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郭湛,男,1945年生于黑龙江海伦。初中和高中先后就读于哈尔滨五中、哈尔滨一中和伊春一中,1964年考入吉林大学哲学系读本科。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读研究生,1981年毕业留系任教,先后获得哲学硕士、博士学位,任副教授、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荣誉一级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主编、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任,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学部秘书处秘书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文化观。主要著作有《人活动的效率》《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面向实践的反思》《社会的文化程序》等,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 标签: 中华文明 世界 哲学 核心理念
  • 简介:在马克思的哲学语境中,“对象化(Vergegenstandlichung)”概念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费尔巴哈而非黑格尔第一个大量使用“对象化”概念,而且费尔巴哈是为了阐释黑格尔的哲学而提出“对象化”概念的,他关于人的“对象化”的分析实现了对黑格尔自我意识哲学的一种再诠释,这一点直接影响了刚刚踏上哲学之路的马克思。马克思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伊壁鸠鲁研究片段》以及后来的博士论文中,创造性地使用“对象化”概念,赋予其自我意识哲学的内涵。“自我意识的对象化”不仅意味着意识以对象方式呈现其自身,并且意味着意识以对象方式把握其自身,这是意识的真正的自我实现。这种分析也反映出青年马克思对个体自由的现实诉求。这样,“自我意识的对象化”也就构成了马克思柏林期间哲学思考的核心范式。

  • 标签: 马克思 对象化 费尔巴哈 自我意识 博士论文
  • 简介:王伟光在2017年9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认为,历史条件和实践斗争决定了不仅写作“两论”有客观必要,也有实际需要。“两论”的产生是中国革命的实践需要,没有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就没有“两论”。“两论”是中国实践的产物,为解决中国革命而写作,也是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面世。“两论”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 标签: 《实践论》 《矛盾论》 哲学智慧 马克思主义 中国革命 哲学发展史
  • 简介:近年来,有关中国哲学传统与创新的讨论十分热烈,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但是,如何在新时代传承中国哲学传统和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仍是当前理论界所需要面对和回答的重大问题.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长江学者、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汪信砚教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视角,对中国哲学传统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问题进行了全新的理解与阐释,做出了一系列新的判断、新的论述和新的认识,实现了学术范式的变革与创新,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特色和优势,也突出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理论自觉和学术自信.汪教授对中国哲学传统与创新问题的深入思考,集中地反映在新近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传统与创新》(该著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列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2017年1月出版.为了行文简便,以下该著简称《传统与创新》)一著中.该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传统与创新为主题,深入阐释了坚持和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研究现代中国哲学范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展的方法论等重大问题,这一研究不仅有力拓展了学界对现代中国哲学的认识,而且积极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实问题的研究.该著思想深刻、内容丰富、见解卓识、论述透彻、逻辑严密、语言精辟、体系严谨,是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陶德麟、何萍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历史研究》(陶德麟、何萍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之后,学界又一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代表�

  • 标签:
  • 简介:邓小平劳动哲学思想强调了劳动者的优先地位,体现了他对劳动者的尊重与人文关怀,其内涵非常丰富,可以从四个维度来探讨:关于劳动与自由,邓小平非常关心劳动者的物质生活,强调要通过工会保障劳动者的利益,尊重劳动者的首创精神。关于劳动与分配正义,邓小平强调要始终坚持实行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关于劳动与资本,邓小平坚决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资对立,主张实行劳资协商,调节劳资矛盾,做到"两利"兼顾。关于劳动与管理,邓小平重视管理效率,主张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来管理企业,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对企业和工人的劳动进行民主管理。

  • 标签: 邓小平 劳动哲学 劳动 劳动者
  • 简介:社会主义是一种世界性的宣言,英国新马克思主义者罗宾·布莱克本在肯定社会主义的合理价值的同时,指出社会主义既不是现成的,也不是离开资本主义的平坦道路.社会主义旨在构建一个真正的民主文化和政治,同时,包括发现一个全新的、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模式.布莱克本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则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组织方式进行了一个彻底的重新定位.他从企业和工人、市场和消费者、经济民主和政治民主的具体关系切入,集中于论述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得失和未来的可行方向,展开其对理想社会形态下经济民主模式的探求,彰显其社会主义情结.

  • 标签: 罗宾·布莱克本 经济民主 社会主义 经济组织模式
  • 简介:在阿尔都塞哲学的启发下,立足于当前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现状,本文对'自由'和'询唤'提出了新的解读:自由,与传统定义不同,是决定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形态交互作用的社会媒介;询唤,与阿尔都塞哲学对其的解读不同,被用以解释各种以社会建设为核心的世界观的思想体系.在当前社会,消费已渗入生活的每个部分,意识形态领域也不能幸免,所以自由和询唤会以新的形式呈现.

