后果负责的只能是“一般化的人”,而“一般化的人”往往意味着风险后果的无人负责,这也是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 标签: 伦理风险 责任伦理 实践活动 社会风险 线性关系 前因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