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4 个结果
  • 简介:<正>一、平面阴阳画阴阳图是为了解说《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里的阴阳是包罗万象的。许多领域里的阴阳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是不容易抓得到摸得着的,唯有地球上某一地区在一年四季中的日照时间长短的变化情况可以画成图形拿给人们看。所以,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第一张阴阳图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界研究《周易》的人画出来的。在古代大概也不是每一位科学工作者都研究《周易》,所以,虽然阴阳从实质上讲属于横跨天文学和数学两学科的科研成果,但它并没有被天文和数学界所承认,只能作为涓涓细流,汇入“周易之河”。在当今出版的涉及《周易》的书刊中,由于种种原因,印刷出来的早期阴阳图形不尽相同,有的还相差甚远。尽管如此,熟悉平面解析几何并且粗知我国天文学发展史的人,仍然能够从所见到的并不规范的图中看出早期阴阳的分界曲线实际上是由两条著名的

  • 标签: 阴阳鱼 界曲线 日照时间 北极圈 周易 变化规律
  • 简介:考郑杰(一)孟尝君田,出身于齐公族。《史记·"孟尝君列传》曰:"益尝君,名,姓田氏。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孟尝君少年时,便以善辩有智折服已任齐相的父亲.《史记·孟尝君列传》称,田婴贱妾以五月五日生田,而...

  • 标签: 孟尝君 《战国策》 公元前 田文 《战国纵横家书》 《史记·秦本纪》
  • 简介:《孟子节》在历史上只从1394年至1411年"合法地"存在了17个年头.在孟子升圣、《孟子》升经以后,朱元璋之所以还敢于以政治强权去强暴这个圣人和他的经典,关键原因就在于,传统儒家以"道德相"制衡"政治王"的激进理想,根本不利于他通过废除固有的宰相制度、从而营造明代的集权政治模式.尽管《孟子》文本的复原,仿佛表明传统儒家在"道德王国"与"权力王国"的较量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道德王国"的思想者们在集权政治模式下的"真实命运",乃至一代代知识分子置身于"政治"与"学术"之间的坎坷经历,却是意味深长的.

  • 标签: 《孟子节文》 文化省思 集权政治模式 朱元璋 “道德相” “政治王”
  • 简介:论《心》的易象思想陈守富《心》与《周易》关系至密。粗略统计,《心》上编十篇、下编十二篇引用了《周易》原文或运用了《周易》思想,取有《易经》二十余卦象,涉及《易传》十篇。《周易》是《心》思想的重要渊源。《心》主要取《周易》哪些卦象,起了怎样的...

  • 标签: 《易》象 《周易》 《原道》 刘勰 天地之心 卦象
  • 简介:侯在西周晚期至东周初期的这段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其研究实属必要;而对其名字含义的研究,则不仅有助于理牖周代的命名原则,还可以厘清晋国的相关史事。根据史籍记载,晋侯被命名为“仇”,其含义并非以往学者所谓的“战相仇怨”,而是“匹配”之义;晋侯出生之年条之役为周宣王二十三年,战争结果史籍缺载;晋侯与其弟之命名违反了周代命名原则,预示着晋国的动乱。

  • 标签: 晋文侯 条之役 周代命名原则
  • 简介:子》古今本成书年代考张杰郑建萍《子》是黄老之学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但是学术界对它的真伪颇有争议,特别是河北定县40号汉墓有关《子》的文献出土以后,它更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热点。本文仅讨论《子》中的一个问题,即其成书年代。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

  • 标签: 《文子》 《老子》 《淮南子》 成书年代 古今本 《韩非子》
  • 简介:子公案历来聚讼不已。竹简《子》的出土,引起了学术界的更大关注,但是在关键的问题上仍旧有很大分歧。本书直面学术难题,重点考察了竹简《子》与传世本《子》的关系,以及两本《子》与《淮南子》的关系和竹简《子》的撰作年代及主题思想。通过缜密考证和深入分析,作者认为,

