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5 个结果
  • 简介:簠,西周晚期青铜器。高16.21厘米,口长28.5厘米。口宽24.8厘米,足长17厘米,足宽14厘米。2000年6月沂源县南麻镇西鱼台遗址出土。器与盖造型基本相同,呈长方形。腹斜收,圈足。每边中部有缺口.两侧各置简化兽耳一对。其口沿饰变形凤纹,腹部饰窃曲纹,圈足饰重环纹。

  • 标签: 青铜器 西周晚期 沂源县 长方形 出土 遗址
  • 简介:鸟柄灯,战国时期青铜器。1992年临淄商王墓地出土,敞口,壁内弧,浅盘,平底略下凸,粗柄,中腰呈倒葫芦形隆起,喇叭形圈足,盘中央有一锥形烛柱。在盘底一侧伸出一圆柄,柄上铸一只小鸟,低首引颈,口衔灯盘,双翅合羽,尾部上翘并呈扇形散开。

  • 标签: 青铜器 战国时期 出土 墓地 商王
  • 简介:雁足灯,战国晚期青铜器。器物高36厘米。盘径24厘米,底座长16厘米,宽11—13.7厘米。1992年临淄商王墓地出土,灯盘为圆形凹槽,直口,浅槽,平底,内饰有三个锥形烛柱,便于固定蜡烛。盘底一侧为雁足形柄,雁足三趾向前,一趾在后,立于平面为梯形的灯座上,底座并铸刻“越陵夫人”四字。该器物采用写实的艺术表现手法,造型生动逼真,特别是对足蹼的刻划极为细致,使实用与审美得到了较为完美的结合,体现出较高的审美价值。

  • 标签: 青铜器 艺术表现手法 审美价值 战国晚期 器物 底座
  • 简介:<正>《经济》是法国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魁奈在十八世纪中叶形成的重要著作,它对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科学功绩,曾被马克思誉为“政治经济学至今所提出的一切思想中最有天才的思想”①;而《周易》则是中国两千多年前的古代文化产物,其萌芽期甚至可以追溯到更早,它作为儒家经典之一,一直受到中国历代学

  • 标签: 经济表 周易 魁奈 十八世纪 中国传统文化 六十四卦
  • 简介:虞翻易学透过十二消息说,生动诠显了宇宙大化之图景。指出十二消息卦涵摄符示着年复一年十二个月阴阳二气消长盈虚的基本情状。十二消息卦彼此间的对待旁通,昭示出阴阳消息所成诸格局与态势间动态流转互通与静态相互涵摄。历时性的流转互通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显的格局与态势对于隐的格局与态势的共时性内在涵摄,从而彰显出大宇宙阴阳之动态性均衡与阴阳之大和,保障了天地万物往复循环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开显出大千世界的有机整体大和谐。而借对于阳气与阳气息长引发万物生机生意的价值肯定,昭示出虞翻对天地万物之能充满生机生意的期许,昭示出对于天地万物本身内在价值的肯定与善待。

  • 标签: 十二消息卦 消息格局与态势 静态涵摄 流转互通 整体大和谐
  • 简介:《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对《五十二病方·痿入中者》中“然”解释为“形容火焰炽烈”,此解释不妥,值得商榷.今从文字训诂学和中医药学两方面来分别进行论证,认为“然”当训释为“火焰缓而小貌”.

  • 标签: 《五十二病方》 “然” “火焰缓而小貌”
  • 简介:作为一种新型行政行为,目前学界对食品安全消费警示行为研究不多,对其法律性质以及相关法律问题认识不足。因此,厘清食品安全消费警示行为相关的法律问题并加以规制,对于保障公众健康,监督行政主体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食品安全消费警示具有行为性质上的不确定性,并非是一种类型化的行政行为,而是属于非类型化行政行为的范畴,其性质上表现为行政法律行为、行政事实行为两种基本形态。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有权在日常检查中发布食品安全信息是法律法规设定的职权,不仅不构成越权,而且是其职责之所在。对食品安全消费警示行为的规制主要通过行政实体法、行政程序以及司法控制。食品安全消费警示行为的发布,除法律法规的授权以外,至少需要有组织法上的依据,就食品安全消费警示行为尽可能规定出详细的授权范围以及完善的行政程序以及司法救济等,以便尽可能使发布食品安全消费警示行为法治化。

  • 标签: 食品安全消费警示 法律性质 法律规制
  • 简介:本文主旨在研究之思想.管法思想源流,在于形上学之道,改造儒之道统为社会道德礼义廉耻,效法阴阳家之天道,予人性基本需求;之法为战国田齐时代产物,是根据社会历史变迁和政治改革应运而生的思潮;之意义之演变,从其字义,与刑、礼及其意义的扩展为宪律(根本大法)、制度、法度、法律、法令、政策、方法的意义;之体系的建立,即是宪律制度(根本大法)的确立,法制的设置,法度(法律)的订定,法令的推行,法禁的设置,版(公布的成文法)之公布,执法的过程,建立法之体系;与权利、与经济、与道德的关系;之特性为其精神公平无私、平等;其特质为绝对、恒常、超越;之推行的过程要、重令、任.

