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9 个结果
  • 简介:蒋建农在《党的文献》2016年第1期撰文认为,探讨遵义会议是否确立了毛泽东领导地位的问题,可以从“遵义会议”和“遵义会议时期”两个概念,即从遵义会议本身和从遵义会议的酝酿、召开及其决议的最后通过乃至下发、传达与贯彻这一完整的历史过程进行考察。遵义会议本身虽然并没有推举毛泽东“在党内负总责”,也没有让他成为“最后在军事指挥上下决心的负责者”,

  • 标签: 遵义会议 领导地位 毛泽东 地位问题 《党的文献》 军事指挥
  • 简介:陈扬勇在《苏区研究》2017年第1期撰文认为,遵义会议与毛泽东领导地位确立的关系问题,是中共党史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这个问题,指出: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和革命事业转危为安、不断打开新局面最重要的保证”。

  • 标签: 毛泽东同志 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 历史结论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否定
  • 简介:遵义会议以解决当时最紧要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路线、确立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核心地位而载入史册。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考察遵义会议,可以发现,它在本质上反映了毛泽东在中央领导集体中核心地位的确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互动关系。毛泽东领导核心地位的确立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全党推进的实质进程,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共同引导中国革命向前发展。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中核心人物地位的确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紧密关联,深刻体现了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

  • 标签: 遵义会议 毛泽东核心地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陆剑杰在《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5期撰文认为,在我党历史上,习近平作为党的总书记第一次对毛泽东作出了学术评价,指出他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社会科学家。作为哲学家,毛泽东的最大贡献在于突破普列汉诺夫解读,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硬核,多方面发展和创新哲学原理,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奠基人和创造者;作为思想家,毛泽东的丰富思想遗产。

  • 标签: 学术评价 毛泽东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科学家 普列汉诺夫 南京市委
  • 简介: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所形成的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发展现都是基于不同历史阶段的客观实际所提出的,因而在发展的本质、内涵、动力、战略、模式和途径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对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特别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同三代领导人的发展现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也是中国和平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发展战略。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领导集体 科学发展观 历史地位 比较研究 发展模式
  • 简介:马克思曾经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邓小平“就是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伟大斗争中产生的伟人”。从1927年11月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算起,邓小平的领导生涯持续半个多世纪,跨越革命、建设、改革三个时期.

  • 标签: 领导者素质 邓小平论 1927年 社会时代 近代以来 中华民族
  • 简介:本文认为遵义会议只是使毛泽东重新进入红军最高决策层的开始;而其红军统帅地位则是在石厢子会议与鸭溪会议上得到完善,最终完成于苟坝会议,新“三人团”的成立标志着毛泽东在军内最高领导地位的正式确立;通过会理会议,毛泽东在红军中的统帅地位不仅在组织上,更在思想上得到了公认;而沙窝会议则最终完成了从组织上被任命为党的最高军事负责人这一重要程序。

  • 标签: 毛泽东 红军统帅地位 形成与确立
  • 简介: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就认识到领导核心的重要性。领袖或核心不是自封的,而是公认的。核心与集体领导是不矛盾的。毛泽东关于核心是全党、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的论断是非常准确和极其深刻的。邓小平从政治交待、国家长治久安、中国不可战胜角度,做出关于领导核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四个结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关系到中国21世纪的前途命运。

  • 标签: 领导核心 三大目标 三步走战略 三次大发展
  • 简介:<正>建国前二十八年,中国共产党从一个仅有五十多人的组织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二百多万党员、数百万军队,领导着近五亿人口大国的执政党。这个事实足以说明,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管理是成功的。因此,从中发掘具有一定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和方法,并把它总结上升为系统的理论,对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领导学和管理学理论体系是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本文试图对此作些初步的探索。一、领导模型框架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功的领导实践活动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的领导和管理,必须重视下列四个因素:第一是观念,它是一个组织或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所应确立和具有的世界观、理想、信仰、目标、意志、作风和价值观;第二是组织,它包括组织结构的具体形式及其分布,包括组织成员之间、各个分组织之间、组织与其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形式和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领导 社会主义 实践活动 理论体系 历史意义
  • 简介:<正>由东北三省领导科学学会和领导科学杂志社共同发起的全国毛泽东领导研讨会,于1991年9月10日至14日在中共辽宁省委党校举行。到会的有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中直机关、国家机关的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共80余人。研讨会收到论文近300篇。研讨会以深入学习和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为指针,着重研讨了毛泽东领导思想的内涵、特征和历史地位,研讨了学习毛泽东领导思想对提高领导素质、促进领导工作科学化、造就跨世纪的忠于马克思主义的领导骨干、防止“和平演变”的重要意义。与会同志认为,毛泽东领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独创性