  • 标签: 竹简《文子》 出土文献 公案 书讯 《淮南子》 主题思想
  • 简介:“质文说”起源于孔子,孔子的质文说主要是指道德的两个层面,但他已有把周代归为家的思想倾向。孔子的质文说对汉代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汉代政治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知识分子都把历史归结为一一质的循环发展过程,意在奉劝汉代统治者推行质家之制。汉代的社会性质却与社会思潮相反,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汉代确立了家之制,整个汉代都呈现出了家特质。

  • 标签: 孔子 质文说 文家 质家 政治史观
  • 简介:《周易》之的原初论述主要表达在《易传》中,“”是万事万物得以产生和呈现的样态或理则,而《贲》卦之经传为《周易》说“”之典型。藉由王弼、程颐和朱熹对《贲》卦各有侧重的阐释,可从如何产生、文质关系、天文人文和神道设教等层面说明“”的基本含义和普遍意义。

  • 标签: 《贲》卦 天文 人文 神道设教
  • 简介:宋元时期道关系的演变,与理学地位的升降密切相关。北宋理学初兴,理学家将“道”抬升至宇宙本体的高度,打破了“”“道”之间原有的平衡,道关系从唐代的“以贯道”转变为宋初的“以害道”。南宋时期,理学思想体系日臻完善,朱熹、真德秀等人均试图将“”融入“道”的发展轨迹中,缓和北宋以来“道”之间水火不容的对立状态。入元后,理学家通过对文道关系的反思,使思辨的哲学与情感的创作合理结合。加之政治风向的变动,理学成为文人的进身之阶,最终形成文道融会的新局面。理学与宋元时期道关系之间的互动,揭示出中国古代新思想发生、发展的新路径。

  • 标签: 理学 宋元时期 文道关系
  • 简介:子》是黄老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既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同时又对老子的“自然→无为→自为”思想进行了根本性的修正。《子》突出强调了“时变”、“因循”、“法度”和“尊君”,同时《子》思想具有强烈的“重实用”、“尚功利”倾向,这一切均与老子着眼于“理想”、“超越”和“批判”的思想特点和致思路径完全不同。

  • 标签: 《文子》 老子 修正
  • 简介:《孟子·告子下》篇"人恒过,然后能改"之"恒"当读为"极",是说人困于过,为过所困,才能改正错误;《离娄上》篇"思诚者,人之道也"之"思"当读为"使",是"做到"的意思,而不应该训为思想或追求;《尽心下》篇"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当作"仁也者,人也;义也者,路也:合而言之,道也","人也"下脱去"义也者,路也"5字。

  • 标签: 孟子 人恒过 思诚 脱简
  • 简介:唐代是中国散文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20世纪的唐研究,走过了百年艰难探索的漫长历程,有着明显的发展阶段,唐研究也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但与唐诗研究相比较、与唐的丰厚遗存相比较,仍然是唐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弱点,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对百年唐研究作一简要回顾与反思,按其发展阶段进行分析总结,并探讨造成唐研究滞后的原因,以期有助于唐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 标签: 20世纪 唐代 散文 中国 文学研究 历史发展
  • 简介:《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道之源,是中国圣贤先哲应对世界千变万化事物规律的智慧结晶。《易经》翻译,长期以来就是中国对外交流、促进中华文明蓬勃发展的重要桥梁。探讨被称之为“译事难”的“信达雅”被很多学者认作是探究中国全部的翻译理论问题,对于《易经》翻译,这“难”更是如此。尽管研易的论著汗牛充栋,但从易学的角度谈《易经》翻译的却不多见。本文拟从《易经》“易”的角度,探究《易经》英译的“难”问题,即从《易经》的“不易”、“简易”、“变易”出发,探讨《易经》翻译的“信、达、雅”要素。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做一新的探讨,并以《易经》翻译的实际例证加以说明。

