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庄子》的有关记载中,发现《庄子》一书中的孔子既“具有道家思想的儒者形象”,又有“道家的反面形象”。进而又从书中“以重言为真”的写作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儒道两家之间既互相矛盾又互相渗透的关系。

  • 标签: 《庄子》 孔子 儒家 道家
  • 简介:<正>人眼底视觉结构,酷似太极图。太极图是宇宙万物圆运动的象征,如天体中旋窝运动的旋窝星云图,一半大陆、一半海洋的地球,圆缺的月球等等。太极图不仅存在自然中,亦存在人体中,如在人体中五脏六腑气机升降,十二经及奇经八脉经络循环,营气卫气运动等,都是首尾相贯圆循环运动。人的视网膜中能分辨明暗的锥细胞与杆细胞也

  • 标签: 太极图 视网膜 视觉器官 黄斑部 升降出入 细胞分布
  • 简介:模、楷二树作为周公、孔子墓树,成为与周公、孔子形象密切相关的政治文化符号。以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草木谱》的记载为开端,模、楷二树并列且各具人格形象特征。模树以树叶的色正为特征,代表了顺应四时的理想王者品格;楷树以枝干的质直为特征,代表了直道而行的理想士人品格。之后,诸多文献中关于模、楷二树的记载出现了迥然不同的差异:模树形象并没有得到新的塑造,楷树形象则从多角度得以发掘,出现了丰富且奇异化的记载。在理解与周公、孔子相关联的政治文化的同时,模树与楷树形象的差异及变迁也应值得我们进一步关注。

  • 标签: 模树 楷树 周公 孔子
  • 简介:研究孔学,恢复孔子的真实面目固然重要,而研究孔学演变中的孔子也不可忽视。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更能反映出不同时代的政治思想和学术风会的变化。为此,本文考察了孔子主观化的最早表现,通过对《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中出现的孔子形象的分析,分别指出其强孔子为己用的用心,从而揭示了滥觞于先秦的孔子形象主观化在思想史上的意义。

  • 标签: 孔子思想 孔子形象 主观化 孟子 荀子 韩非子
  • 简介:作为当下最重要的国家话语,“中国梦”是我国国家形象的价值核心,规制着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内涵、路径与目标,而国家形象的有效传播又直接影响着“中国梦”在世界诸民族之梦中的全球地位与可能性空间。因此,需认清现实起点,厘清国际传播的话语环境与主流学术话语资源,在对策与行动上注意强化其话语核心的内在建构、外在形式的有效表达以及新媒体语境中国家形象的攻防战。

  • 标签: 中国梦 国家形象 对外传播
  • 简介: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兴起,许多企业开始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以提升品牌吸引力,获得消费者认可和喜爱。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考察企业责任形象对消费者响应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企业责任形象能够积极影响消费者响应,而且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长期关系方面。消费者企业认同是影响企业责任形象与消费者响应关系的重要中介变量。本文既丰富了从消费者角度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文献,又为企业运用社会责任战略获得消费者积极响应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 标签: 企业社会责任 消费者响应 消费者企业认同
  • 简介:《孟子·告子下》篇"人恒过,然后能改"之"恒"当读为"极",是说人困于过,为过所困,才能改正错误;《离娄上》篇"思诚者,人之道也"之"思"当读为"使",是"做到"的意思,而不应该训为思想或追求;《尽心下》篇"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当作"仁也者,人也;义也者,路也:合而言之,道也","人也"下脱去"义也者,路也"5字。

  • 标签: 孟子 人恒过 思诚 脱简
  • 简介:晏婴以极忠尽谏闻名,而其劝谏的主要内容便是要齐君效法古之贤君爱民、重民,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本文以为据,描述晏婴的谏诤形象和高超的进谏艺术与技巧.

  • 标签: 《晏子春秋》 晏婴 谏诤形象 民本思想
  • 简介:《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道之源,是中国圣贤先哲应对世界千变万化事物规律的智慧结晶。《易经》翻译,长期以来就是中国对外交流、促进中华文明蓬勃发展的重要桥梁。探讨被称之为“译事难”的“信达雅”被很多学者认作是探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问题,对于《易经》翻译,这“难”更是如此。尽管研易的论著汗牛充栋,但从易学的角度谈《易经》翻译的却不多见。本文拟从《易经》“易”的角度,探究《易经》英译的“难”问题,即从《易经》的“不易”、“简易”、“变易”出发,探讨《易经》翻译的“信、达、雅”要素。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做一新的探讨,并以《易经》翻译的实际例证加以说明。

  • 标签: 《易经》 不易 简易 变易 翻译
  • 简介:<正>一《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句中的“易”字大多释为“改变”。朱熹注:“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杨伯峻《论语译注》云:“易,有交换、改变的意义,也有轻视简慢的意义。”并把“易色”译为“不重容貌”。私以为欠妥。“贤贤易色”中的前一个“贤”用作动词,“爱好”之义。后一个“贤”是指“贤人”,“贤

