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天然河湾是弯曲型河流最显著的地貌单元。河湾形态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它通过凹岸侵蚀和凸岸淤积,不断地蠕动和变形,弯曲度持续变大直至自然裁弯。为了探究天然河湾在自然裁弯之前是否存在极限弯曲度,利用GoogleEarth卫星图像,选取了长江、黑龙江、密西西比河等9条河流(包括支流)的高弯曲度河湾和牛轭湖作为统计样本,定义了河湾及牛轭湖的平面形态参数并予以测算。牛轭湖作为河湾裁弯后的残留河段,其弯曲度对河湾所能达到的极限弯曲度具有参考价值。研究表明在统计意义上天然河湾存在极限弯曲度,河湾发生裁弯时,其极限弯曲度并不趋向无穷大。河湾弯曲度的样本统计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初步确定河湾极限弯曲度变化区间[10,30]。当河湾的颈口河宽、平均河宽和曲流颈长逐渐变小时,河湾弯曲度均先迅速变小,到达极小值后逐渐趋于稳定。天然河湾形态具有分形几何特征,其分形维数主要集中于区间[1.10,1.35]。分形维数和弯曲度描叙河湾几何形态具有一致性,当分形维数增大时,弯曲度随之缓慢变大。

  • 标签: 河湾 牛轭湖 极限弯曲度 分形维数 裁弯
  • 简介:探讨碾压混凝土有可能达到的抗冻水平,对于加深对碾压混凝土特性的认识,促进寒冷地区全碾压混凝土坝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研究结果为:通过材料优选和配合比优化,其抗冻性达到D1550的超高水平.

  • 标签: 碾压混凝土 极限抗冻性 材料性能 配合比参数
  • 简介:综合考虑水文、水力不确定性因素对汛限水位控制下的水库防洪极限风险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模拟方法计算极限防洪风险率。应用一阶季节性自回归模型模拟多场入库洪水序列,考虑水力不确定性对泄洪能力的影响,在给定调洪规则下对不同汛限水位方案进行调洪,得到水库最高调洪水位和防洪极限风险率。实例结果表明:水文因素的随机性和防洪调度规则是水库防洪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水力因素对防洪风险影响不大,同时得出了水库面临汛限水位所能承受的极限风险率,为决策者安全度汛提供一种参考依据。

  • 标签: 汛限水位 极限风险率 随机模拟 控制指标
  • 简介:为研究边坡角大小对地基承载力的影响,采用有限元载荷试验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建立了简化的地基及边坡—地基模型,计算出地基的极限承载力大小,并分析了地基的极限承载力随着边坡坡角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载荷试验下,模型的等效塑形区不断上移,当模型破坏时,等效塑形区完全位于地基破坏区域;在相同的基础载荷情况下,边坡—地基模型随着坡角的增加,模型整体位移不断增加,且增加幅度较缓;当载荷达到一定时,位移出现突变,并且增加幅度变大;边坡的形成将对地基极限承载力有衰减效应,并且地基极限承载力的衰减效应随着坡角的增加总体呈非线性变大趋势,但其衰减效应幅度随着坡角的增加逐渐变缓。

  • 标签: 地基 边坡坡角 等效塑形区 极限承载力 衰减效应
  • 简介:穿堤管道工程可能出现抗浮破坏和堤防沉降变形,如何确立其抗浮埋深与极限沉降是设计中必须重视的关键问题.以某穿堤管道工程为例,综合考虑上覆土层强度、河道行洪冲刷、地震荷载等因素的影响,提出基于有限元的优化算法求得更加合乎工程实际情况的抗浮埋深,并综合考虑地层损失和地表沉降等各种因素,试算求得管道极限收缩率来模拟地层损失,最终得出结构所允许的垂直位移极限沉降值,为工程设计、后续沉降监控提供参考.

