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7 个结果
  • 简介:受某种意识形态影响,通行的文学概念抽象地看待"具体",忽略写作过程的复杂性,因此有必要考察这一概念的由来。文学一词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含义多次变化,其过程显示了社会一文化关系的历史变迁。18世纪以来文学概念演化出现过三种趋势:(1)判别文学性的标准由"学识"转向"趣味"和"感受力";(2)由泛指"出版物"逐渐转向专指"创造性"、"想象性"作品;(3)"民族"、"传统"概念的发展引发了"民族文学"观念。通过考察可以确证:文学概念是一定阶级对普遍社会实践进行特指和控制的形式。以往"马克思主义批评"作出过意义非凡的贡献,但由于没有彻底摆脱旧的文学概念的影响,所以未能在文学领域贯彻马克思的"实践意识"。但决定性的理论突破是人们已认识到文学是社会—历史范畴。与语言相关的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语言这一社会物质实践的"生产方式",进而改变着社会关系和文化关系。因此,文学不应受束于某种既定概念,它是一种既恒定持久又不断超越自身旧形式的实践。本文选译自已故的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文化学者雷蒙德·威廉斯晚期代表作《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7年),是该书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中的一章。威氏创建阐发著名的"文化唯物论"时尤擅作"关键词历史分析"。本文也表现了这一特色。

  • 标签: 文学价值 概念 民族文学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文化关系
  • 简介:理想不是空想、幻想,它是心灵思维向上的运动。能为人们描绘一幅美好的精神图景,能唤起人们的强烈的奋斗动机与拼搏潜能,把尚未实现的东西转化为现实。文学理想是人类理想之一翼,体现了人类普遍的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设立理想维度,将其作为文学价值系统中居于最高位置和核心地位的构成,是因为理想乃是统帅一切元素,聚合所有奋斗目标的核心价值。文章提出,理想能照亮黑暗角落和前进的路程;理想是一种聚合向上之力,推动人类和文学前行;理想教人追求更高的生命境界、艺术境界。理想为人们提供"道路感"、"方向感"和向上目标。永恒之理想,引导我们飞升。

  • 标签: 理想 理想维度 引领文学 美好
  • 简介:文学艺术在今天时代巨变下所遭到的冷遇,应该说是由它的自身特点及其在人类文化中的位置所决定的.文学艺术是最为精致的文化形态,它与欣赏人的关系超越了感官层面而直达抽象的精神呼应,文学语言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是现代城市精神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更高层次的精神审美现象.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标志性文学品牌,并不是作家的创作本身,而是帮助作家的创作在城市文化建构中广泛流布,真正沟通文学创作与城市文化之间的中介性的平台,具体地说,是文学期刊和文学批评.

  • 标签: 文学功能 城市精神建设 城市文化建设 文学艺术 人类文化 自身特点
  • 简介:文学能做什么?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杜威和福柯关于经验的理论对这一问题加以回答。杜威认为,文学提供的是"一个经验",即一种统一的整体经验,这一个经验对读者的经验产生作用,使得读者经验发生转变。福柯则认为文学提供的是一种不寻常的、独特的经验,它能够介入个人或者群体的日常经验中,使他们的主体性形式发生转变。结合杜威和福柯的观点,我们可以说文学引起了作者和读者的经验的改变,从而改变人们的存在方式,因为"存在如经验一样是历史建构起来的"。

  • 标签: 杜威 福柯 经验 一个经验 不寻常的经验
  • 简介:审美是文学的重要特性,但不应把文学的本质只理解为审美本质,文学的本质是系统本质。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性的,但不能把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理解为哲学意义上的理性和思想体系,也不能把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只归结为审美意识形态。鉴于文学本质的系统性,理应对文学开展多维的、宏观的、辩证的综合研究。

  • 标签: 文学 审美 意识形态
  • 简介:唐君毅的文学文化观是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一个重要斩获,在中国当下及未来的文学理论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价值。他不仅在哲学、伦理学、逻辑学和宗教学等各学科方向造诣很高,而且对文学也有专精的研究。唐君毅的文学文化观较之一般的文学理论,在遵循中国文化提出独特的文学文化逻辑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迄今为止,对这方面的研究尚未引起重视。文章着重梳理并发掘唐君毅的文学思想,揭示其隐含在文学文化观里面的系统的文学意识和文学理论创设。同时,就唐君毅独具个性的学术探讨,阐释其文学文化观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从中西比较视野融摄古今文学理论精髓,将文学文化逻辑模型应用于对文学本性、文学创作过程、文学结构与机制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切合于中国文学实际的理论创说。

  • 标签: 唐君毅 文学 文化 生命情志 价值境界
  • 简介:葛兰西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是一位文化哲学家。葛兰西文化哲学的特色在于对语言问题的关注。从青年求学时期到被困法西斯监狱的艰难岁月,他一直对语言研究抱有兴趣,并且写下了关于语言问题的研究笔记。他的语言研究继承了意大利的修辞学和人文主义传统。把语言与文化创造、社会历史和现实政治结合起来,从而展现出鲜明的文化哲学特征.通过语言研究,葛兰西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和工具的转向,提出了西方革命的另一条道路,创造了自成一家的文化哲学。

  • 标签: 葛兰西 语言 文化哲学
  • 简介:陈天林、刘培卿在《理论视野》2017年第9期撰文认为,处于中国历史变革时期的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风云纵横的政治家、文学家。毛泽东文章写作横跨近半个世纪,其语言融人了隽永的史诗之气概、灵秀的哲理之火花,在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艰苦斗争的峥嵘岁月,成为人民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慰藉,亦为文章写作树立了语言艺术的光辉典范。

