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与传统发展观相比,科学发展观是一种新型的综合发展观。它既是发展观,也是一种生态伦理观,“以人为本”蕴涵了生态伦理的人本精神,“协调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伦理有着趋同性。科学发展观中折射出的生态伦理精神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人与自然 生态伦理
  • 简介:从媒介发展角度来看,舆论生态的“泛娱乐”是媒介产业市场的结果。从电视到网络,媒介的娱乐功能被过度强调和加速泛,尤其是网络的出现对舆论生态的“泛娱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网络成为全民狂欢的数字舞台,舆论生态“泛娱乐”态势愈演愈烈。网络舆论生态“泛娱乐”问题实质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盛行。探寻泛娱乐舆论生态的治理策略是构建良性舆论环境、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稳固地位的重要议题。

  • 标签: 网络 舆论生态 泛娱乐化 消费主义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于19世纪40—50年代,集中体现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及二人合著的《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伴随着马克思恩格斯整个思想体系的日渐成熟,他们的生态文明思想也逐步走向成熟。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集中体现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之中。在《人类学笔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及若干书信中,晚年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多样性,进一步贯彻并丰富发展了他们先前的生态文明思想。

  • 标签: 马克思 恩格斯 生态文明思想 形成发展轨迹
  • 简介:目前我国学界对生态文明问题的研究存在着“三个薄弱”:除少数马克思主义者外,生态文明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比较薄弱;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方向性、战略性研究比较薄弱,形成“美丽的混乱”的局面。在研究成果中“伪生态文明论”、“半生态文明论”的成果不少,其主要表现为“五”.即西化、标签、功利、庸俗化和异化。

  • 标签: 生态文明 “三个薄弱” “五化”
  • 简介:可持续城市经营的概念是城市经营理念发展与丰富的产物,其含义是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通过各种有效的管理或经济干预手段,促使城市各系统之间都能够协调稳定地发展,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整体效益,从而达到良性互动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这个意义上,城市经营具有多目标性,其中,良好的城市生态是城市经营的重要目标。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城市生产力的运行受到生态环境的恒定的制约。建设生态城市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其中包括良好的政府管理体制、完善的政策环境体系和科学的消费结构等。

  • 标签: 城市经营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 简介:作者首先指出了现代性的两个主要特征,即经济增长万能论和现代完全自主的个人概念,接着探讨了生态后现代主义对于中国现代的意义。

  • 标签: 现代性 生态后现代主义 生态社会
  • 简介:发展理念集结了我们党经济新常态视域下发展新思路,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集中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是我国发展理论与时俱进的重大创新。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所蕴含的生态取向,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坚持绿色创新、绿色协调、绿色发展、绿色开放、绿色共享,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进展,加快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 标签: 新发展理念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党领导人面对生态经济问题逐步形成了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思想,他们就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基本内涵、重要意义及对策措施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学习和研究这些思想,对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促进我国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 生态经济 协调发展
  • 简介:曹前发在《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9期撰文认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无论是革命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都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强调绿化事业和注意水土保持。今天,我们追忆他的绿化祖国和注意水土保持的思想,研究他的生态观,对于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美丽家园,有着巨大的历史启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生态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毛泽东 《学习与探索》 建设生态文明 水土保持
  • 简介:<正>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走向现代的历史,是一个全球逐步突现与发展的过程。什么是全球?所谓全球是指世界上人类从过去各个地域、不同民族之间彼此分隔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走向全球性社会一体的变迁过程。作为一种社会一体的变迁过程,全球并非是当代才产生的,它是早已有之并具有一个渐变过程。只不过到了现在,人们才强烈地感受到了全球浪潮的震撼与冲击。全球语境下,如何发展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如何借某些形式的转型从而使民族文化产业获得当下发展?如何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此类全球对各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问题,已成为世纪之交文化理论界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问题。

  • 标签: 文化管理模式 民族文化产业 全球化理论 文化体制改革 全球化语境 渐变过程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安市通过加速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扎实推进重点节能减排,使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顺利被纳入国家第二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在实践中,广安市积极以五大发展新理念引领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以创新发展集聚建设动能、以协调发展拓宽建设空间、以绿色发展开辟建设路径、以开放发展构筑建设高地、以共享发展普惠建设成果。通过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利益导向机制、多元投入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和考核问责机制,创新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体制机制,推动广安市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 标签: 广安市 发展新理念 生态文明
  • 简介:生态正义何以可能,是生态伦理学研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困境和实践缺失,使得它无法、也不可能回答生态正义何以可能。个体或群体中心主义的短视和危害,使得它同样无法、也不可能回答生态正义何以可能。当代的全球,使整个人类真正成为一个现实的主体性存在,使人类的共同利益获得了现实规定性,提出了当代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全球性问题。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生态正义在坚持以人类整体、长远的利益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根本价值尺度的经济活动中得以可能。

  • 标签: 生态正义 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类中心主义 全球化
  • 简介:科技的进步在不断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使人类在一些方面面临生态环境和伦理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应超越伦理学的局限,在一般世界观的观照下,以目的理性(价值理性)来约束、引导工具理性(科技理性)的发展,调整人类的需求结构体系,反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得人与自然这一有机的整体和谐地存在、发展下去.

