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项目建设不可避免地对项目区内的地表产生扰动,对现有植被造成破坏,增加水土流失。通过对无水土保持条件下,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量进行合理预测,对在不同时段的新增土壤流失量的定量分析,综合评定工程建设对各单元水土流失的直接影响和潜在影响,进而确定水土流失重点区域,为水土保持措施布置及水土保持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土壤侵蚀 水土流失 预测
  • 简介: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60来在水工混凝土结构,主要是大坝的抗震研究方面的进展。回顾了其历经“启蒙”、追踪世界前沿的“跟跑”和“并跑”三个发展阶段。概述了主要研究成果,诸如:坝址的地震动输入及其场址相关地震动参数的确定;应用高性能“云计算”技术,对坝体-地基-库水体系地震响应及其基于损伤力学的损伤破坏过程的非线性并行计算分析;极端地震下地震灾变的定量判别准则的确定;采用三向六自由度地震模拟振动台进行坝体-地基-库水体系动力模型试验;大坝现场试验和地震动监测;大坝混凝土全级配试件包括损伤本构关系的动态特性试验及应用三维细观力学分析和CT技术研究其内部开裂状态;编制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国家标准等。最后,对常规的抗震设计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改进建议。

  • 标签: 混凝土水工结构 大坝混凝土动态特性 坝址地震动输入 地震响应 抗震设计规范 常规设计改进
  • 简介:本文论述了土工抗震学科的创立、发展和创新历程,并对汶川地震后土工抗震研究的新进展和主要成果进行了论述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土工抗震学科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自汪闻韶院士1958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创立我国第一个土动力学试验室、开创我国土动力学和土工抗震学科以来,土工抗震学科在土体动力特性测试技术、土的液化机理及判别方法、土工振动台动力模型试验、土体真非线性动力本构模型、土石坝及地基抗震安全评价方法、室内外试验联合确定土体动力特性参数、土石坝及地基抗震设计理论(思想)和原则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和开创性的进展,奠定了我国土动力学和土工抗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领先地位。2008汶川地震后,围绕高土石坝抗震的新需求,在高土石坝极限抗震能力分析方法、高土石坝地震破坏模式、高土石坝抗震减灾工程措施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逐步建立了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相结合、原型震害-数值模拟-物理模拟相结合、变形分析和稳定分析相结合、整体稳定分析和局部稳定分析相结合的高土石坝抗震安全评价体系。未来迫切需要开展复杂深厚覆盖层上高土石坝抗震关键技术,特高土石坝地震灾变行为与安全控制,基于性能的高土石坝抗震安全评价及灾害控制,水库大坝抗震监测预警、应急处置等方面的研究。

  • 标签: 土石坝及地基 抗震安全 土体液化
  • 简介: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研究所建所60的科研工作情况,重点介绍了近10来的主要科研进展及主要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土的工程性质研究、土石坝工程技术研究、土工离心模拟技术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技术研究、工业固体废弃物安全贮放技术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等,同时对今后岩土工程研究所的重点科研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土的工程性质 土石坝工程技术 土工离心模拟技术 岩石力学
  • 简介:针对由于非线性小样本河川径流量预测难度较大的问题,可采用时间序列法的分段预测机制,为了消除预测模型选择的的误差,须考虑样本数据发生的概率因素考虑,鉴于此,基于数据量多少的原则可对概率进行量化,提出一种数量概率量化的方法,结合时间序列,进而可建立一种河川径流量的预测方法,时间序列选用一次或二次函数相结合的分段模型。为了验证方法,基于开都河径流量数据,作出考虑和不考虑数量概率量化两种方法的对比结果,结果表明考虑概率的预测准确性有较大提高,并基于其对该河未来数年的径流量进行了预测。

  • 标签: 时间序列 年径流量 概率 数量 一次函数 开都河
  • 简介:利用饶河流域1952-20143个水文站的实测流量、输沙量资料,分析了饶河流域径流量、输沙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饶河流域从径流和输沙地区组成来看,昌江、乐安河、信江东大河占比在20%~35%之间,输沙量和径流量成正比;(2)饶河流域径流量际变化较大,2090水量异常偏多(+20%),径流、输沙序列存在20的周期,但未来径流量表现为明显的随机性;(3)输沙量在1998后显著减少,导致水沙双累积曲线发生转折,未来输沙量可能继续减少;(4)2000后径流量偏少(-10%)是输沙量减小的原因之一,1998-2007间建成的大中型水利工程拦截泥沙,是饶河2000后输沙量异常偏少的另一个主要因素。由于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水利工程建设等,预计今后饶河干支流输沙量仍将进一步减少。研究结果可为饶河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和水生态保护提供参考。

  • 标签: 饶河流域 水沙特征 突变分析 趋势分析
  • 简介: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济南市三川流域(锦绣川、锦阳川、锦云川)降雨-径流关系发生显著变化,影响到济南市城市供水和保泉工程有效实施.利用1964-2011近50系列资料,采用滑动偏相关系数等方法,探讨三川流域降雨-径流关系变化规律,分析引起变化的内在机制与驱动因素.结果显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三川流域降水具有显著增加趋势;受水土保持、社会经济取用水等人类活动的影响,三川流域径流具有不显著的减少趋势.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的突变点发生在1988前后,通过1988-2011与1964-1987系列对比分析,流域平均降水量增加12.57%、入库径流减少8.85%.结合实地调查和水利普查数据分析,在三川流域降雨-径流关系变化中人类活动(蓄供水工程修建和水土保持措施实施等)占主导地位.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为正效应,人类活动为负效应.

