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8 个结果
  • 简介:从传统认识论和科学哲学角度来看,讨论外行(或新手)应该如何评价专家证言.以及如何在两位或更多相对立专家中确定哪一位专家证言最可信是一个迫切现实问题。新手根据下列五类证据作出判断:(1)支持一方观点和批评另一方观点专家所提供论证;(2)某一方得到了其他一般认定专家认同;(3)专家们专长“元专家”评价(包括由专家们获得正式证书反映出评价);(4)专家们关于所讨论问题利益和偏见证据;(5)专家们过去“记录”证据。关于这些问题讨论,“应用”社会认识论提出了实际挑战。例如,什么类型教育能实质性地提高新手评价专家能力:什么类型互动调节有助于使新手一专家关系成为比盲目信任更能得到辩护信任之一。

  • 标签: 新手/专家问题 专家/专家问题 专长 证据 认识论
  • 简介:所有那些知识论上最牢固确立论题之一是:知识不单纯是一种真信念。如此这般被标准描述知识,至少是一个知识论上得到确证真信念,也许是通过作为好证据的确证。但是这个标准概念在知识论上比其应当所是得到更加牢固的确立。在一种知识极简主义看来,知识朴素地是一种真信念。如果不被用作证据,那么一个真信念好证据就一无所是;并且,即使它作为证据而使用,这种用法也只需要被解释为起到了一种原因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从外部”产生知识——真信念。因此,这种证据也许不需要被视作“从内部”导出结果知识一部分——它至少是得到确证信念。

  • 标签: 知识 证据 真信念 知识极简主义 得到确证的真信念 《美诺篇》
  • 简介: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变革,不仅表现在它具体理论观点与旧哲学迥然有别,而且首先表现在它哲学观与旧哲学根本不同。它改变了哲学对象、性质和功能。改变了哲学问题提法和探讨哲学问题思维方式。我们只有首先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哲学观,才有可能把握马克思哲学变革实质和意义。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哲学观 批判精神 恩格斯 列宁 西方哲学
  • 简介:人类个人行为批判性反思能力往往被认为与自由和责任问题相关。在哲学中,这种观点体现为认识能动性主张。然而这种主张事实上面临着多重困难。首先,这种知识反思要求会导致无穷回归这一严重后果。第二,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反思为决断提供了可靠保证,从而有助于区分异己欲望和真正属于认知者欲望,然而反思自身可靠性却是有问题。此外,关于第一人称视角、谨慎思考以及认识责任感主张并不足以使认识能动性讨论合法化。这些关于认识能动性几种动机都不同程度地预设了某些关于反思断言,而实际上,这些断言却与现今最有用证据相左。据此,目前认识能动性概念诸多论述和辩护方式都是有问题

  • 标签: 欲望 信念获得 无穷回归 反思的能动者 谨慎思考 认识的责任感
  • 简介:近些年来,在科学哲学领域中掀起了一股新虚构主义热潮。事实上,早在20世纪初,汉斯·费英格就在《"仿佛"哲学》一书中强调了人类知识中虚构价值。由于亚瑟·法因发掘与宣扬,费英格"仿佛"哲学当代科学建模讨论中虚构主义立场影响尤深。科学建模作为世界想象描述通常是故意为假,因而在科学虚构主义与科学实在论之间似乎存在一种紧张关系。然而,无论我们选择对于虚构真值条件学说,还是功能学说,科学虚构主义并不与科学实在论相抵触。尽管法因解读有失偏颇,但阐明费英格哲学实际影响有助于明确科学虚构主义思想渊源、基本内涵与根本特点。

  • 标签: 科学建模 科学虚构主义 虚构 汉斯·费英格
  • 简介:长期以来,春秋时期《周易》哲学内涵没有得到充分阐发,因而直接影响了《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上地位。从概念澄清入手,结合《左传》、《国语》中易学材料,春秋时期隐藏在“占筮之书”形式下《周易》文本理论结构进行阐发,以明确《周易》哲学内涵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重要地位。《周易》文本中哲学内涵可以概括为以“阴阳观念”为基础“八卦←→六十四卦←→本卦·之卦”这一套由低阶、中阶而高阶推理模型。

