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糖尿中的慢性肾脏(CKD)包括糖尿肾病(DKD)、非DKD(NDKD)或NDKD和DKD的组合。1型糖尿中的DKD在临床和肾组织病理表现上均与2型糖尿的DKD有所不同,肾穿刺组织病理学是鉴别DKD和NDKD的金标准。然而基于同样的病理诊断,DKD患者仍然可以因为分子生物学机制的个体化差异,导致病程的进展和预后各不相同,代谢组学、蛋白组学、转录组学以及人工智能为探索诊断和预测DKD进展的生物标志物带来了希望。

  • 标签: 糖尿病 慢性肾脏病 糖尿病肾病 生物标志物
  •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前期构建的非透析慢性肾脏(CKD)患者高钾血症风险评估模型的准确性。方法纳入上海长征医院2020年第四季度肾脏科门诊非透析CKD患者,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及评估模型相关资料。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该模型的效能,沿用前期模型所得出的cut-off值(4分),进行灵敏度及特异度分析。采用Hanley改良法比较评估模型与本研究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绘制校准曲线检验模型校准度。结果纳入非透析CKD患者共434例,其中男233例,女201例,年龄(55±16)岁。根据门诊实测血钾数值分为高血钾组(血钾≥5.0 mmol/L)及正常血钾组(血钾3.5~5.0 mmol/L)。其中高血钾组共33例患者,正常血钾组共401例患者,高钾血症发生率为7.6%。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正常血钾组相比,高血钾组合并心力衰竭史(27.3%比3.7%,P<0.001)、糖尿(42.4%比19.7%,P=0.002)、酸中毒史(51.5%比7.0%,P<0.001)比例较高,且高血钾组患者既往出现血钾≥5.0 mmol/L(48.5%比2.5%,P<0.001)的比例更高。高血钾组中成/草药使用率较高(P<0.001),而两组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RAASi)、补钾剂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评估模型预测高钾血症的AUC为0.914;当cut-off值为4分时,灵敏度为84.8%,特异度为79.8%。前期所建立的慢性肾脏患者高钾血症风险评估模型与本研究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24,P=0.054),校准曲线显示当患者预测风险在0.4以下或0.6以上时,该模型预测效果较好。结论基于临床参数构建的慢性肾脏高钾血症风险评估模型预测效果较好,适用于非透析CKD各期患者。

  • 标签: 高钾血症 慢性肾脏病 非透析 评估模型
  • 简介:摘要高钾血症是慢性肾脏(CK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高钾血症的防治一直是临床上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本文对CKD合并高钾血症的诊治、管理进行阐述,以期规范CKD合并高钾血症的临床诊治,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高钾血症 慢性肾脏病 管理
  • 简介:摘要近年来,慢性肾脏(CK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CKD患者的肾功能受损,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钾离子排出受阻,易发生高钾血症。严重的高钾血症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危及生命。因此,CKD高钾血症患者的规范化管理,对于临床医师尤为重要。高钾血症的长期管理包括饮食控制、避免诱发高钾血症的药物、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及相关降钾药物的使用等。本文对高钾血症的病因、诊断、危害、治疗及综合管理进行阐述。

  • 标签: 肾功能不全,慢性 高钾血症 危险因素 管理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老年患者,因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有肺气肿、高血压,给予缬沙坦协同苯磺酸氨氯地平降血压,前期血压、肾功能及电解质控制均良好,后期反复出现高钾血症。在调整多种降血压药物后,出现血压控制不佳及气促、脚踝水肿等药物不良反应。最终选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苯磺酸氨氯地平协同降血压,辅以环硅酸锆钠散降钾治疗,经随访,患者肾功能、血压及血钾控制良好。

  • 标签: 高钾血症 肾功能衰竭,慢性 高血压
  • 简介:摘要营养不良是慢性肾脏的常见并发症,是慢性肾脏发展和患者死亡率升高的危险因素。2005年制定的中国《慢性肾脏蛋白营养治疗共识》推动了我国慢性肾脏营养治疗及其临床研究的进展。近年来国际上和我国肾脏学者发表的慢性肾脏营养治疗循证医学证据不断涌现,因此,需要制定和更新新版指南。专家组针对慢性肾脏早期、透析前、终末期肾脏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以及肾移植受者的营养不良特点制定本指南,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性意见。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营养不良 营养治疗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一例应用唑来膦酸钠后导致肾小管损伤的病例。患者女,64岁,因“乏力1个月余,发现重度低磷血症”入院。入院后检查提示为以慢性肾脏合并肾性失磷、失钾、丢失尿酸、正常阴离子间隙代谢性酸中毒及小分子蛋白尿为表现的肾小管功能损伤。回顾病史发现,在治疗肺腺癌过程中,患者长期输注唑来膦酸钠,经调整唑来膦酸钠剂量,肾损伤有部分改善。

