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圣保罗已经成为当代欧美激进左翼思想家阐释和争论的焦点之一。法国著名哲学家巴迪欧把圣保罗看作是一位普遍主义的宗教政治家。他认为,把基督复活视为真理—事件,从而产生了忠于该事件的新话语和新主体,并因此打破了基督教发展的特殊性和狭隘性而使之成为普遍性的世界宗教。圣保罗的当代意义在于他以真理—事件—主体模式昭示了普遍性政治的新模式,这对于当代谋求左翼事业的复兴具有示范性。

  • 标签: 巴迪欧 圣保罗 律法 普遍性 政治
  • 简介:"普遍"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无论对学理研究还是现实分析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本文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文本出发,论述黑格尔与马克思对"普遍"理解的差异,指出此时马克思虽尚未完全跳出黑格尔哲学的框架,但在方法论上已与黑格尔发生根本分歧。马克思批判黑格尔的"抽象普遍"以及一手打造的神秘化逻辑体系,还原真正的"普遍",即"具体普遍"——能且只能代表人民。最后联系实际,立足马克思与黑格尔在"普遍"概念上的分歧,尝试回答当前价值观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难点问题。

  • 标签: 普遍 马克思 黑格尔 法哲学 抽象
  • 简介: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一个由普遍性到特殊性的过程:五四运动以后,毛泽东逐渐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将中国革命视为世界受压迫民族革命的一部分,选择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来解决中国革命的普遍性问题;而随着实践中对中国国情认识的逐步加深,毛泽东将农民问题视为中国革命的特殊性问题。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道路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的探索,对于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 标签: 毛泽东 新民主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农民问题
  • 简介:历史唯物主义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是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争论中提出的核心问题。英国学者布莱克里奇在2012年出版的新作《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自由、欲望与革命》中尝试进行一种新的理论综合。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因素与哲学(包括伦理道德)因素之间,既存在着内在的张力,也存在着历史的一致性,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能仅仅从科学或价值的单一维度去开展,而应该从历史总体的哲学观出发,统摄双重维度来进行思考。据此,他提出,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并未源于抽象或普遍的准则,而是产生于具体的历史、现实生活情境以及人们为建立新社会而推翻资产主义的斗争之中,其主要内容是具有集体自决权的自由及人们之间的团结美德。布莱克里奇的观点对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存在着使马克思主义伦理观陷入相对主义等缺陷。

  • 标签: 布莱克里奇 伦理 团结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慈善事业有了迅速的发展,其伦理价值也获得了更多的肯定,但也遇到了一系列的伦理新课题。陈光标高调行善、巴菲特慈善晚宴等成为社会的热点事件,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慈善伦理问题。围绕着慈善伦理动机、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传统慈善伦理的尴尬等重大慈善伦理课题,必须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背景下反思慈善伦理建设的思路,加强慈善伦理建设的制度支撑,建构慈善伦理规范体系,从内容和形式上升华传统慈善伦理

  • 标签: 慈善 伦理 当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