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正>在当代哲学研究中,我们注意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即形容词"思辨的"(spekulative)或名词"思辨"(Spekulation)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哲学文本中,甚至也作为著作的书名而出现。如王元化先生的著作就用过《思辨短简》、《思辨发微》和《思辨随笔》等书名。他在《〈思辨短简〉序》一文中曾经说起,起先他自己给这本书取的名字是《文史辨》,后来编辑部的一位老友出于对书籍的销路的考虑,建议他用"思辨"一词,他才用了《思辨短简》这一书名。王元化先生说:"虽然有一时期我曾倾倒于黑格,但本书取名并不含有

  • 标签: 黑格尔哲学 思辨哲学 马克思哲学 费尔巴哈 历史唯物主义 逻辑学
  • 简介:卢梭、席勒和荷德林的诗性之思处于逐步深化的关系中。卢梭的著作以自由为主要动机。《社会契约论》阐明了人如何能够作为公民而重新赢得他作为自然之人而无法挽回地失去了的自由。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筒》中阐述了为什么通往自由的路须经过美。人为了完成他的政治自由的事业,必须首先通过美的艺术而进入道德教化和感性的和谐,从而获得完整的人性的自由。荷德林的诗性思想完成了深化的最后一步,美的创造只能实现在神性的当下。而近代之神是人的人性的神圣性而近代之神是人的人性的神圣性。

  • 标签: 自然 主与奴 人格 共和国 完整的人性 祖国
  • 简介:<正>人们一般都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并顺理成章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美学也应追溯到德国古典美学,特别是黑格美学。然而,尽管马克思主义美学界长期以来对黑格美学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可说是汗牛充栋的成果,但仍然有许多更深层次的问题有待于我

  • 标签: 黑格尔美学 马克思恩格斯 艺术表现 马克思主义美学 浪漫型艺术 古典型艺术
  • 简介:关于马克思与黑格的关系,应该说是西方马克思学研究中长久不衰的老话题,至今仍然不断有新观点出现。

  • 标签: 马克思 黑格尔 西方
  • 简介:<正>美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观念,但是我们发现:美可以有许多方面,这个人抓住的是这一方面,那个人抓住的是那一方面;纵然都是从一个观点去看,究竟哪一方面是本质的,也还有很多争论。(黑格《美学》第1卷,21页)黑格把"美"定义为"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形而上的定义并未直接显现人类审美活动与人类劳动的关系。然而黑格美学的具体论说至少触及了两者间的生成关系,人类劳动是黑格美学观的聚焦点之一,我们把这个聚焦点称为劳动本

  • 标签: 美学观 《美学》 感性显现 朱光潜 人类劳动 西方美学史
  • 简介:列斐伏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人物,国家问题曾是他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列斐伏认为,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并不存在一种连贯的和完全的国家学说体系。虽然国家问题是马克思经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并且已确定了方向,但是马克思生前并未能使国家问题理论化和系统化。列斐伏对国家问题的研究就旨在于制定一种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四卷本的著作《论国家》就是他在这一方面的一个尝试。

  • 标签: 国家理论 列斐伏尔 西方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 国家问题 原型
  • 简介:<正>海德格在其著名的《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载《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页,下引此书只注页码)中,提出了一个既是美学的、在他看来根本上又是哲学的最深层次的问题,即什么是艺术作品的本源?然而,经过绕圈子的一场讨论,他在文末的

  • 标签: 海德格尔 艺术作品 马克思美学思想 艺术家 艺术品 自然界
  • 简介:列斐伏美学研究自始至终遵循人道主义原则。他把审美理想贯注在日常生活中,把消除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异化的希望寄托在审美上,提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他还把审美作为现代性批判的武器、作为抵制现代性消极作用的解毒良药,力图借助于审美、感性回归、节日和狂欢来超越现代性带来的种种弊端。