  • 标签: 低磷血症 肾小管损伤 唑来膦酸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成年人镉内暴露水平与慢性肾脏的关联关系。方法纳入来自2017—2018年国家人体生物监测项目的9 821名18~79岁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人体血、尿镉暴露水平,使用尿肌酐校正尿镉水平;采用2009年慢性肾脏流行学合作研究公式(CKD-EPI)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定义慢性肾脏。统计学分析考虑研究设计过程中的复杂抽样进行加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镉、尿镉、肌酐校正的尿镉暴露水平与慢性肾脏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本函数(RCS)拟合分析血镉、尿镉、肌酐校正的尿镉与慢性肾脏的暴露-反应关系曲线。结果研究对象加权后的年龄为44.75岁,男性占61.1%;慢性肾脏患病率为12.7%,血镉、尿镉、肌酐调整的尿镉几何均值(标准误)分别为0.96(0.03) μg/L、0.61(0.03) μg/L、0.58(0.03) μg/g。在校正混杂因素后,加权后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与最低五分位数(Q1)相比,血镉、尿镉、肌酐调整的尿镉Q5的OR值(95%CI)分别为1.80 (1.02~3.20)、1.77(0.94~3.31)和1.94(1.11~3.37)。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模型中,调整了相关混杂因素后血镉、尿镉和肌酐校正的尿镉水平和慢性肾脏均呈非线性关联(均P<0.05)。随着暴露水平的增加,慢性肾脏的患病风险上升,暴露-反应曲线在低浓度时更为陡峭,并不存在风险阈值。结论在我国成年人中镉暴露与慢性肾脏患病风险呈正向关联。

  • 标签: 金属 慢性肾脏病 生物监测 肾小球滤过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钾水平及高钾血症对慢性肾脏(CKD)3~5期未透析患者肾功能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2015年5月至2019年6月及日本帝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肾内科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随访1年以上的CKD 3~5期未透析患者基线及随访期间的临床资料,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斜率即年平均eGFR下降百分比,以三分位法将全部患者分为稳定组、缓慢进展组及快速进展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评估基线血钾及时间平均血钾水平与CKD进展的相关性。结果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343例及日本帝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669例CKD患者纳入研究,年龄(61±14)岁,其中男635例,占62.7%。平均eGFR下降斜率为4.0%/年;稳定组337例,缓慢进展组337例,快速进展组338例。缓慢进展组及快速进展组患者基线血钾[(4.47±0.52)、(4.62±0.62)比(4.37±0.49) mmo/L]、时间平均血钾水平[(4.51±0.43)、(4.76±0.48)比(4.38±0.37) mmo/L]均高于稳定组患者(均P<0.05)。快速进展组患者中24.6%(83/338)基线存在高钾血症(血钾≥5.0 mmol/L),34.9%(118/338)存在时间平均血钾≥5.0 mmol/L,均高于稳定组患者[10.7%(36/337)、6.5%(22/337)](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血钾(OR=1.843,95%CI:1.051~3.234)及时间平均血钾(OR=2.495,95%CI:1.040~5.987)均与CKD快速进展具有相关性,时间平均血钾≥5.0 mmol/L为CKD快速进展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CKD 3~5期未透析患者随访期间血钾平均水平控制于<5.0 mmol/L可能降低肾功能快速进展的风险。

  • 标签: 高钾血症 慢性肾脏病 肾小球滤过率
  • 简介:摘要胰岛移植是目前唯一通过微创治疗即可实现晚期糖尿根治的临床治疗手段,可使患者达到血糖的生理性调节,摆脱外源性胰岛素,并控制或逆转糖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胰岛移植早期发展较缓慢,近年来在胰岛分离、移植技术等多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本文就其在临床治疗及基础研究中的胰岛来源、制备技术及移植免疫保护等方面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胰岛移植 糖尿病 血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脊髓电刺激(SCS)在糖尿足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4例行SCS治疗糖尿足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植入式脉冲发生器(IPG)固定于患者腹部或臀部皮肤脂肪层下。比较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间点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SF-36生活质量评分、经皮氧分压(TcPO2)和双下肢皮肤温度改变,并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4例糖尿足患者在IPG电极置入后1 d、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VAS评分由治疗前的(7.5±1.2)分降至(2.6±0.8)、(2.0±0.7)、(1.6±0.6)、(1.0±0.9)、(0.9±0.9)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治疗后12个月时患者的SF-36生活质量评分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的TcPO2分别为(23±5)、(38±6)mmHg(1 mmHg=0.133 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下肢体表温度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均P<0.05);所有患者均未观察到严重并发症。结论脊髓电刺激可缓解糖尿足患者的疼痛,也可改善下肢的微循环和血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并发症少见。