  • 标签: 《周易》 哲学 内涵
  • 简介:将古代中国阴阳互补理论进行现代诠释,将阴解释为良性接受能力,将阳解释为良性果决能力,古老二元互渗理论就能够在认识论方面展现新智慧。这反映了以往为中国传统思想所忽视认识论问题,实际可以在中国思想语境中获得新生命。

  • 标签: 阴阳 认识论 德性
  • 简介:借助索萨(Sosa)关于信念实施模型,我们提供了法律情形中优异判断一个模型。在提供模型过程中,当代认识论文献对法律,尤其是对法律情形中优异判断相关性是值得关注。一个好审判取决于证据合适处理,还是实体判决如何构成,二者是不同。分别由法官和陪审团做出适切判决之不同也需要讨论。

  • 标签: 法律 认识论 优异判断
  • 简介:在20世纪的人类道德思想史中,施韦泽敬畏生命及其论证具有十分重要地位。不仅敬畏生命确实是一个极为合理和深刻道德原则:而且其“世界观念和生命观念二元论”道德论证方法.也为人们在20世纪哲学——伦理学思想和语境中,探寻一种具有终极关怀意义道德信念提供了一种有效尝试。鉴于施韦泽伟大榜样及其敬畏生命原则巨大影响和深远意义,有必要深入研究其道德论证方法。

  • 标签: 施韦泽 世界认识 生命意志 道德论证
  • 简介:认识论这个概念在19、20世纪之交通过罗素和梅耶松被引入英美和法国哲学。以这一概念兴起以及它所引出问题和悖论为切入点,通过重点探讨卡瓦耶斯借助数学资源,从概念哲学角度出发对待认识论悖论方式和他哲学提出一些新问题,可以勾勒出一幅当今认识论以及人们一般所认为"知识"概念所做一番重新评价图景。

  • 标签: 认识论 卡瓦耶斯 概念哲学 数学 知识
  • 简介:近几年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全球化与文化冲突、价值冲突”讨论是一个热点问题。价值认知、认同与选择困惑是当今世界遍布“道德困惑”时代难题,也是新时代老问题。从人类历史来看,新时代和大国崛起呼唤引领世界未来价值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当今时代走出价值独断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两极”困窘中国方案。在价值取向上人类生存发展至上性、在价值主体上多主体性、在价值目标超越性、在价值结构关系上利益相关性、在价值取向上未来发展性、在价值构建上自觉自愿性、在价值行为主体上宽容性、在价值主体行为上交流互鉴性以及在人类共性问题治理上相互协调性共同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基本价值内涵

  • 标签: 价值 人类命运共同体 价值内涵
  • 简介:波普客观知识论和波兰尼个人知识论针锋相对。势若水火。哈克波普“没有认知主体认识论”批判,是波兰尼一个强有力支持,但是她“具有认知主体认识论”和波兰尼个人知识论又有很大不同。三人在认知主体问题上差异.对应于他们时知识概念不同理解:波普专注于知识内容义.哈克兼重知识内容义和状态义,波兰尼则将知识内容义、状态义和能力义统一在个人知识概念之下。

  • 标签: 认知主体 知识的内容义 状态义和能力义 波普 哈克 波兰尼
  • 简介:不久以前,在中国刚刚崛起时候,许多人谈论是中国应当如何设法让世界接纳并"以一个负责任政权"融合在当今世界秩序里。然而,仅仅几十年,形势就发生了逆转:现在人们已经在谈论,中国如何在创建新世界秩序里扮演积极乃至领导角色。

  • 标签: 世界秩序 文明对话 哲学基础 罗德岛 论坛 公众
  • 简介:在证据关系问题上,持非充分决定性观点者认为,数据不能完全决定假说评价。一部分哲学家认为,非充分决定性可以表达为多重经验等价不相容理论可能性问题,而反对者则将问题转换为诸如未被考虑替代物观点等,但他们都将问题看作是多重理论有效性。这种解释可被称为非充分决定性问题整体论解释,但是这种解释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而通过科学知识社会解释则能提供非充分决定性问题一些解决方案。科学哲学家任务就是去理解,科学共同体如何运作从而最小化由非充分决定性带来可靠性威胁,以及能以清楚表达规范方式发展我们科学认识论,这些规范可应用于该共同体实践。即使面对新形式非充分决定性,知识社会解释也有资源来完成这两项任务。

