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皮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对老年骨质疏松性多压缩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老年性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51例,70个,在C形臂X光机的导向下,局部麻醉,经椎弓根入路将骨水泥(粉、液、造影剂3∶2∶1的比例调制)注射入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疼痛,单骨水泥注射量3.0~5.0ml。结果全部病例成功手术,手术时间30~70min,平均40min。术中出血2~5ml。术后10~20min疼痛症状开始缓解,全部病人术后疼痛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术后住院3~6d(平均5d),随访4~20个月(平均14个月),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状况,疼痛症状无复发〖HTH〗结论〖HTSS〗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采用PVP治疗止痛效果良好、操作简单、安全有效,但需注意手术适应证的选择和手术操作的规范。

  • 标签: 〖HTSS〗椎体成形术 老年骨质疏松症 椎体压缩骨折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OVCFs)是严重危害骨质疏松人群的常见病,为提高OVCFs的诊治水平,规范诊疗流程,笔者整合了近年来OVCFs相关的指南共识以及循证医学研究证据,结合国内临床实践现状,对原有的OVCFs诊断和治疗系列共识进行修订,细化诊治流程,增加围手术期加速康复管理,突出骨质疏松症综合治疗的重要性,进一步优化OVCFs诊疗策略,供广大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诊断 治疗 共识
  • 作者: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13-03-13
  • 出处:《医学与法学》 2013年第3期
  • 机构: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董占引           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061000           【摘 要】目的:对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效果进行观察和研究。方法:选择40 例于2010 年3 月至2012 年12 月间在我院进行老年骨质疏松脊           柱压缩骨折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有20 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对治疗组患者采取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治疗方 式,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进行过程中,治疗组患者的平均出血量为(52.29±11.33)毫升,手术平均持续时间为(49.35±12.30)分钟,手术完成后患者丢失 的的椎体高度为8-13 毫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5.2±5.8)天。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不但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还能够使患者疼痛得到 有效的减轻和缓解,同时使患者的椎体高度恢复正常,值得被推广和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去。           【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侧经皮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的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021年1至7月于北京朝阳医院接受双侧PKP治疗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纳入本前瞻性研究。共纳入28例患者28个,其中男10例,女18例,中位年龄73.6岁(56.0~87.0岁)。患者术前拍摄正侧位X线片、骨密度、CT三维重建扫描和磁共振脂肪抑制序列扫描并进行观察,明确骨折部位及后壁情况,进一步确定诊断。术后第1天及末次随访时拍摄正侧位X线片、CT三维重建扫描,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通过X线片测量,比较术前、术后伤上位上终板和下位下终板后凸角度(KA)、伤前缘高度(HAW)、伤后缘高度(HPW)等指标变化情况。同时比较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情况,对手术临床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6.0)个月。术前HAW为(21.2±2.4)mm,术后HAW为(22.5±2.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HAW为(18.9±1.6)mm,低于术后(P<0.05)。术后HPW也较术前明显矫正(P<0.05)。末次随访时HPW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2±1.3)mm比(27.5±1.6)mm,P>0.05]。术前KA为18.8°±1.3°,术后KA为14.2°±1.5°,术后KA明显矫正(P<0.05),末次随访时KA为17.6°±1.4°,较术后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发现骨水泥渗漏,1例发现邻近骨折。术后第1天、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侧PKP治疗骨质疏松性爆裂骨折治疗效果肯定且安全可靠,仔细评估术前影像学资料,精准的穿刺及把握骨水泥推注时机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 标签: 骨质疏松 椎体爆裂骨折 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安全性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成形术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及其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成形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使用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结果在两组患者的护理结果方面,研究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成形术患者应用综合护理,有利于改善患者护理质量,临床上应当推广应用。

  • 标签: 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 围手术期 常规护理 综合护理 住院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脊柱肿瘤及转移瘤患者中使用经皮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收入目标是50例脊柱肿瘤及转移瘤患者(数据来源时间为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参考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参照组(n=25例)实施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n=25例)实施经皮成形术治疗,比对两组脊柱肿瘤及转移瘤患者临床治疗差异。结果观察组脊柱肿瘤及转移瘤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手术时间、VAS评分、肿瘤症状表现消失时间、术中出血量、脊柱与功能复常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参照组,P<0.05,数据指标展现统计学计算价值。结论将经皮成形术治疗用于脊柱肿瘤及转移瘤患者中具有显著临床价值。

  • 标签:
  • 作者: 董占引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13-03-13
  • 出处:《医学与法学》 2013年第3期
  • 机构: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           董占引           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061000           【摘 要】目的:对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效果进行观察和研究。方法:选择40 例于2010 年3 月至2012 年12 月间在我院进行老年骨质疏松脊           柱压缩骨折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有20 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对治疗组患者采取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治疗方 式,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手术进行过程中,治疗组患者的平均出血量为(52.29±11.33)毫升,手术平均持续时间为(49.35±12.30)分钟,手术完成后患者丢失 的的椎体高度为8-13 毫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5.2±5.8)天。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具 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不但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还能够使患者疼痛得到 有效的减轻和缓解,同时使患者的椎体高度恢复正常,值得被推广和应用到临床治疗中去。           【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后路经椎弓根伤植骨成型结合四钉法对胸腰椎骨折的远期疗效,判断经椎弓根伤植骨愈合情况。方法收治胸腰椎骨折的患者39例,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传统四钉法组19例(传统组)、后路经椎弓根伤植骨成型结合四钉法固定组20例(联合组)。结果所有患者术后12—24个月(平均18.2个月)再次入院取出椎弓根钉,两组均未断钉。两组患者一期术后Cobb角较术前明显减小;术后3d及取出内固定前两组丧失高度及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取出内固定物后伤高度及后凸Cobb角变化具有显著差异。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体高度纠正、恢复脊柱生理弯曲作用显著,即时手术效果相仿,取出椎弓根螺钉后伤高度及后凸Cobb角变化情况联合组优于传统组,联合组伤愈合更佳。

  • 标签: 后路椎弓根 四钉法固定 胸腰椎骨折 Cobb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成形术(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转移合并硬膜外脊髓压迫(MESCC)的临床疗效及磁共振成像(MRI)评估硬膜外脊髓压迫(ESCC)分级是否有变化。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采用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MESCC患者共37例病例资料,其中双下肢瘫痪23例,总病变39节。治疗前后定期评价视觉模拟评分(VAS)、双下肢瘫痪情况,比较不同随访时间点的VAS值;同时应用MRI评估椎管内ESCC分级变化并计算术后局部病灶有效率,分析比较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的局部病灶有效率。结果所有病变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操作均获成功。骨水泥注入量(3.2±1.3)ml/节,125I粒子植入数(25.0±8.6)颗/节,放射剂量(15.0±5.1)mCi/节。术前VAS为8.5±0.8,术后5 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以上的VAS分别为3.6±1.3、3.8±1.5、3.4±1.4、5.5±1.0及5.9±1.4,术后各随访点VAS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6个月及1年与术后5 d、1个月、3个月比较VAS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6个月VAS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5)。随访3个月时,23例双下肢瘫痪患者中有22例恢复了自主行走和排尿功能;术后1、3、6个月及>1年MRI评价MESCC局部病灶有效率分别为89.7%、91.9%、90.6%、94.7%,各随访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VP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MESCC近期疼痛缓解和脊髓神经功能改善均显著;联合治疗后MRI显示脊髓周围瘤缩小明显,可显著降低MESCC分级并保持较长时间稳定。

  • 标签: 椎体成形术 125I粒子 椎体合并硬膜外转移脊髓压迫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