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2 个结果
  • 简介:吴强在《学术探索》2018年第5期撰文认为,作为一代历史伟人,虽未曾负笈留洋,但毛泽东早期就已对人类、国家、宇宙等世界上的诸多根本性问题产生浓厚兴趣,并通过各种形式积极主动发表自身见解,而就当时的世界形势、国际时局、中外关系以及中国应如何自处等有关议题亦有极富创见性的思考。(一)人类之目的:旨在于实现自我。

  • 标签: 世界史 毛泽东 早期 观照 学术探索 积极主动
  • 简介: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既有本质分野,又是内在通约的。就世界历史的范围言,他们思考和讨论的是一部大致相同的世界历史;就世界历史的性质言,他们都强调了世界历史的物质性和实践性。黑格尔和马克思共享着一个根本的世界历史思想:世界历史无非是自由的实现

  • 标签: 世界历史 自由 黑格尔 马克思
  • 简介:《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的“阶级”一词来源于本土话语,“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强调的是争取敌军士兵参加武装暴动,而不是通过“打江山”的方式夺取政权。在1939年12月首次使用“革命的特殊根据地”这一概念之前,毛泽东著作中的“根据地”指的就是“军事根据地”,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被学术界长期忽视的“割据地”。毛泽东著作中的“主观力量”最初指的是“革命力量”,而“客观力量”则是指“反革命力量”。《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规律”相当于现在的“规则”,所谓“战争指导规律”实际上指的是“战略战术”。只有从概念的角度进行解读,才能准确理解毛泽东的有关文本。

  • 标签: 毛泽东著作 文本 概念史
  • 简介:<正>弄清马克思美学思想研究史上的基本状况,是推动马克思美学思想研究跨入新世纪的一个前提。任何真正的科学研究,总应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达到更高层次的综合水平。从总体上看,马克思逝世后,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阐释与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马克思逝世后至二战前为第一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

  • 标签: 马克思美学思想 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学说 马克思主义者 社会主义运动 美学史
  • 简介:手迹反映了毛泽东人生起伏的脉络,见证着毛泽东的人生历程,也见证着他的情感与艺术的发展、变化历程。因而,我们可以从毛泽东手迹观察、研究和分析毛泽东的精神世界,包括毛泽东的梦想、情感、思想和精、气、神。

  • 标签: 毛泽东 手迹 精神世界
  • 简介:英语世界学者对毛泽东及其相关方面的译介要早于英语世界的毛泽东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1937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对毛泽东创作于1935年的律诗《长征》的英译,引发了英语世界学者对毛泽东及其相关研究的兴趣,并逐渐成蓬勃发展之势。本文从毛泽东的诗词译介、《毛主席语录》的英译、毛泽东的讲话、书信和文章的译介以及战略理论的英译这四个方面对英语世界的毛泽东译介情况做了详细的梳理。

  • 标签: 英语世界 毛泽东诗词 《毛主席语录》 战略理论 译介
  • 简介:世界主义要求一种新的一体化方式,一种新的认同概念,这种新的方式和概念使一种跨越界线的共同生活变得可能并得到肯定,使他性和差异不必牺牲在人们假想的(民族)平等的祭坛前。“同一性”和“一体化”将不再是一些人对于他者的霸权或多数人对于少数人的霸权的代名词。世界主义承认他性,但并不将其绝对化,而是寻找一条使其得到普遍容忍的途径。

  • 标签: 世界主义 普世主义 民族主义
  • 简介:李北东教授的《四川抗战哲学》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于2015年8月出版发行,该书是一部系统梳理和研究四川抗战哲学的专著,以'抗战'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为哲学史研究的着眼点,对活跃于当时川渝地区的各种思潮进行深入剖析和探讨。该书认为,抗战时期的四川是现代各种思潮和哲学流派交锋之中心阵地,在这一背景

  • 标签: 出版发行 哲学史研究 李北 中国文联 川渝地区 历史时期
  • 简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近现代学术与文化的主潮,成为引领20世纪中国走向繁荣的主流思想,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其革命实践介绍、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另一方面是由于专业学者以各种形式参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讨论。中国共产党内外、专业学术领域内外所进行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及其与中国社会和中国传统的相关性的讨论,彼此间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研究中国共产党内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同时。研究中国共产党外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专业学术研究的历史,有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体会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智慧、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和本土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教训。这构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学术研究的主要任务和使命。

