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正>自1899年马克思的名字第一次以汉字在中国的报刊上出现,到现在已经100多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也有80多年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80年前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两大理论成果,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震撼世界的伟大变化。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整体,它的基础部分是哲学。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也是从唯物史观的介绍开始的。正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中国共产党才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 中国共产党 传入中国 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毛泽东思想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作为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期的代价,“弱势群体”浮出水面,并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 标签: 弱势群体 改革开放 社会转型期 经济发展
  • 简介:中国现代历史进程的特殊境遇,造就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美学史话问题,即"朱光潜现象":前期朱光潜以创作为主,后期则转向了翻译。这也是其整个美学历程的最大变化。从创作到翻译,朱光潜的美学理想以另一种形式得以呈现,不仅与他的前期思想巧妙接续起来,而且奠定了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展示了"朱光潜现象"的独特韵味和张力。

  • 标签: 朱光潜现象 以译代言 曹禺现象 思想转型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43收入的是马克思亲自修订的《资本论》第1法文版。《资本论》第1法文版是根据《资本论》第1德文第2版(1872—1873年)翻译的。它“在原本之外有独立的科学价值”。马克思对全书的篇章结构做了新的划分,对篇、章、节的名称也做了不少改动,在正文的论述中还做了许多有重要理论意义的修改和补充。马克思在修订《资本论》第1法文版以后,每当再出版《资本论》其他版本,他总是要求人们认真参考法文版中的修改,甚至亲自写出按照法文版修改的具体意见。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世时,在法文版之后出版的《资本论》第1的几个主要版本都与法文版有关。《资本论》第1法文版中译本在198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过单行本。这次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时,又根据以原文发表这一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部分第7对译文重新作了修订。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文 《资本论》 前言 科学价值
  • 简介:《理想国》第1提出了"什么是正义"的问题。整体来看,苏格拉底将正义把握为一种圆满的思,因此,他能针对不同的正义表述,提出自己的论证。从人与人的交往来看,正义是个人生活的基础;从城邦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来看,正义是城邦和谐的尺度。正义抵达整体的善,又不侵害个体的善。正义的本质性思考为立法提供了根基,并保障了公民城邦生活的稳定性和长久性。

  • 标签: 正义 建构 本质 圆满的思 尺度
  •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42收入马克思《资本论》第1德文第1版的中文译本。《资本论》第1德文第1版包含《序言》、6章正文、《第1册注释的增补》以及《第1章第1节附录价值形式》。它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为《资本论》第1以后各版的结构打下了基础。其特有的科学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第1版中的某些论述在以后的版本中没有保留下来,但这些论述无论从理论内容来说还是从方法论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也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想深入了解《资本论》以后各版本中的理论结构和理论内容方面的不断演变和完善过程,也必须以这个最初版本为基础。《资本论》第1德文第1版中译本曾在1987年由经济科学出版社作为单行本出版。这次将其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时,我们根据1867年德国迈斯纳出版社出版的德文第1版的原文,同时参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2部分第5内容,对译文进行了修订。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中文译本 经济科学出版社 《资本论》 前言 价值形式
  • 简介:相较于社会研究所的其他成员,马尔库塞对现象学运动的了解更为全面,判断更为准确。一方面,马尔库塞准确地指出了舍勒的客观一形而上学现象学与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着重强调了海德格尔的一般此在现象学对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突破。另一方面,自1928年加入海德格尔圈子之后,马尔库塞就对现象学特别是海德格尔的一般此在现象学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这种批判归结为一点就是:海德格尔仅停留于对一般此在之历史性的生存论分析,而跳过了历史此在的物质内容,因此,在他那里,具体哲学最终仍是一种“先验哲学的变种”,一种“虚假的具体”。

  • 标签: 马尔库塞 先验现象学 客观-形而上学现象学 一般此在现象学
  • 简介:国际金融危机后,“马克思现象”再一次在西方世界生成,西方人每每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这一次也不例外。“马克思现象”的生成不是偶然的,有其必然性,它说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情势还没有被超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剖析、对世界发展趋势的预测还依然有效,马克思提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永恒的价值,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全世界人民追求正义与进步事业的一面旗帜。国际金融危机后的“马克思现象”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我们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反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无用论”以及“指导思想多元论”。

  • 标签: 国际金融危机 马克思现象 意识形态
  • 简介:(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二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已经出版发行。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本文选,汇集了邓小平同志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到1992年春视察南方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它同十年前出版的第二(1975—1982年)相衔接,是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推进改革