  • 标签: 毛泽东领导思想 领导科学学 被领导者 领导实践 领导工作 领导活动
  • 简介:陈晋在《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第9期撰文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近代以后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历次战争相比,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不分党派政见,团结对外;二是不分军队百姓,全民参与;三是不分国内国际,相互影响。这种局面,要求抗日战争必须有全局和局部相结合的战略领导;要维持和发展这样的抗战局面,更需要正确的战略领导

  • 标签: 抗日战争 战略领导 毛泽东 中共党史研究 中华民族 全民参与
  • 简介:(专题摘编)里的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理论成果.深入学习这些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对于提高领导干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尤为重要.本文探索了领导干部的素质和统筹全局的思路.

  • 标签: 江泽民 领导干部 政治素质 思想素质 道德素质 文化素质
  • 简介:在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激进民主政治规划中,重构“领导权”概念可以说是他们的核心策略。在他们看来,“领导权”概念是马克思主义话语内部产生的、具有消解其本质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逻辑之潜质的重要范畴,对它加以批判性重构,可以使之成为“激进、自由和多元的民主斗争形式的有用工具”。为了清除经典马克思主义“领导权”概念中的经济决定论的本质主义残迹,他们引入拉康精神分析学的缝合理论来对领导权的连接逻辑进行重新阐述,试图建构一种符合激进民主的社会组织原则,此原则既要杜绝任何导致本质主义一极权主义的可能性,又要避免陷入放任无序的无政府状态。保持领导权连接的偶然性和开放性,是民主革命得以深化的惟一有效途径。

  • 标签: 领导权 后马克思主义 激进民主 缝合
  • 简介: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 标签: 人民主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执政之基 习近平
  • 简介:邓小平南方谈话是对改革开放的新诠释与再表态,解决了改革的全局性、根本性和方向性问题。南方谈话有六个创新点: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要大胆地试验和创新;加快发展经济是解决中国难题的头等大事;要坚持两手抓;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坚信将有更多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南方谈话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分水岭,是确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总纲领,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转折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新境界和深化改革开放的总遵循。南方谈话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实现全党在认识上、行动上的统一,完成'三步走'中的第二步创造了条件;促进了思想解放,为深化改革推动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拯救了社会主义事业,开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作为党的十四大报告的灵魂,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南方谈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理论体系、道路、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开拓了光明的前景。

  • 标签: 邓小平 南方谈话 改革开放 解放思想
  • 简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规定了党的领导地位以及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要求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要实现党的领导,真正将党领导依法治国的理念落到实处,必须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政治领导,牢牢把握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发展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立法体制,在法律的起草、制定和修改过程中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思想领导,用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涵养人民的精神家园。切实加强法治队伍思想政治建设,健全社会的普法教育宣传机制,加强全民法治教育和学习;必须坚持党对依法治国的组织领导,培养和造就忠诚于党、服务人民的社会主义法治队伍。在各领域要充分发挥党委、党组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政法工作中要坚持政法委员会的组织形式,加强法治队伍建设,使之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依靠力量。

  • 标签: 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 实现方式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大生产运动,经过了哪些阶段,解决了哪些问题?理论界以前对此研究尚不够深入。本文进行了研究和再认识:从阶段上看,经过了1938至1940、1941至1942、1943至1945的三个阶段。从解决问题上看,不仅解决了抗日军民吃穿用等严重的物质困难,也推动了工业、科学技术和城市工作的发展,还树立了劳动光荣、人民至上和重视生产力的观念。

  • 标签: 毛泽东 抗日战争 大生产运动
  • 简介:毛泽东认为:“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这里的“出主意”就是制定决策;“用干部”便是组织力量实施决策,广义上的决策包含制定决策和实施决策两方面的内容。从领导的职能来看,实现正确的领导,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要手段。因此,在领导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系列的决策活动,决策成为领导者的首要任务,一切领导者不论其职位高低、权力大小都概莫能外。

  • 标签: 决策活动 领导者 职能 组织力量 领导过程 毛泽东
  • 简介: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把党建设好。并提出要按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

  • 标签: 坚持党的领导 政治优势 密切联系群众 三大优势 加强和改善 组织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