  • 标签: 自由 询唤 意识形态 媒介 消费
  • 简介:马克思政治哲学具有与西方传统政治哲学及其现代西方政治哲学所间离的思想特质和理论建构.从古希腊'人是政治动物'的启示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在卢梭对私有制的批判基础上,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概念阐明工人的解放包含人的普遍解放;与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关于市民社会的论战中,马克思论证了古代公社的政治价值;在对空想主义体系的批判上,马克思以巴黎公社的经验为基础,确立了未来社会组织形式即现代公社的原则和方法,走出一条可实践的人的解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

  • 标签: 马克思政治哲学 思想来源 变革逻辑
  • 简介:丹麦哲学家施达克出于为费尔巴哈辩护的目的,对费尔巴哈哲学做出了唯心主义的定性.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对施达克的辩护方式提出批评,认为施达克没有看到费尔巴哈哲学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对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又找错了地方.施达克对费尔巴哈哲学形象产生错误判断的原因在于,他沿袭了庸人们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性质定性,混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划分标准.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对于施达克关于费尔巴哈哲学形象错误的批判,在今天对我们的研究和学习仍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昭示我们要对讨论主题做更深层前提分析,要对哲学家展开辩证分析.

  • 标签: 施达克 费尔巴哈 恩格斯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 简介:吴强在《学术探索》2018年第5期撰文认为,作为一代历史伟人,虽未曾负笈留洋,但毛泽东早期就已对人类、国家、宇宙等世界史上的诸多根本性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并通过各种形式积极主动发表自身见解,而就当时的世界形势、国际时局、中外关系以及中国应如何自处等有关议题亦有极富创见性的思考。(一)人类之目的:旨在于实现自我。

  • 标签: 世界史 毛泽东 早期 观照 学术探索 积极主动
  • 简介: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关于改革开放重大意义的系列重要论述,推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理论和实践发展,促进国内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与改革开放问题的研究,由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和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重庆邮电大学承办的“毛泽东哲学思想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第25次年会于2018年10月121日至14日在重庆召开。

  • 标签: 毛泽东哲学思想 年会综述 改革开放理论 重庆邮电大学 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真理
  • 简介:与集中研究“人类解放”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内涵相区分,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研究应当更加注重“人类解放”的前提问题。“神圣形象”就是人的自我异化,其根源在于“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然而,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批判“非神圣形象”自我异化的根本任务。这就是“人类解放”的前提。从宗教批判出发,明确解放是人从国家和政治统治中解放出来。从政治批判出发,表明解放必须从“德国人”的政治解放上升到“人”的普遍解放。在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中,马克思指出哲学力量在于现实的变革,即无产阶级通过彻底的革命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 标签: 宗教批判 政治批判 前提批判 人类解放
  • 简介:通过对马克思早期的文本分析不难发现,马克思思想与启蒙政治哲学的辩证关系不仅表现在对启蒙政治术语的运用上,更体现为对启蒙式的现代性政治的超越。从《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一方面沿着启蒙主义的道路猛烈抨击普鲁士的现实政治,另一方面则在“真理”的追求中体现出对启蒙的不满。马克思最初建构的唯物主义政治解放的愿景,不仅能够被归结为对黑格尔的国家和市民社会理论的纠正,更应该被理解为马克思政治哲学在历史唯物主义基质中的生成。

  • 标签: 政治哲学 伦理 马克思 真实
  • 简介:四川大学出版社新近出版了冉昌光教授《枝叶情——哲学·文化·教育论》的学术著作,遴选了作者四十多年来公开发表的部分优秀论文,是一本具有自身内在逻辑体系的新书。

  • 标签: 教育论 理论与实践 文化 哲学 大学出版社 学术著作
  • 简介:吴宏政:孙老师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采访。今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哲学与21世纪马克思哲学创新”是当前哲学界最为关切的重大问题。您经常提到马克思的一个论断,即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在您看来,哲学的这一本性构成了哲学所特有的存在方式。那么,应该怎样理解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这种独特的存在方式?您曾经把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概括为“时代精神主题化”,对于这个基本判断应当怎样理解?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实践方面,即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进程方面看,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历史性变革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来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变化的必然结果;从理论方面,即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发展来看,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的结果。

  • 标签: 中国特色 哲学 立论 中华民族 改革开放 矛盾运动
  • 简介:马克思哲学既具有深刻的学术性内涵,同时又具有鲜明的直接现实性品格。就其学术性内涵而言,它意味着一种完全不同于理论哲学的实践哲学范式的伟大创制;但是,这一实践哲学范式的生成在其每一个环节上都植根于鲜活的时代课题,聚焦于对时代问题的破解。就此而言,洞悉马克思哲学之学术性品格与直接现实性品格的直接同一,意味着我们绝不可以把哲学事业作为单纯的学术爱好,意味着中国当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走向社会生活的深处,聚焦中国现实,破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 标签: 哲学范式 理论哲学 实践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 标签: 世界历史 人类命运 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 美好 生产方式
  • 简介:《共产党宣言》所描述的新的世界观是在科学批判中形成的。新世界观的原理是通过科学批判得到阐释的。划清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确立新世界观的历史地位也是通过科学批判种种错误社会思潮实现的。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批判武器,学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共产主义的革命精神和科学的批判方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 标签: 科学批判 共产党宣言 新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