  • 标签: 证据关系 理论假说 科学知识 非充分决定性
  • 简介:穷理并非一般意义上把一切道理穷尽,而是追索理后之理,以求追索到众理所归原理;实践哲学还是哲学一部分,中止说理不是实践哲学要求;没有不同寻常之见称不上哲学家,但身为哲学家,他须把这些洞见连回寻常之理,这本身并非寻常无奇之事。这种论证充满了创造性。

  • 标签: 理性 实践 连回常理
  • 简介:时间问题关键在于:时间与空间之间关系如何,以及它们与人类理智或心灵有何种关系。以康德为代表近代哲学家认为,时空观念依赖于心灵本性,物质空间性被隐含地赋予了比时间更基础地位——因为空间性作为因果范畴根基保证了逻各斯秩序的确定性与必然性。柏格森则反对这种先验主义时间观,在他看来,时间本性就是绵延,它意味着连续、流动、内在、多样,它与空间、测量、间断、同质等无关。他借由绵延引入了一种流变哲学,在连续变化而又纯粹融合时间(即绵延)中,逻各斯序列荡然无存。这正是柏格森主义与康德先验主义哲学在时间问题上根本差异。

  • 标签: 时间 空间 绵延 逻各斯
  • 简介:功利主义是在自由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在某种意义上说,功利主义认识.也就是自由主义认识,更是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认识,、功利主义理论以功利原则为基点.从边沁创立到密尔发展和完善。边沁主张以“最大多数人获得最大幸福”为道德最高标准;密尔则以更加人性化和减少计算方式来使功利主义趋于完善..桑德尔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功利主义并未充分尊重个人权利重视个人价值尺度差异性,甚至将人类生命以货币价值为衡量是一种倒退现象.由此,桑德尔提出自己权利与善何者优先性观点。这个争论结果当前中国道德生活建设也具有启发性。

  • 标签: 功利主义 桑德尔 权利与善
  • 简介:朗基诺文章《重新认识证据和不完全决定性》成功地展示了建立在证据相关性上不完全决定性解释(UER)重要性,而这种解释要求我们在理解科学客观性时引入科学实践中社会性维度考虑。这篇文章基本进路是正确,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地方。一方面,建立在经验等值性上不充分性传统解释(UEE),并不一定要为科学实在论进行辩护。另一方面,朗基诺社会性维度理解似乎过于狭隘,也过于乐观。

  • 标签: 海伦·朗基诺 不完全决定性 经验等值性 证据相关性 科学实践中的社会性维度
  • 简介:在《政治自由主义》中罗尔斯明确区分了therational(合理)和thereasonable(讲理),这个区分是理解罗尔斯整个正义理论尤其是其思想转变缘由枢纽。而在其《学士论文》中,罗尔斯区分了thenatural(自然)和thepersonal(人格),进而恰当而清晰地定位了伦理学。在这种定位中,伦理学研究对象是人格关系,而且与神学、宗教不可分离。合理与讲理这对区分内涵在《政治自由主义》中得以展开,而对自然和人格区分则进一步推进了合理与讲理这对区分理解,罗尔斯做出此种区分原因也将得到呈现。

  • 标签: 罗尔斯 合理 讲理 自然 人格 自然主义
  • 简介:形而上学层次结构可被展示为一个以其抽象程度递增金字塔:质料形而上学—形式形而上学—理念形而上学—方法形而上学。其中各个层次,康德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涉及,只是具体内容有所不同。质料形而上学出发点正是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而康德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对于"先验综合命题如何可能"这一关键问题,康德回答和论证包含逻辑上恶性循环。通过强调"统觉"自返性而打破这一恶性循环,通过其质料形而上学作一定改变,并形式和方法形而上学做必要补充和修正,整个形而上学可以获得一种奠基。

  • 标签: 形而上学 康德 笛卡尔 先验范畴 范导原则 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