  • 标签: 论语 杨伯峻 贤人 朱熹 王念孙 孔子
  • 简介:<正>所谓《易》,即《周礼·太卜》最先揭举的《连山》、《归藏》、《周易》。这里所说的《周易》,就是今本《周易》中的《易经》部分。《易》名义乃千古聚讼疑案,历代学者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直接影响着人们从本源的角度对易事易理的理解和认识。阐明《易》名义,是弘扬易学精蕴的关键所在,本文试就此问题探理如下。

  • 标签: 周易 归藏 周代 坤乾 渊源关系 周礼
  • 简介:“礼”、“义”、“廉”、“耻”为国家的“四”,《管子》曰:“国有四,一绝则倾,二绝则危,绝则覆,四绝则灭。”可见“礼”、“义”、“廉”、“耻”犹如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如果有一根断裂,就会危及国家的安危。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我们要借鉴“守国之道,在饰四”的治国之道,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义廉耻”的合理因素,加强道德建设,使我们的国家更加昌盛富强。

  • 标签: 《管子》 四维 启示
  • 简介:把礼、义、廉、耻视为国之四,提出“四不张,国乃灭亡”治道思想的是《管子》。历代学者对其持肯定态度,但柳宗元却是例外。他以《管子》释义四有误、“廉与耻,义之小节”“不得与义抗而为”为由,论证四论的提法不确切,进而得出“四者非管子之言”的结论。实际上,这是一种教条主义的学究式裁断。

  • 标签: 《管子》
  • 简介:管仲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在古代官方祭祀系统中占据一席之地,他既是官方政府树造的教化偶像,又是行业从事者的保护神,还是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寄托。这体现出官府和民众对传统地方资源的一种共享和利用,其间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创新,从而使得管仲本人的形象在正史之外更加丰满和充实。

  • 标签: 祀典系统 管仲 人物形象 行业神
  • 简介:《周易》“驱”礼即西周蔸狩礼,蔸狩礼集“田猎”、“习兵”于一体。“驱”为西周苋狩礼之“习兵”即讲武活动中参加演习的战车和士兵(徒)在特定区域(防)内3次前进及“表”的行为,具有“教人战”的性质。只是在随后的历史时期,由于兵种、战争形式、军事训练方式的变化,蓖狩礼“教人战”的功用消退,而田猎的游逸性质与日俱增,“驱”礼本源渐遭湮没,“驱”遂成为“田猎之仪”的一部分,后世关于“驱”的诠释,因此无不着眼于田猎。

  • 标签: 军事训练 狩猎 蒐狩礼 三驱 《周礼》 《周易》
  • 简介:孔门十哲,出类拔萃者莫若颜回、子贡、子路,且此人之身世、性情、才具、道德修为和成就各有风华,但又殊途同归:共同维护了孔门。光大了儒家。孔子称得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为伟大的教育家,颜回、子贡、子路人各方面的修为和成就,莫不大大受惠于夫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卓越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式。人也没有辜负孔子的教导,以身垂范,较好地诠释了孔子儒家所宣扬的“仁、智、勇”;并与其师一道,在乱世中矢志不渝,坚守道义,追求理想,为儒学的传播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标签: 颜回 子贡 子路 才具性情 道德修为
  • 简介:<正>如何使国家长治久安,这是自古以来的思想家、政治家竭虑殚思的一个中心问题。生活于战国末期的荀子,目睹“亡国乱君相属”的状况,深感治国之道的重要。他长期游学于“稷下学宫”,融汇综合儒、墨、道、法、阴阳诸家思想,形成了博大精深、逻辑严密的治国学说。《荀子》一书就是代表了当时认识高度的一部治国的百科全书。凡治国中的重要问题,如天、地、君、臣、兵、民、修身、治学等或今人所谓之政治、经济、生态环境、思想

  • 标签: 荀子 治国之道 思想方法 治国思想 长治久安 法先王
  • 简介:近年来,政府基本沿用封闭、僵硬的内部处置方式应对群体性事件。与此同时,在一些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民成为影响舆论的关键力量,他们通过传递信息、发表观点,推动政府制定良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这些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鲜明的法治意蕴。当前,政府应借鉴美国政治精英利用黑幕揭发运动促进制度建设和社会转型的经验,主动将网络群体性事件纳入体制化轨道,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完成社会转型。

  • 标签: 网络群体性事件 法治建设 社会转型
  • 简介:《周易》成词例说()徐传武三十一、咸卦咸,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其义为感应、感化。《咸·》:“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因以“咸感”为阴阳相感,夫妇相和。唐杨钜《册淑妃何氏为皇后文》:“观柔刚咸...

  • 标签: 《周易》 六十四卦 孔颖达 损上益下 羝羊触藩 家人卦
  • 简介:明代礼类著作较易、诗、书类著作为少,其中关于《仪礼》的著作尤少。礼之属,《四库》分周礼、仪礼、礼记、礼总义、通礼、杂记分述,重点在前类。本文就前类中较为重要者概述如下。

  • 标签: 明代 礼学 《仪礼》 著作 三礼 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