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3 个结果
  • 简介:现存《湘赣边界各县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几个文本都存在某种程度的欠缺,阅读时需要相互参照。《决议案》指出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的"独特原因"和各地红色政权存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分析了湘赣边界党的不足,提出了加强边界党建设的办法以及农村斗争新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决议案》专门论述了"士兵运动问题",却没有探讨如何壮大红军。究其原因,是因为此时的毛泽东还认为"打江山"的路走不通,必须走工农兵总暴动的道路。"红旗到底打得多久"并不是《决议案》所要回答的问题,毛泽东将标题修改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只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阅读角度,并没有对文本进行重新整合。深入探讨《决议案》,可以深切体会中国革命道路探索之艰难。

  • 标签: 《决议案》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毛泽东
  • 简介:<正>市场经济和文学艺术都是一种客观存在,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它们如同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客观规律一样,不能取代、不能消灭,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要求得生存与发展,摆脱任随商品浪潮播弄的命运,既须参与到市场经济构成的现实关系中去,又须保持文艺美学本性的品格,达到两者的统一.或者说,需要找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文艺固有规律的具体途径与形式,并通过自己的影响,反作用于市场经济,促使其合规律地前进.一旦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文艺就有无穷的源泉、广阔的天地和无限的市场,就能真正把握自身的命运.

  • 标签: 文艺规律 中国文学 社会主义文艺 邓小平 艺术形象的创造 文艺工作者
  • 简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与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均设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但职权差异较大,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含义应立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同时,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可知,代行职权的范围包括立法权、选举权和决定权,代行职权的时间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开幕直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由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本身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因而其不可能成为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此时行使国家政权的最高机关是中央人民政府,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仍能通过对中央人民政府具有约束力的决议。

  • 标签: 政协全体会议 全国人大 中央人民政府 共同纲领 五四宪法
  • 简介:中国共产党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奠定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红军长征胜利纪念新发展的基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回应时代发展要求,创造性地回答了“为什么长征永远在路上、怎样走好今天的长征路”这一时代课题,促进了红军长征胜利纪念的新发展。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展示中国故事中国精神的新魅力;不断提升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境界;再次吹响向中国梦进军的集结号。

  • 标签: 习近平 长征胜利纪念 长征精神 新长征
  • 简介:中国民主党派代表性问题是中国政党制度与统一战线的一个传统问题和基础问题.中国民主党派代表性问题的实质就是形式代表与实质代表之间的匹配和契合程度。当前中国民主党派的代表性.由于与社会脱节,面临如下的转型困境:代表性失衡,即代表过度与代表缺失;代表性趋同,即政党趋同、界别模糊与重复代表代表性虚置,即形式代表与实质代表的悖论。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和政党协商的大背景下.民主党派的代表性建设面临深刻转型,即从形式代表向实质代表转化,从缩影代表到授权代表与行动代表转型。

  • 标签: 民主党派代表性 形式代表 实质代表
  • 简介:毛泽东对夺取抗战胜利的主要贡献是倡导并坚持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抗战路线;指挥开辟和壮大敌后战场,配合正面战场;倡导建立东方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 标签: 毛泽东 抗战胜利 贡献
  • 简介:毛泽东最早提出抗击日本侵略者,并促成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主导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明确指出了抗日战争的前途,批驳了速胜论和亡国论;主导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开辟了敌后根据地;毛泽东思想在领导抗战中成熟,领袖地位在领导抗日战争中确立。回顾艰苦卓绝的抗战史,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充分认识"共产党是全民抗战的中流砥柱,毛泽东是伟大领袖"这一不容辩驳的历史事实。

  • 标签: 毛泽东 抗日战争 伟大作用
  • 简介:毛泽东对长征胜利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其历史贡献主要有三:从通道到遵义,毛泽东力挽狂澜,实现了党和红军伟大的战略转折;运筹帷幄、用兵如神,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的高超运用,创造了世界战史奇观;长征精神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强大动力和宝贵财富。

  • 标签: 毛泽东 长征 历史贡献
  • 简介:反右倾、“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败,使原本脆弱的国民经济遭受重创,1960年党中央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开始纠正已觉察到的“左”的错误,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由于党对困难形势的认识还不够统一,调整工作并不彻底,中央认为,经济形势要迅速摆脱困境,必须进一步统一全党的认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鼓舞士气,为此,1962年1月11日到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县委书记以上干部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人数达7118人,习惯上称为“七干人大会”。此次大会在全党头脑发热的情况下初步认清了困难,

