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农业现代化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非常重要。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政府提倡农业规模经营。然而,我们认为,规模经营对现阶段的中国农业发展并不重要。因为,从中国国情来看,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受制于成本,而非规模;中国农业人口多,非农就业的压力很大;中国的人地资源比例不同于欧美,规模经营并不是我们的“中国特色”;从中国历史来看,小农经济一直有较高的适应能力,并且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的需求变化和技术进步,尤其是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为中国小农经济的再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因此小农经济并没有过时。

  • 标签: 规模经营 小农经济 互联网 大数据 资源禀赋
  • 简介: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警惕强制性“两田制”对农民的剥夺●俞可平国内外许多学者在总结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经验时,不约而同地认为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们选对了经济改革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就是农业改革。我国的经济改革从农村开始,然...

  • 标签: 适度规模经营 “两田制” 强制性 农业现代化 家庭联产承包制 农民
  • 简介:邓小平同志做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总设计师,一贯重视农业问题,始终认为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那么农业如何实现现代化呢?邓小平同志也作了伟大的构想,这就是实现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也指出:“少数确实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在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 标签: 邓小平同志 少数 飞跃 群众 现代化 自愿
  • 简介:列宁土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就解决俄国农民土地问题,提出了适合俄国国情的土地思想。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创新了列宁的土地思想,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职业农民理论、绿色生态理念、精准扶贫理论和农业科技创新理论等,形成了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土地理论和“三农”政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探索和理论新成果。

  • 标签: 列宁 土地思想 “三农”政策
  • 简介:<正>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它们的活力,提高它们的素质。”为此国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为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如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快改革步伐,不断建立和完善新的企业经营机制呢?我认为首先要加深对此问题的认识:第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党的

  • 标签: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企业改革 加快改革 国有大中型企业 国有企业
  • 简介:可持续城市经营的概念是城市经营理念发展与丰富的产物,其含义是把城市作为一个生命有机体,通过各种有效的管理或经济干预手段,促使城市各系统之间都能够协调稳定地发展,以较少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整体效益,从而达到良性互动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这个意义上,城市经营具有多目标性,其中,良好的城市生态是城市经营的重要目标。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城市生产力的运行受到生态环境的恒定的制约。建设生态城市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其中包括良好的政府管理体制、完善的政策环境体系和科学的消费结构等。

  • 标签: 城市经营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 简介:不少民主人士与土地和地主阶级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对土地改革有疑虑甚至抵触情绪。如何让建国初期这场史无前例的土地改革运动赢得广大民主人士的认同和支持,对于刚刚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是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毛泽东提出组织民主人士参加或者参观土地改革,通过土改改造他们的思想,使他们过好土改“关”。亲历过土改的民主人士体认到了土改的必要性及其伟大意义,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等方面的认识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 标签: 毛泽东 民主人士 土地改革 思想改造
  • 简介: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基层政府功能的“双轨化”促使其产生个体化扶贫与集体经营扶贫的行动偏好。个体化偏好强调短期内增加个体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以完成政策目标。集体经营偏好强调通过乡村自组织发展、集体产业化发展、公共生活重建来提升乡村可持续内生发展能力,并以集体经营利润来增加弱势群体福利,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相比而言,后者更切合国家推进精准扶贫的战略目标。基层政府个体化扶贫偏好既是压力型体制下基层政府的理性选择,也是源于低组织化的乡村社会无力承接政府扶贫资源。基层政府个体化的扶贫偏好不仅会造成公共性的流失,使扶贫政策产生负外部性,也容易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短期化、形式化等问题。未来推进精准扶贫当延续集体经营的发展思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与协调下依托产业化发展和组织化水平提升,增强乡村社会的内生发展能力。

  • 标签: 精准扶贫 产业扶贫个 体化扶贫 集体经营扶贫 自组织 基层政府
  • 简介: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任务、中心工作和党的建设实际,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分别在延安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开始后领导开展了三次大规模学习活动。回顾这三次学习活动,可以得出以下启示:越是在党的事业发展的重大历史关头,越要重视和抓紧学习;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和领导水平,是历次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历次学习活动的重点;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学习,成为历次学习活动的主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着力点.是历次学习活动的基本要求;在学习中总结经验、解放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创新,是历次学习活动的理论追求。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学习活动 领导干部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建设
  • 简介:<正>随着股份制改造工作的完成,由国营企业改组的股份制企业如何适应股份化运作机制的要求,充分发挥股份制企业的优势,探索国家控股的社会主义股份制企业的新路子,已成为深化改革的新形势赋予当代企业家的重大历史使命。社会主义股份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化大生产要求的公有资产、私人资本与社会公众资金的一种混合所有制的组合体。与私人资

  • 标签: 股份制企业 社会主义 股份化改造 企业经营机制 新形势 股份制改造
  • 简介:土地革命时期,作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非常重视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工作。他主张要把经济工作放在战略的高度来对待,先后提出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来指导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同时,毛泽东还十分关心民众疾苦,提倡不断改善和提高工农群众的生活水平。毛泽东提出的这些思想和主张不但对当时革命根据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当前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 标签: 毛泽东 农业经济建设 当代价值
  • 简介:土地革命战争前期,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内的共识。毛泽东在党的思想建设上的特殊贡献在于方法的突破和内容的升华。毛泽东突破旧的"组织的方法"而采取新的"思想的方法",突破对马列主义的僵化的教条主义思想路线而代之以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路线。

  • 标签: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 毛泽东 党的思想建设 独特贡献
  • 简介:闻君宝、田克勤在《思想理论教育}2017年第9期撰文认为,回顾大革命失败后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并将之与毛泽东在全党领导地位的确立紧密地联系起来,深入探讨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与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 标签: 第一代领导集体 土地革命战争 毛泽东 思想理论教育 大革命失败 革命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