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马克思主义兼具对市场经济制度下的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对资本的逻辑进行批判的双重功能。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创造性的制度实验相一致的当代中国正义理论建构的基础和核心。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未考虑过如何为市场经济制度的正义性进行规范和辩护,所以,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便需要对两个问题作出回答:第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从其产生之初就以否定市场经济制度和批判资本的逻辑为目标的理论,是否可能包含关于市场经济制度之正义性的正义理论?第二,如果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以科学认知的方式揭示社会历史之本质与规律的科学,其中是否可能包含作为规范理论的正义理论?

  • 标签: 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 正义理论 建构
  • 简介:《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继19世纪40年代对哲学、经济学进行初步探索后,其哲学和经济学思想发展的又一个高峰。长期以来,学界对这部手稿中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争论不休,莫衷一是。本文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梳理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形成脉络,阐述了三大社会形态的基本含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界关于三大社会形态理论的几种理解进行了反思。

  • 标签: 唯物史观 社会形态理论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 简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的研究,是一项重要和严肃的工作,需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做长期的和深入的艰苦努力。深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是实践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理论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坚持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表现形式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重点:一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主题,开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问题的研究,重点放在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理论创新问题、包括哲学创新问题的研究上: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深入研究一些理论战线上普遍关注的深层次理论问题和认识问题,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理论武装的跟进工作。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理论创新 基本问题
  • 简介:2011年9月6日,“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高层论坛”在新疆大学和新疆师范大学召开。此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杂志主办,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和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承办。来自教育部社科司、中共中央党校、国家社科规划办、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知名专家和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的部分师生近百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高层论坛 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 简介:马克思与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存在着差异:恩格斯限于“经济关系起决定作用”的观点,而马克思则进一步推进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的思想。这种差异反证了马克思才是创立唯物史观的第一提琴手。

  • 标签: 唯物史观 第一提琴手问题 生产力 生产关系
  • 简介:萨米尔·阿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包含一些独特的内容。他不同意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进化论和经济决定论理解,也不同意作出辩证唯物主义理,而主张历史唯物主义地阐释马克思主义,这是因为,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而不是自然、思维等其他思辨科学的对象,也不是探索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的,因而理解马克思主义要有一个合理的态度、要多读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尤其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方法来理解,而不要把它当作某种理论来对待。阿明主要从经济学语境上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肯定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的方法论意义,这与其他新马克思主义者有所不同,也是他的理论的亮点所在。不过,阿明的理论仍然包含了某些消极成分。

  • 标签: 萨米尔·阿明 新马克思主义 新左派运动
  • 简介:19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三次融合,铸就了马克思主义的辉煌,也给我们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启示:任何一种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孕育和萌生,总是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运动紧密相连,总是和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理论观点的交融、碰撞密不可分。离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离开19世纪的背景条件,离开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运动,我们无从理解马克思主义。同样,离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离开当代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和运动,离开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我们也就无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融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简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至今已有30余年,在此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依次经历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个理论发展阶段。应当说,对这一理论历史演进的规律、理论形态、逻辑建构有较为充分的认识条件了。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一初步的探讨。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演进 历史 形态 逻辑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简介:文章对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种理解活动进行研究的标准、理解的客观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认为,理解的客观性是作为理解活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败得失的检验标准,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做一个包涵各方面内容的“复杂事件”或“综合性问题”,分层次地为其设定评判标准,才有助于科学地解决其检验标准问题,才能有效克服把实践作为唯一标准所带来的各种困扰。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理解的客观性 检验标准 认识论 解释学
  • 简介:自2004年5月英国著名思想库——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高级顾问、清华大学教授乔舒亚·库珀·雷默(JoshuaCooperRamo)的一篇长文《北京共识:提供新模式》中提出了与华盛顿共识相对意义上的“北京共识”即“中国模式”这一全新概念以来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北京共识” 历史 《时代》周刊 华盛顿共识 外交政策
  • 简介:本文提出应该从青年马克思所持的人类学和存在论(本体论)相结合的实践论哲学立场出发,来具体地解读《巴黎手稿》关于美的规律的三个关键词:尺度、规律和美的规律,认为美的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任何人的对象化劳动的产品(包括艺术产品),只要其外在具体的感性形状、形象、形式既符合这产品所属的物种的尺度(合规律性),又符合人对该产品的衡量尺度(合目的性),它就具有审美的意义;这两种尺度辩证统一的客体表现就是美,主体表现就是美感。

  • 标签: 存在论 实践论 尺度 规律 美的规律
  • 简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无法解决中国问题”,相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不会过时。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运用这些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区分开来,因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现成答案的堆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要把两者对立起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