  • 标签: 中共中央学习 学习邓小平 文选决定
  • 简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有其自身的运行轨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明显带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适应的特征。它始终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富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具有以下特点:作为一种普通的西方思想被引入近代中国:作为意识形态指导思想在中国得到传播发展;作为社会变革的实践理论在中国传播;在中国的传播颇具中国化倾向。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传播 中国化
  • 简介:现象学方法之所以被纳入我们的视野,原因在于: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完全发生在观念和文化领域的事件,而是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存在领域的事件或现象。马克思主义只有引起了某一国家或民族范围内现实生活的深刻变革和社会的进步发展,才有可能真正被该国家的人民所接受和理解,并转化为该民族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才能实现"化"或"被化"。其二,现象学的意向性原理、面对实事本身和注重观察的原则、本质直观与权能分析的思想、关于对象性与主观际间构建的理论、关于价值评价与对象感知的理论、关于经验共享与文化认同的思想等,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具有相当的恰适性,都可以作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力工具。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现象学 意向性 本质直观 经验共享
  • 简介:近年来,浙江省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社会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浙江现象"已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的改革开放等角度,分析了浙江省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自主创业,自我积累,自愿联合,自强不息,走出了一条富有浙江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

  • 标签: 社会主义 “浙江现象” 人民群众 经济发展 生产力 生产要素
  • 简介:《资本论》第3是恩格斯在马克思手稿的基础上编辑出版的,它是考察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关系的重要文本。根据MEGA2所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出,一方面,恩格斯尽可能地保持了马克思手稿的原貌,不做改动;另一方面,恩格斯又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马克思的手稿,例如对马克思简单叙述的地方进行详细清晰地论述、统一符号、增写导论等等。对于恩格斯编辑马克思手稿的考察并不涉及恩格斯是否歪曲了马克思,因为有大量证据表明,恩格斯在编辑工作中并没有任意而为。毋宁说,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恩格斯的编辑方式是否是《资本论》第3唯一的编辑方式。

  • 标签: 《资本论》第3卷 马克思手稿 恩格斯 编者 作者 编辑出版
  • 简介:本文从政治的生命现象学的新视野,结合当代学术前沿所探讨的生命政治和生命现象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从“现代生命政治的诞生”、“卢梭对个人身体的生命政治探索”、“马克思解剖资本主义的生命政治策略”、“对人及其政治性的探索”及“劳动就是生命政治的决定性要素”五个部分,阐述卢梭与马克思的政治生命现象学的不同特征,重新考察了卢梭和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为重置两位思想家在近现代政治哲学史上的特殊理论地位开拓可能的前景。

  • 标签: 马克思 卢梭 生命现象学 生命政治 劳动 生存
  • 简介:本次讲座从分析《资本论》的34册结构的形成过程出发,首先介绍了《资本论》第1德文第1版的创作过程和背景,指出了这个版本在篇章结构上的独特之处以及恩格斯的批评意见,由此引出从德文第1版到德文第2版等版本的发展。作者认为马克思运用崭新的辩证法,将《资本论》三大手稿中的基本经济范畴加以整合,创造出一个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理论结构,并对这个理论结构进行了具体评价;讲座重点对劳动价值理论(特别是劳动二重性学说)、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强调了资本积累过程带来的是工人阶级生活的恶化,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起源的原始积累可以得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灭亡的结论;在讲座的最后,作者利用相当的篇幅分析了《资本论》在语言上的成就,指出这部伟大的理论著作同时也是一部艺术作品,而且包含了丰富的实证材料。

  • 标签: 《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 篇章结构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劳动价值理论
  • 简介:1960年9月《毛泽东选集》第四出版发行,在中央的大力宣传和地方的积极配合下,在全国掀起了阅读毛泽东著作,学习毛泽东恩想的新高潮,我国广大工农群众的精神和思想,在这个学习高潮中经受了一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洗礼。

  • 标签: 《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思想 理论学习
  • 简介:对比德文第4版,《资本论》第1法文版中“生产方式”是修改较多的一个概念。法文版的修改证明,商品生产是生产方式,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协作、工场手工业和工厂制度是生产方式,是生产的技术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资本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生产剩余价值为目的、以工厂制度为手段的商品生产。《资本论》第1法文版和德文第4版“生产方式”概念比较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可以更准确地理解《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把握《资本论》的基本原理,启示我们更加深入地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

  • 标签: 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论》第1卷
  • 简介:梅洛-庞蒂的思想是20世纪的非马克思主义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讨论之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是,他对“韦伯式马克思主义”的阐述和对“革命暴力”的论证,其目的在于把理想的马克思主义从已经贬值了的现实的布尔什维主义中拯救出来。

  • 标签: 梅洛-庞蒂 含混现象学 存在主义 马克思主义 布尔什维主义 人道主义
  • 简介:《资本论》是马克思倾尽毕生精力完成的宏篇巨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奠定了牢固的科学基础和理论依据。1867年,《资本论》第1德文第1版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它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历经一个半世纪,经久不衰,在人类思想史上不断创造着奇迹。今年是《资本论》正式出版150周年,值此之际,中央编译局推出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42(《资本论》第1德文第1版)和第43(《资本论》第1法文版)。第42以《资本论》第11867年德文版为底本,同时参考收录该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第2部分第5,而MEGA共收录《资本论》第1的6个不同版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在收入《资本论》第1德文第1版时,对该版1987年以单行本形式印行的中译文作了全面仔细的修订,并编写了翔实可靠的资料。

  • 标签: 《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 150周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第4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