  • 标签: 审美 人道主义 日常生活 现代性
  • 简介:资本主义身上一直长着两只最有思想的眼睛,时刻注视着自身机体的变化。从政治倾向来说,一只是右翼学者的眼睛,他们从积极的和肯定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的变化作出解释和论证;另一只就是左翼学者的眼睛,他们从否定和批判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的变化作出分析和评论。对于全面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新变化来说,这两只眼睛都是同等重要而不可偏废的。从本期开始,本刊将开辟观察当代资本主义的另一只眼睛的专栏,特邀请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授陈学明先生提供西方左翼对当代资本主义研究的最新信息和理论观点。

  • 标签: 阿尔贝尔 “新美国模式” 法国 当代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研究
  • 简介:<正>地球以其昔日之宏大而变成当今时代人们心目中的"地球村",这不单单是甚至主要不是某种诗意表达的结果,而是现代化进程特别是现代科技高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种客观上和心理上的现实。就目前来看,这样一种现实如果说预示着人类生存必将获得更大的福祉,毋宁说显现了人类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地球的疆域有限、空间有限、资源有限,而人类的欲望、期求和获取却似乎是无限的。这样一种挑战源自经济全球化态势与"地球村"持存吁求的尖锐矛盾,从而在理论上成其为需要同时在存在论上和实践论上予以考虑的问题。因此,将海德格的存在

  • 标签: 实践论 对象性 类本质 存在论意义 自然存在物 诗意表达
  • 简介:<正>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对于如何扬弃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制度的问题成为了政治哲学的一个争论热点。在五、六十年代的关于在"社会主义合法性状态"中继承和复兴直接的卢梭主义民主和康德主义的法律—立宪保证问题的大讨论中,意大利的著名马克思主义者德拉·沃佩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在其代表作《卢梭和马克思》的政治论文中,他将历史连续性原则同传统理论

  • 标签: 平等主义 社会主义理论 沃尔佩 合法性 政治自由 政治哲学
  • 简介:<正>马克思的"感性"概念源自于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在《未来哲学原理》中写道:"旧哲学的出发点是这样一个命题:‘我是一个抽象的实体,一个仅仅思维的实体,肉体不是属于我的本质的’;新哲学则以另一个命题为出发点:‘我的一个实在的感觉的本质,肉体总体就是我的"自我",我的实体本身’。由此可见,旧哲学为了防止感性观念玷染抽象概念,是在与感觉处于不断矛盾、敌对状态中进行思想的;新哲学则正相反,是在与感觉和睦、协调的状态中进行思想的。旧哲学承认感觉的真理性……但是只是隐晦地、抽象地、不自觉地、勉强地承认,只是因为不得已而为之的;新哲学则相反,是愉快地、自觉地承认感性的真理性的:新哲学是光明正大的感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感性存在 形而下 格尔兹 哲学原理 感性观念
  • 简介:乌·金德霍伊泽(UrsKindhauser)教授,德国弗莱堡大学法学博士,1982—1987年间分别出任联邦高等法院刑事审判庭大法官职务和联邦高等检察院独立检察官职务,1987年任弗莱堡大学法哲学研究所所长,1992年任罗斯托克法学院首席院长。自1995年起任波恩大学刑事法学研究所所长,现为波恩大学法律—国家学学院的首席院长,兼任刑事诉讼法学所、法哲学所所长。自1980年以来先后以德文、法文、西班牙文、英文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学术专著10余部。其中学术专著《故意行为——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探究刑法当中对行为的理解》和学术论文《安全刑法:风险社会的刑法危险》产生重大影响,预见性地提出社会的危险因素是人类自身,并且提出要对恐怖主义实施提前预防。他的著述在关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家产生巨大影响。2005年3月18日,德国波恩大学访问学者薛晓源先生与波恩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刘国良先生联合采访了乌·金德霍伊泽教授,宾主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学术对话,现将录音整理发表,以飨读者。教授您好,很高兴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此次采访的主题是:在法治时代如何规避和化解危险与风险。我们知道1986年前苏联爆发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举世震惊;同年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贝克教授提出风险社会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最近他又提出全球风险社会理论,引起了学术界巨大的反响。在一个全球化时代,在一个法治普适的时代,作为一个著名的法学家,从法学的角度您是如何理解风险与危险的?

  • 标签: 乌·金德霍伊泽尔 德国 社会生活 心理活动 自我认知 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