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略》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十重要的意义,古今学人多将其视为“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上乘之作,但就其实际成书过程及六法的体系框架来看,称之为学术史著作似较为不妥。《略》是在官藏书籍的整理过程中产生的,藏书目录是其原始和基本功能;刘歆虽在其中尤其是《诸子略》中倾注了自己的学术关怀,加入了一些考辨源流的文字,使之部分具有了学术史的功能,但仍不能完全撼动《略》书籍目录的基本性质。《略》是目录学与学术史双重标准的产物,但其作为目录的功能更为明显,学术界对《略》学术史的推崇有进一步界定和澄清的必要。

  • 标签: 《七略》 刘向 刘歆 学术史 目录学
  • 简介:试论管子"三损益法"罗天全"三损益法"见载于《管子·地员篇》。它采用数学方法计算五声音阶中各音之长比例,是我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记载最早的一种求律方法。本文拟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讨。一、关于《管子·地员篇》中记载的"三损益法"《管子·...

  • 标签: 三分损益法 《管子·地员》 五度相生律 吕氏春秋 十二律 音乐实践活动
  • 简介:<正>帛书周易0259严灵峰[马王堆帛书易经初步研究]自序东方杂志复刊14卷2期页10—111980年8月0260严灵峰马王堆帛书易经初步研究台北成文出版社215页1980年7月经子丛著第5册页1—215台北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83年5月

  • 标签: 马王堆帛书 周易研究 帛书周易 易经 北京师范大学 台北
  • 简介:本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简文中部份疑难字词提出解释,如将第十四简"可豫悔"、"猷豫"释为"歌豫悔"、"谣豫";释第二十一简"勿药有菜"为"勿药有瘥";释简二十四"■经于北涯"为"拂径于丘、洍"。并讨论第二简的"■"、第十五简的"■"等字。透过本文的讨论,对于许多《周易》爻辞的文义可以得到较清楚的理解。

  • 标签: 周易 楚竹书 爻辞
  • 简介:<正>1991年7月22日至26日第届国际中国哲学学会年会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召开。开幕式上,成中英教授作了“《周易》作为方法论之种种哲学意义”的报告。会议非常重视《周易》哲学的讨论,专门设“《易经》思想讨论组”,集中了中外学者近五十人,就

  • 标签: 中国哲学 方法论 周易 思想讨论 中外学者 德国
  • 简介:“竹林贤”之名号,自史学大家陈寅恪提出是东晋士人比附佛教内典而成,并非历史事实后,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本文仔细爬梳了有关史料,指出最早记载“竹林贤”名号的是出自西晋末期、至迟是两晋之交时期的《魏纪》。而其在流传过程中引发的种种争议,与东晋初期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陈郡谢氏三大家族的矛盾密切相关。

  • 标签: 竹林七贤 陈寅恪 阴澹 琅琊王氏 颍川庾氏 陈郡谢氏
  • 简介:通行本古经分为上下两篇.对于其何以如此篇,生当北宋的易学家程颐,在承继、整合和等的观点的基础上,作,明确提出以阴阳为基准篇的原则,指明"阳盛者居上篇,阴盛者居下篇",并逐卦作了分析,丰富了人们在此领域的识见.

  • 标签: 《周易》古经 分篇 程颐 上下篇义 阴阳
  • 简介:<正>天人关系是先秦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见解。总的说来,“天人合一”是先秦哲学家最普遍的观念。荀子虽然提出“明于天人之分”,但最终归于“天人合一”,这一矛盾源之于荀子的“天”的二重性:自然之天与意志之天。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荀子轻自然之天,重意志之天。这也反映出先秦哲学家的一个总的致思倾向。就此,笔者作一初步探讨,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 标签: 荀子 先秦哲学 天人之分 自然之天 自然界 天人关系
  • 简介:20世纪中国历史有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帝制终结的1912年,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以及改革开放的1978年。这些时间节点,一方面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划分为不同阶段,有助于揭示历史发展的变化性和阶段性;另一方面,又多少遮蔽了不同历史阶段的某些共相特征,使人们不易见到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延续性。其中最难逾越的是1949年这一水岭,它又和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尤其是政治学)的学科畛域交织在一起,使情形变得更加复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研究者开始意识到跨越时间界限、突破学科畛域对于全面、深入地理解20世纪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并作了有益的尝试。哈佛燕京学社为此举办以“再思1949年水岭:政治学与历史学的对话”为主题的工作坊,邀约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日本的十余名政治学者和历史学者,围绕相关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方法展开了深入讨论与交流。鉴于工作坊取得的巨大成功,并为扩大跨时段、跨学科研究路径在中国学界的积极影响,特将会议纪要完整刊发于此,以飨读者。

  • 标签: 1949年 历史学者 政治学 分水岭 对话 跨学科研究
  • 简介:刘寅的《武经书直解》是明代最早、最有影响的《武经书》注解版本,有明一代流传颇广。作为“宰相之杰”的张居正对“武事”甚为关注,也曾对《武经书直解》进行增订。然而,因后世流传的版本较多,各家著录或有抵牾,甚至错讹之处。对现存的张居正增订《武经书直解》版本情况进行梳理,并重点对张居正增订《孙子直解》的详细情况及其学术价值进行研究,将对张居正军事思想的研究有所裨益。

  • 标签: 张居正 《武经七书直解》 版本考辨 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