  • 标签: 糖尿病足 脊髓电刺激 经皮氧分压
  • 简介:摘要糖尿肾病(DKD)已成为我国慢性肾脏的首要病因,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加强DKD防治已迫在眉睫。但由于DKD发病机制复杂,缺乏特异有效的干预靶点,在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突破性进展,致使终末期DKD不断增多。本文对DKD治疗进展的几个关键节点进行述评,以期规范DKD的临床治疗,推动DKD研究进展,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滞剂 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
  • 简介:摘要急性肾损伤(AKI)是慢性肾脏(CKD)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促进CKD发生与发展,这已成为需要高度重视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然而,AKI向CKD转变的潜在机制尚未明了。肾小管上皮细胞(TEC)是肾脏重要组成部分,且在AKI过程中易受多种损伤因素的影响。TEC损伤在AKI向CKD转变中起到关键推动作用,具体机制包括TEC不完全修复、细胞信号通路活化、细胞器损伤、表观遗传学改变及TEC与其他细胞对话等,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 标签: 急性肾功能不全 慢性肾脏病 肾小管上皮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糖尿肾病(DKD)是糖尿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终末期肾脏(ESRD)的主要病因。DKD的预警、早期诊断和评估疾病进展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尿白蛋白排泄率(AER)是DKD的主要诊断依据,但灵敏度和特异度存在不足。近年来,DKD新型生物标志物的价值逐渐受到重视。本文对近年来DKD新型生物标志物的临床研究进行评述,为DKD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生物标志物 诊断 预后
  • 简介:摘要探讨应用腓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足溃疡的临床疗效。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应用腓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足溃疡患者9例,男7例,女2例,年龄43~66(55±9)岁,Wagner分级:2级2例、3级5例、4级2例,均为缺血性溃疡或缺血-神经性溃疡,检测患肢足背经皮氧分压(TcPO2),并随访记录溃疡愈合及TcPO2变化情况。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8(23±12)个月,患足溃疡均愈合,愈合时间2~8(4.2±1.9)个月,均获得保肢,未出现皮肤坏死、针道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术前患足TcPO2为(28.6±3.8)mmHg(1 mmHg=0.133 kPa),术后3个月为(35.0±5.6)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发现腓骨横向骨搬移技术可有效改善糖尿足微循环功能,促进溃疡愈合,且操作简便、并发症少。

  • 标签: 腓骨 横向骨搬移 糖尿病足 溃疡 疗效
  • 简介:摘要肾移植术后胰岛移植目前已经成为治疗成人糖尿合并终末期肾病的理想方案之一,但将其应用于儿童罕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4岁1型糖尿合并肾衰竭患儿,行肾移植术后3个月接受同种异体胰岛移植。胰岛移植术后患儿血糖平稳,未再发生低血糖,C肽水平恢复正常,移植4周后出院时胰岛素用量减少2/3,未发生肝脏穿刺口出血等相关并发症。

  • 标签: 胰岛移植 糖尿病 肾移植 儿童
  • 简介:摘要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LADA)是由于胰岛β细胞遭受缓慢自身免疫损害引起的糖尿类型。依据病因学分类,LADA应属于1型糖尿的自身免疫亚型。LADA早期不依赖胰岛素治疗,易误诊为2型糖尿。我国LADA患病率在全球处于较高水平,患病人数居世界首位。早期诊断和及时正确干预有利于延缓LADA病情发展。为规范LADA综合管理,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和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长沙)特组织专家对首版共识进行修订,形成了《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内容涵盖LADA流行学、遗传学、免疫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与分型、治疗与管理。本共识将有助于传递新近重要临床进展,指导临床实践。

  • 标签: 糖尿病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诊断 治疗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肾病(DKD)患者高钾血症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中心就诊的DKD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DKD患者高钾血症的发生率以及在不同年龄、性别和不同慢性肾脏(CKD)分期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并进一步分析高钾血症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临床资料完整、符合标准的DKD患者1 721例,其中男1 117例(64.9%),年龄(56±12)岁;女604例(35.1%),年龄(59±12)岁。血钾水平为(4.93±0.77)mmol/L,其中男性和女性血钾水平分别为(4.92±0.77)mmol/L和(4.93±0.76)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2);以CKD分期进行分组,CKD 1~5期患者的血钾水平分别为(4.58±0.52)、(4.65±0.47)、(4.86±0.59)、(5.21±0.79)、(5.61±0.88)mmol/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0.701,P<0.001)。高钾血症的总体发生率为37.0%(636/1 721),其中轻、中、重度高钾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7.4%,10.5%和9.1%,不同性别高钾血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36.8%比女性37.3%,χ²=0.035,P=0.851);CKD 1~5期高钾血症发生率分别为16.3%、21.2%、37.6%、55.2%、72.5%,发生率随CKD严重程度升高而升高(χ²=365.72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估算肾小球滤过率(OR=0.975,95%CI:0.972~0.979)、舒张压(OR=0.985,95%CI:0.975~0.994)、血钠(OR=0.972,95%CI:0.945~1.000)是DKD患者高钾血症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DKD患者高钾血症发生率为37.0%,发生率随肾功能恶化逐渐升高,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舒张压、血钠是其独立相关因素。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高钾血症 流行病学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