  • 标签: 生态伦理 人类中心主义 目的理性 科技理性 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
  • 简介: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把探索中国特色的市场道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主题,通过社会整合寻求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主力,在国家重建中把党建设成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主体。通过马克思主义主题、主力、主体的中国,进入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层,重新定位市场、社会、国家的结构关系,破解中国的后发展难题,推动现代发展方式从片面到全面、从外生到内生、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现代化 后发展难题
  • 简介:邓小平可持续发展生态思想是其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有: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反对盲目开荒与滥砍乱伐,大力推进国土绿化建设;提高人口素质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少是现实国情,合理协调人口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谋求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的关键;优化资源利用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切忌过度开发与浪费资源,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科技支撑与法制保障相结合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推动科技创新与绿色技术发展,积极履行生态治理中政府责任。深入挖掘邓小平可持续发展生态思想,对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

  • 标签: 邓小平 可持续发展 生态思想
  • 简介: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明确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需要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使国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和国家自然资源管理者相互独立、相互配合、相互监督。”这是“建立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内在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里,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同志的讲话精神,笔者就生态文明的建设谈一下自己的浅见。

  • 标签: 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环境保护 自然资源 制度体系 保护生态环境 监管体制
  • 简介: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为以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作为主体的弱者争取自身权益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弱者权益是由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和生态权益等构成的有机整体。生态权益作为人权的重要内容,是直接影响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和根本性的重要权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近代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也是激化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引起弱者生态权益缺失的总根源。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维护弱者生态权益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个涉及制度变革、技术创新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等诸多方面的重大课题。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生态文明 弱者权益 生态权益
  • 简介: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城乡发展一体面临着创新动力不足、不均衡现象突出、污染一体和污染转移等诸多难题,城乡关系开放互通性不足,城乡发展一体化成果的共享性也有待提升。提升新时期城乡发展一体水平,必须牢固树立并认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以创新理念作为内生动力,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以协调作为增强系统性的有效方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顶层设计,协调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城乡发展一体进程;以绿色作为优化整体生态的底色,夯实城乡发展一体的绿色经济基础;以开放作为打造城乡发展一体升级版的外部视窗,切实增强发展自信,不断提高中国对世界城乡融合发展的贡献度;以共享作为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本质要求,通过务实举措不断提高城乡融合发展含金量。

  • 标签: 城乡关系 城乡发展一体化 五大发展理念
  • 简介:生态文明虽然是对大工业资本时代在场方式的某种超越,但是背后仍然可能隐藏着资本创新逻辑的故事。在以大工业资本为主导地位的旧全球化时代,资本逻辑曾经是反生态的,资本疯狂逐利曾经是造就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然而,以后工业文明为主导的新全球化时代,资本创新以各种节约型、高科技、生态产业为主导,表现为一种生态资本主义。生态领域绝不是阻挡资本逻辑深度进入的天然屏障。只要有利可图,资本必将成为推动生态建设的强大历史动力;生态产业成为资本创新逻辑的必然产物。绿色资本主义不仅完全可能,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全球现实。深绿思潮是生态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态社会主义预言“生态是资本主义天然屏障”的判定是对资本创新逻辑的严重误读。但是,生态发展的最终目的与资本的生态逻辑之间依然存在着本质上的对立。我们需要全面历史地重新反思生态文明与资本创新逻辑之间的辩证关系。

  • 标签: 生态的资本逻辑 资本的生态逻辑 批判
  • 简介:习近平批示重温毛泽东的著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其核心思想就是坚持和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习近平的批示蕴含两个重要思想:党委书记要带头讲团结,在集中统一的基础上保证决策高效;党委决策要民主,要充分发挥党委成员、下级和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两个重要思想与《党委会的工作方法》有着一脉相承的思想关联,同时也是对毛泽东党委决策民主思想的重要发展

  • 标签: 《党委会的工作方法》 民主集中制 党委决策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