  • 标签: 《易经》 不易 简易 变易 翻译
  • 简介:<正>一《论语·学而》:“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句中的“易”字大多释为“改变”。朱熹注:“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杨伯峻《论语译注》云:“易,有交换、改变的意义,也有轻视简慢的意义。”并把“易色”译为“不重容貌”。私以为欠妥。“贤贤易色”中的前一个“贤”用作动词,“爱好”之义。后一个“贤”是指“贤人”,“贤

  • 标签: 论语 杨伯峻 贤人 朱熹 王念孙 孔子
  • 简介:<正>所谓《易》,即《周礼·太卜》最先揭举的《连山》、《归藏》、《周易》。这里所说的《周易》,就是今本《周易》中的《易经》部分。《易》名义乃千古聚讼疑案,历代学者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直接影响着人们从本源的角度对易事易理的理解和认识。阐明《易》名义,是弘扬易学精蕴的关键所在,本文试就此问题探理如下。

  • 标签: 周易 归藏 周代 坤乾 渊源关系 周礼
  • 简介:孟子力主“仁义内在”说。《五行》说用这一思想对经文大加阐发。说继承孟子扩充仁义端绪的思想,发挥了经文“进”、“遂”等概念。受孟子影响,说也为外在的具体善行在心里确立了一个根源性的起点——仁义之端绪,并把仁义实现圆满的过程看作是从端绪出发,经由主体由内而外扩充而完成的过程。说在孟子语焉不详的气论基础上提出了“仁气”、“义气”、“礼气”说,既合理解释了经文仁、义、礼的实现过程,又拓展了孟子仁、义、礼的根源性问题及其扩充问题。说不提圣气、智气,是因为圣、智在经文中有独特的地位,且包含了气的内蕴。

  • 标签: 孟子 《五行》说文 仁义观
  • 简介:《周易》“驱”礼即西周蔸狩礼,蔸狩礼集“田猎”、“习兵”于一体。“驱”为西周苋狩礼之“习兵”即讲武活动中参加演习的战车和士兵(徒)在特定区域(防)内3次前进及“表”的行为,具有“教人战”的性质。只是在随后的历史时期,由于兵种、战争形式、军事训练方式的变化,蓖狩礼“教人战”的功用消退,而田猎的游逸性质与日俱增,“驱”礼本源渐遭湮没,“驱”遂成为“田猎之仪”的一部分,后世关于“驱”的诠释,因此无不着眼于田猎。

  • 标签: 军事训练 狩猎 蒐狩礼 三驱 《周礼》 《周易》
  • 简介:孔门十哲,出类拔萃者莫若颜回、子贡、子路,且此人之身世、性情、才具、道德修为和成就各有风华,但又殊途同归:共同维护了孔门。光大了儒家。孔子称得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为伟大的教育家,颜回、子贡、子路人各方面的修为和成就,莫不大大受惠于夫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卓越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式。人也没有辜负孔子的教导,以身垂范,较好地诠释了孔子儒家所宣扬的“仁、智、勇”;并与其师一道,在乱世中矢志不渝,坚守道义,追求理想,为儒学的传播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标签: 颜回 子贡 子路 才具性情 道德修为
  • 简介:<正>如何使国家长治久安,这是自古以来的思想家、政治家竭虑殚思的一个中心问题。生活于战国末期的荀子,目睹“亡国乱君相属”的状况,深感治国之道的重要。他长期游学于“稷下学宫”,融汇综合儒、墨、道、法、阴阳诸家思想,形成了博大精深、逻辑严密的治国学说。《荀子》一书就是代表了当时认识高度的一部治国的百科全书。凡治国中的重要问题,如天、地、君、臣、兵、民、修身、治学等或今人所谓之政治、经济、生态环境、思想

  • 标签: 荀子 治国之道 思想方法 治国思想 长治久安 法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