  • 标签: 中国 马克思主义 学术史研究
  • 简介: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马克思的历史理论已经成为艺术批评的一种重要理论,因而当我们反思艺术批评时,也就不可回避地需要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它涉及意识形态的本质、国家的职能、艺术创作特征、阶级的定义和社会经济基础对社会其他领域的决定程度等一系列重要的基础性原理。这并不是对马克思的理论简单地再次评说一番,而是需要我们必须更加严谨地研究和解释。这既要识别清楚一些不属于马克思的而被错误地冠以马克思的名号的理论,又要看到在马克思理论的核心部分存在一个很有价值、很令人困惑的不确定性,它一方面把社会的结构性矛盾当作历史变革的动力,另一方面又把引发阶级斗争的人的因素作为革命性变化的决定性力量。这种悖论性的理解,在马克思的历史发展观的核心地位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结果是让马克思主义成为现代思想体系中主流传统之一,其丰富性无与伦比,其争议性独一无二。此外还应看到,马克思理论是开放性的,不断接受时代的挑战的,"马克思从未说过最后一个词,相反,他的确说了第一个词,我们完全可以继续他开启了的话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批评艺术史 意识形态
  • 简介:对中国近代经济的探索,是李达经济学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李达以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为主线,以帝国主义侵入为标志,围绕着帝国主义侵入前即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的性质、帝国主义侵入后中国近代经济的矛盾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等问题展开论述,清晰地勾画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形态,正确地评估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李达在对中国近代经济的探索过程中,有力地驳斥了托陈取消派、新生命派、动力派的错误观点,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性质,坚持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研究方法和广义经济学的立场,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

  • 标签: 李达 中国近代经济史 中国近代社会性质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中国化
  • 简介:从自由资本主义以来,近代世界关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个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理论与实践,它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和发达资本主义三个时期;再一个就是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与实践,它经历了改革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和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这两大类型的发展理论与实践又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社会主义及其发展理论与实践是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结果,它是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理论与实践弊端而产生的。

  • 标签: 理论与实践 世界 自由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发达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
  • 简介:以现实为皈依,以鉴今,是习近平历史观的鲜明特色和核心诉求。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习近平对历史教育与学习的地位与功能,对历史与历史知识的性质均做出了明确回答。温故知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鉴往知来,把握历史规律,认识历史必然;增进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凝聚爱国主义力量;汲取治国理政智慧、获取精神激励等,构成了习近平历史观的重要内容。

  • 标签: 历史观 以史鉴今 不忘初心 唯物史观
  • 简介: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十一条写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于这句话,一般认为马克思在这里是想指出以前的哲学家们只是消极被动地解释世界,一味地去对现存世界进行解释,而不重视改变世界,不懂得通过实践活动去对现存世界进行变革。而马克思所要创立的新唯物主义不仅要正确地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改变世界,实现世界的革命性变革,从而达到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统一。邓小平作为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秉持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将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统一起来,在正确解释世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不断改变世界,又在改变世界的实践进程中通过经验上升为理论的方式不断解释世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 标签: 解释世界 实践活动 改革开放 邓小平 进程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 简介:"改变世界"是指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并最后解放自己的社会历史活动。由于不想、想不到和做不到,这一活动在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视野里是不可能存在的;马克思哲学之所以主张"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是由于自然科学长足发展所预示的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大工业发展所预示的社会发展未来的趋势,作为大工业主体的工人阶级的要求,以及这种趋势和要求的正确反映的前期理论准备,使"改变世界"成为可能。然而,真正地现实地"改变世界",有一个理论和认识上由抽象向理性,具体、历史发展中的理论向实践和实践进程中的跨越相完善的转化过程。这对于我们以清醒的头脑理解和实践"改变世界"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改变世界 可能性 现实性
  • 简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的独立二级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有其系统的确定的基础理论。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理论、条件理论、道路理论、主体理论、阶段理论、规律理论和研究方法等七个方面,理解这一学科的基础理论,并对其进行初步探索。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基础理论 七个方面
  • 简介:历史教科书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教科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不仅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纵向了解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沿革和教材变迁;而且需知己知彼,横向了解和研究台湾地区、日本和美国等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教科书内容。这不仅能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是作为直接支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的应有研究对象。

  • 标签: 中国近现代史 历史教科书 他者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