  • 标签: 降雨径流关系 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三川流域
  • 简介: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陆地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水源。本文利用高斯平滑滤波处理的2002—2015逐月GRACE卫星时变重力场数据,反演了西北地区陆地水储量变化。结果表明:在时间上,西北地区陆地水储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每月减少0.014cm,相当于每年减少53.5亿m3。在空间上,2002—2015间陆地水储量减少区域约为224万km2,增加区域约为106万km2。各地区陆地水储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7月达到年内最大值,陆地水储量处于盈余状态;冬、春季节为年内的低值区,陆地水储量处于亏损状态;陆地水储量的变化与降雨季节变化一致,表明西北地区降水是最重要的陆地水来源。

  • 标签: GRACE 陆地水储量 降水 时空分布 西北地区
  • 简介:潮河流域是北京市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地。受环境变化影响,潮河流域降雨-径流关系发生了显著性变化,严重影响到北京城市供水安全。利用水文气象长系列数据(1961-2014)分析了潮河流域降雨-径流关系的变化,采用经验统计分析法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其径流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近50来在降雨波动且微弱下降趋势下,其径流呈现出较大幅度变化且具有显著下降趋势,尤其是2000以后;潮河流域降雨-径流关系发生突变的年份为1979、1998。1979以后径流系数显著减少,其中1979-1998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占主导地位,其影响贡献率为-109.75%,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为正效应,影响贡献率为9.75%;1999-2014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影响贡献率为-88.97%,气候变化影响贡献率为-11.03%。

  • 标签: 潮河流域 降雨-径流 趋势变化 突变点 影响因素
  • 简介:分析气候变化下河川径流的变化规律及响应机制对河流流域内的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和田地面站点1953—2014的气温、降水数据以及同古孜洛克站和乌鲁瓦提站1957—2014径流数据,运用累积距平、小波分析、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和田河源流区近60的径流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发现:和田河源流区径流年际变化趋小,径流数值更加稳定,并在前期减少的情况下,在2006发生突变,径流明显增大;和田河存在25~27的主周期和6~9的第二周期。在过去60中,和田河经历了“丰-枯-丰-枯-丰”的交替变换,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依然表现为径流增加趋势;和田河径流的变化是气温、降水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气温是影响和田河径流变化最为主要的因子。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上,和田河径流对于气温的响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 标签: 和田河 径流特征 气候变化 小波分析 M-K突变
  • 简介:为了解五指山市近几十降雨量的变化规律,基于市内及周边17个雨量站/气象站资料,采用不同插值方法逐月插值,与海南省水资源二次评价对比得到合理方法;并用滑动平均法、累积距平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及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降雨量进行时空变化分析,得到如下结果:五指山市近60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921.3mm,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北、正北向西南逐渐递减的趋势,不同丰枯情景下降雨分布略有差异,但其对地形的响应较为一致;降雨量总体呈现显著增加的态势,并且在1988左右存在由减少到增多的突变;借助SPSS软件,通过归因分析表明,蒸发主要影响着五指山市降雨的变化规律;降雨量存在多尺度时间效应,存在23a和16a左右的主周期,且均存在丰枯交替变化,并在未来几年均处在偏丰时期。研究结果对五指山市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规划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降雨量时空演变 滑动平均法 累积距平法 M-K非参数检验法 MORLET小波分析 规律分析
  • 简介:各有关单位:根据《关于开展2018度水利工程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申报的通知》(中水协[2018]3号),我会组织开展了2018度水利工程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申报工作,经资料评价和发表评价,确定2018度水利工程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432项,现予以公布(成果Ⅱ类、Ⅲ类名单见附件)。

  • 标签: 质量管理 水利工程 组成 申报工作 评价
  • 简介:利用597个气象观测站点1959-2014的降水数据,按3个月(季尺度)为单位计算了标准化降水指数,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析了我国春夏秋冬各个季节的干旱空间分布特征,并划分了相应的干旱分区,同时用小波变换分析了时间序列的特点,识别了干旱周期,系统性地分析了我国季节干旱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①春季干旱主要分布在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和黑龙江流域等地,夏季干旱主要分布在华北北部、珠江流域、长江中下游和东北等地区,秋季干旱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东南沿海、辽河流域等地,冬季干旱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东北地区、太湖流域和黄河中下游等地;②我国主要干旱周期在10-15a.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干旱的第一主周期依次为13a、11a、4a和10a。

  • 标签: 标准化降水指数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小波分析 中国 干旱分区
  • 简介:20188月14日,可再生能源定额站和工程造价专委会在北京召开了2018工作研讨会,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王忠耀副院长出席会议并讲话,对各单位长期以来给予定额站和专委会工作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会上,与会代表共同听取并审议了可再生能源定额站和工程造价专委会2018上半年工作情况汇报以及水电工程现行主要计价依据修订工作情况简报,并就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定额和造价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展开了认真讨论。

  • 标签: 可再生能源发电 工程定额 工程造价 北京 水电工程 水利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