  • 标签: 七千人大会 人民公社化运动 “左”的错误 中央工作会议 “大跃进” 国民经济
  • 简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稳固的基本精神。封建社会后期中华民族精神有下降趋势。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精神的转捩点。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族基本精神表现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饶、战斗到底的精神,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精神和团结友邦、相互支持的精神。这期间,中国共产党给中国人民充实、提升了基本民族精神,同时又带来了具有穿越时空价值的新的民族精神,这就是:为国为民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和独立自主精神。

  • 标签: 抗日战争 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 简介:"三个代表"思想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意蕴.本文分别论述了"三个代表"思想所凸现的理性、价值、人的哲学主题,并指出,它们统一于生产力的推进,统一于党的先进性,统一于党的现阶段纲领和最高纲领不断结合与实现的历史过程.

  • 标签: 三个代表 哲学意蕴 中国共产党 理性 价值 人学
  • 简介: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着眼大局的战略思考,是从战略大局的高度,对我们党所面临的一系列历史课题的回答。在一系列历史课题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领导水平,增强全党拒腐防变能力、抗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占有主导地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紧紧围绕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突出解决这两大问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完全巩固和高度统一,经受住各种风险和考验,胜利完成新世纪党肩负的历史任务。

  • 标签: 拒腐防变 执政水平 “三个代表” 占有 领导水平 江泽民同志
  • 简介:以'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10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世界近20个国家的400多名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和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受邀参加,受邀前来的世界知名学者有40多位,包括埃及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耶鲁大学教授约翰·罗默等。在两天会期里,有7位学者发表了主旨演讲,举办了8场分论坛和3个专场对话,140多位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在论坛发言。

  • 标签: 世界马克思主义 大会召开 马克思主义大会
  • 简介:"三个代表"的提出与党的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国际国内背景来看,它是在党的建设成为我党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情况下提出的;从党的建设的现实看,它的提出是加强党自身建设的需要;从"三个代表"的思想内容看,它的每一个方面都包含着对党的建设问题的深深思索,因而成为指导新的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

  • 标签: 党的建设 “三个代表” 伟大纲领 自身建设 情况 背景
  • 简介: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为团结国内力量,实现抗战建国,与各民主党派联合要求国民党改组政府,建立各党派平等参与的联合政权。然而,这一主张公布后却遭到国民党反动势力的极力围堵。与此情形相反,国民党进步人士、各民主党派、进步知识分子和爱国民众则对联合政府主张表现出了极大的支持。应当看到,联合政府主张之所以受到欢迎,既是因为人们出于对民主政治的向往,同时也离不开这一主张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和实践经验。

  • 标签: 联合政府 国统区 政党 民众
  • 简介:本文简单论述和评析了海外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情况。作者认为,海外学者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不乏独到而新颖的视角和思路,但缺乏系统和全面的总结。

  • 标签: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 海外研究
  • 简介:体系是科学理论的表现形式。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大凡恢宏的理论建树一般都以体系的形式展现于世。理论之所以会归结为体系,是因为这些理论达到了比较成熟和完备的程度,体系的意义正是对理论的真理性或事物规律程度和水平的集中反映。

  • 标签: 三个代表 与时俱进 创新观 方法论 理论创新 群众利益
  • 简介:历史认识客观性问题是整个历史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这一问题随着历史哲学自身的发展也经历了长期的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变革历史观和认识论两个方面为理解历史认识客观性问题提供了新视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本体论层面,历史是存在的;在认识论层面,历史认识是可能的,结合历史认识自身的特点,主张历史认识是存在客观性的。但是当代中国出现了一股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它否认历史认识存在客观性,给社会历史研究和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巨大混乱,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应警惕并批判这一思潮。

  • 标签: 唯物史观 历史认识 客观性
  • 简介:群众路线与"三个代表"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宗旨,也是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之所在.二者的要求是一致的,并彼此推动.群众路线作为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最好的工作方法.同时,群众路线是实现"三个代表"的基础和手段,"三个代表"的要求是群众路线和群众利益的最好体现.

  • 标签: 三个代表 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 作风建设 领导方法 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