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首先要弄清楚主体问题,即由谁来推动和实现的问题。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大众化的主体无疑是人民群众,但这一观点却与人们曾长期确认的“灌输论”格格不入,相互抵触。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有关论述的考订和解析,我们认为,“灌输论”不仅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来的,而且还与他们的一贯思想严重冲突。列宁虽然赞同并提出过“灌输论”,但他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语境中提出来的,并非其一贯的思想,不具有普遍性意义。要在“大众化”中真正树立大众主体观,就必须走出“灌输论”的窠臼,在实践过程中大力提高群众自身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水平。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灌输论 主体观
  • 简介:前期维特根斯坦在语言之内对可说者与不可说者进行了界划,界限之外是不可说的"神秘之域",其自谓之为"语言批判"。而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实践批判"的视域构建了语言的生存论基础,在现实生活中消解了语言的彼岸性和神秘性。文章分别剖析了马克思和维特根斯坦的相关思想,并对这两种批判路径进行了简单的比较阐发。

  • 标签: 语言 不可说者 语言批判 神秘之域 实践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