  • 标签: 管子法源流 意义 体系特征
  • 简介:“齐鲁十二圣”文化现象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必然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有其相应的文化底蕴和社会环境;“齐鲁十二圣”文化现象具有天下为公、厚德仁民、讲信修睦、经世致用、躬身实践、自强不息、勤勉睿智等丰富的精神表象和鲜明精神特质。

  • 标签: 齐鲁十二圣 自然基础 社会环境 文化条件 精神特质
  • 简介:现代环境的发展经历了两次大的变化,度过了污染防治和环境保全两个阶段并已进入第三个阶段循环型社会阶段。通过对三个阶段的环境的对比,可以发现循环型社会具有六个特点,即(1)注意到人类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以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以环境友好为基本态度,以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价值取向:(2)以环境承载力为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二者关系的基本依据和环境友好的底线;(3)从生态的高度看待环境。保护环境,承认环境保护的优先地位;(4)以保护生态为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重视生态功能的保护与恢复;(5)以环境保护为基本任务,注意运用规划、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实现环保目的;(6)按照物质闭路循环的构想,促进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 标签: 环境保护 现代环境法 循环型社会法
  • 简介:<正>《孟子》一书中有数处提及助,如《公孙丑上》云:“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滕文公上》云:“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租税已经普遍采取实物形式,孟子却主张实行助及劳役形式。人们从已经熟悉的“劳役—实物—货币地租”的演进系列出发,是很容易对之作出“落后”、“倒退”甚至“反动”的评价来

  • 标签: 孟子 评价 实物形式 思想 薄税敛 战国时期
  • 简介:时代不同的观念也不同,古人在实际生活中,对于的应用有一些特殊的习惯和习俗.古法多义,是古人观念多样性的反映.学界认为商周人没有法观念值得商榷,本文认为周代'在军法'的观念起源很早,由于军容不入国的习俗,春秋以前古人只在军中使用法的规范.

  • 标签: 法观念 习俗 军法
  • 简介:试论管子"三分损益"罗天全"三分损益"见载于《管子·地员篇》。它采用数学方法计算五声音阶中各音之长比例,是我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记载最早的一种求律方法。本文拟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一些粗浅的探讨。一、关于《管子·地员篇》中记载的"三分损益"《管子·...

  • 标签: 三分损益法 《管子·地员》 五度相生律 吕氏春秋 十二律 音乐实践活动
  • 简介:文章简要论述了以“礼”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自然思想。首先肯定“礼”是中国古代典型的自然思想,并追溯了“礼”的起源,指出了礼的自然特性:非绝对永恒性、与人定法的融合性以及与道德的交互性。最后说明了“礼”这一自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实践儒家治世方法的理论指导。而主张只有道家思想是自然的观点,显然缺乏对于儒家礼思想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 标签: 儒家 自然法 礼刑
  • 简介:<正>在齐国历史上,司马穰苴是一个近乎传奇式的人物,他的身份、时代、官职、活动,曾引起过许多争论;在齐国的文化典籍中,《司马》又是一部问题颇多的著作,它的作者、真伪、内容、流传,也曾经众说纷纭,难于被人确信。因此,有必要对司马穰苴其人和《司马》其书,进行一番考实,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并进而论述其思想、主张,给予恰如其分

  • 标签: 左传 史记 考论 齐国 齐景公 战国策
  • 简介:虽然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冲突是舶来品,但通过与古希腊、古罗马冲突思想起源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的冲突思想和中华文明一样源远流长,最早能够追溯到夏、商、周三代时期,并且经过历代的积淀逐渐成熟和完善。

  • 标签: 冲突法 起源 比较
  • 简介:廖名春先生的文章认为“童牛”之“童”为动词,“去尽”或“脱尽”义。本文认为廖文无论在材料运用上,还是在方法运用上都存在问题,《周易》“童”有“去尽”义之说不能成立。

  • 标签: 周易 童牛 去尽
  • 简介:“境遇学”是如何应对境遇的“学问”,其着眼点在于提升个体生命的“境界”。《周易》是集中体现中国古代“境遇学”的一部代表性著作。《周易·大象传》所预设的境遇是方方面面的,其应对之方也是随宜变化的,其中体现着非凡的道德智慧。但它属于“不占之易”,可操作性不强。当代西方的SWOT分析(又称“态势分析”)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作企业战略研究与个人生涯规划分析,与《周易》境遇学有很强的互补性。本文尝试将中国古老的“《周易》境遇学”与当代西方“SWOT分析”相结合,提出“《周易》境遇学SWOT分析”。

  • 标签: 《周易》 境遇学 SWOT分析法
  • 简介:荀子的礼与法家的看似接近,都具有制度化、成文化的特征,实则非常不同。荀子的礼治仍是在孔子的思路上,即良治是按照周朝的制度遗存进行改良,而且其礼学的关注点是普遍的人。法家的法治则认为周朝的礼制已经不适合新的政治形势,所以要用君主集权的法治来统治社会,而其法学正是为此而进行的特殊性思考。这种差异决定了法家之学具有的是特殊的时代价值,而荀子的礼学则更具有普遍性意义。

  • 标签: 荀子 法家
  • 简介:法学家们在运用传统的“种加属差”的方式定义公共利益时遭遇了概念的不确定性的强烈冲击,迫使一部分入转向对公共利益的描述而非界定。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类似”与韦伯的“理想类型”认为概念的形成对对象要一定有所取舍,这种取舍只能采取对核心特征的强调来进行,于是一定的典型便成为人们观察问题的焦点。现代经济的产生及变迁轨迹无不表明其利益观毋庸置疑的定格在公共利益本位上,将经济中以经济自由和经济秩序为表征的公共利益观上升为公共利益的典型和理想类型也是方法论上的必然。

  • 标签: 公共利益 家族相似 理想类型 经济法 哲学 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