  • 标签: 语言艺术 文章写作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者 中国人民 变革时期
  • 简介:意象壮美、意境阔大、具有恢宏美是毛泽东诗词语言艺术特点之一。恢宏美的成因在于进入毛泽东诗词的意象多为恢宏巨大壮美之物;在选词上,作者善用喜用数量显赫的数词、境界大的形容词、动作力度大的动词、程度高和范围大的副词;善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出壮大恢宏的境界;作者的豪迈胸襟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是诗词语言艺术恢宏美的根本成因。

  • 标签: 毛泽东诗词 语言艺术 恢宏美 成因
  • 简介:<正>法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皮埃尔·马舍雷(PierreMacherey)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哲学家阿尔都塞的学生,在他1996年出版的《文学生产理论》一书中提出了独特的"文学沉默观",创造性地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解释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 标签: 马舍雷 文学本体论 话语生成 文学生产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学理论家
  • 简介:自红军长征以来的70多年中,以长征精神为抒写对象的长征文学不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长征文学中的长征精神在不同时代的作者笔下抒写出不同的形态。然而,对长征精神的具体概括虽时有变化,但长征精神的核心内容却具有永恒性。

  • 标签: 长征文学 长征精神 变迁
  • 简介:<正>文学作为人的生活活动之一,是人的主体力量的确认和见证。这种活动通过表现人的生活、思想、情感、审美需求和关怀人的历史命运来体现自己的价值。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学这种表现活动从来就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有鲜明的价值倾向性的,即文学首先和根本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人的问题。对此,马克思主义的解决办法是确立文学的人民性范畴。文学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范畴,对这一范畴进行专题化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

  • 标签: 历史命运 阶级对抗 专题化 果戈理 李衍柱 观念上层建筑
  • 简介:《导论》是建立文学理论学学科的初步研究成果。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发展中自觉追求科学建设的具有标志性的专著之一。它从性质、定位、对象、要素、形态、范畴、理论的生成和转化、理论及理论体系等方面对文学理论进行了整体综合创新研究。体现了新思路,实现了新突破,达到了新高度。学科建设是个艰巨系统工程。由于偏重于规律法则的逻辑探讨,对历史的方法有所忽略,因此《异论》有些论述显得粗略,有待进一步完善。

  • 标签: 文学理论科学建设 自觉探索 综合创新
  • 简介:葛兰西的政治哲学对语言问题非常关注。这既植根于意大利的现实状况,也来源于葛兰西青年时期的求学经历并贯穿于其毕生的理论思考之中。葛兰西通过对语言问题的研究,揭示了资产阶级从整体上控制无产阶级的秘密,提出要培养无产阶级的有机知识分子并夺取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革命策略,开创出一种新的现代政治哲学形态。

  • 标签: 葛兰西 政治哲学 语言
  • 简介:在《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问世之前,《宣言》的部分内容已陆续被译成汉语并公开发表。汉语节译、摘译、转译的内容主要是《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的部分,尤以《宣言》第二章中的十项措施和《宣言》最后一段的译文最多。这些最早期的片段翻译在译文文体、译词使用、内容选择方面都具有特定的时代特征。以1919年为分界线,《共产党宣言》早期汉语节译的语体特征从文言文体为主逐渐向白话文体转变,翻译重心从阶级斗争理论转向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 标签: 《共产党宣言》 汉译 日译 节译
  • 简介:中西文论思想的既有成果表明,文学具有审美和文化的双重属性。从文化研究角度着手,文学作为一种文化和审美话语,审美文化与文学研究各自为对方提供了新的沟通和对话的思路。文学研究应该把审美话语的组织形式及其文化意义作为研究的核心,进行多学科的批评性探讨。

  • 标签: 审美文化 文学研究 沟通 对话
  • 简介:<正>21世纪即将到来。在世纪末的最后时光,回顾与展望成为热点话题。回顾是为了展望。中国文学在21世纪将面临怎样的命运?这个问题不是一个主观愿望的问题,也不是瞎猜可以解决的。我们不能凭一己之爱好去

  • 标签: 中国文学 中国文化 文学评论 下个世纪 中国作家 回顾与展望
  • 简介:文艺与政治之间在事业及工作方面可结成外部关系,在社会意识及社会生活内容方面可结成内部关系。审美性是文艺作品整体的功能性属性,既表现在作品的艺术形式方面,又表现在作品的内容方面。当政治内涵作为社会功利价值表现为作品内容时,其存在形态就由生活的原型转换为经过艺术加工的形象体系,可以合理地成为艺术的内容及文艺审美性的组成因素。在文艺审美性中排斥特定政治功利性的看法没有学理根据。

  • 标签: 文学与政治 审美性 功利性 文学本性
  • 简介:很长时间里,文学理论上一直认为,文学是意识形态,而意识形态即Ideologie。实际上,在汉语中,"意识形态"(Ideologie)与"意识"(Bewusstseins)、"社会意识形式"(gesellschaftlicheBewusstseinsformen)长期以来是混同的。人们把Ideologie译为"意识形态",但在一些影响很大的文学理论教材和论著中,"意识形态"一词又多指"意识形式"(Bewusstseinsformen)。不同的译法和用法,导致了"意识形态"这一汉语词在当代文学理论中的复义性。如果依据已广为流通的中文版《马恩全集》和《马恩选集》,则只能说文学是可以具有"意识形态性"(ideologischerNatur)的"社会意识形式",而不能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

  • 标签: 意识 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式 文学本质
  • 简介:在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语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必要从语言哲学高度,以语言的指称和意义的关系为中心,厘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体系转变的学理内涵。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是在西方社会历史实践中约定俗成地指称外部对象,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的大众化转变势必指涉指称的转变问题;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的意义也是在主体以语言把握其所指的对象的过程中获得的,而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的大众化转变势必指涉意义的变迁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语言体系 语言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