  • 标签: 抗浮埋深 极限沉降 有限元优化算法 穿堤管道
  • 简介:本文在简述了黄土特征的基础上,对黄土滑坡分布规律、形成条件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论述。总结了对黄土滑坡的稳定性评估,并相应地提出了对黄土滑坡的整治意见和防治措施。

  • 标签: 黄土滑坡 分布规律 形成条件 稳定性
  • 简介:降雨数值模拟是延长水文预报预见期的重要方法,但由于降雨数值模拟中驱动数据所提供的初始场和边界场条件和大气的实际状态并不是完全吻合,导致模拟结果存在误差。减小降雨数值模拟的误差是提高水文预报精度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在大气数值模式和分布式水文模型耦合模拟过程中,高精度的降雨信息是准确模拟的关键。本文基于WRF模式和三维变分数据同化方法,选取雷达反射率和GTS(GlobalTelecommunicationSystem)数据作为同化资料,开展基于数据同化的降雨数值空间分布模拟研究,从降雨的空间展布和指标评价两方面对同化前后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同化后的模拟数据在CSI指标和RMSE指标上都优于同化前的模拟数据,说明同化后模拟数据的误差小于同化前的误差;将同化前后的数据展布在网格图中,发现同化后的数据可以更加准确地刻画降雨的空间分布规律,说明通过数据同化方法提高了模拟降雨和实际降雨空间分布的一致性,改善了WRF模式模拟降雨空间分布的能力。

  • 标签: 分布模拟 同化降雨 数值空间
  • 简介:正确选定入流概率分布是用数理统计法进行兴利调节计算中的重要一环。以往常采用由径流系列按适线法及固定线型所确定的“理论入流分布曲线”计算。多年来的实践表明,由于受径流系列随机组成情况的制约,多数情况下所适定的概率曲线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整体点线配合不好,即使随着计算目的的不同,点线“照顾”有所侧重,但仍不尽然,从而势必导致兴利调节计算的误差。

  • 标签: 概率分布曲线 兴利调节 概率曲线 调节计算 径流系列 条件概率
  • 简介:基于我国50年已溃水库数据资料,利用能谱分析方法探讨水库溃坝事故的周期性规律,分析水库溃坝与太阳运动的相关性;对水库溃坝率随水库年龄别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提出水库溃坝率年龄别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水库溃坝事故的发生具有周期性,大周期为25年,小周期为12年左右;太阳活动与水库溃坝具有强相关关系;水库大坝投入运行的前5年是其整个运行过程的“婴儿期”,发生水库溃坝的概率较高;大坝溃坝率随着大坝运行年限的变化趋势类似于人口科学中人的年龄别死亡率变化趋势,呈“U”字型。

  • 标签: 水库溃坝 周期性 使用年限 溃坝率
  • 简介:河北平原区地裂缝的广泛出现对地面建筑、地下管线工程、水利设施和农田道路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到2000年底河北平原区发现构造地裂缝212处、482条,累计全长176.2km,河北平原区地裂缝总体发展有由南向北、由西向东推移的变化规律;河北平原区构造地裂缝方向性强,可以分为SN、NNE、NE、EW和NW五组.通过河北平原区域构造研究,应用分形模型对河北平原区地裂缝进行量化分类、确认,发现河北平原区地裂缝连通性差,为区域微破裂为主,断层蠕滑型地裂缝为辅的分类格局,另外断裂活动与地裂缝发展具有同向性,可以认为两者有共同的构造基础.

  • 标签: 河北平原 地裂缝 成因机制
  • 简介:在岩土工程中,岩土强度参数是十分重要的设计参数。以往在研究岩土强度参数f和c时,通常都将两者分开考虑,忽略了二者之间的高度相关性。本文在假定岩土强度参数服从二维正态分布的基础上,介绍了利用Bayes方法对其分布概型进行优化的方法,并通过锦屏一级水电站中硬性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分布优化的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 标签: 岩土强度参数 二维正态分布 BAYES方法 优化
  • 简介:黄河中游洪水传播时间的研究多侧重于统计洪水资料来获得龙门站洪水传播至潼关的时间,而忽略了洪水传播时间的沿程分布。以吴堡一潼关河段2010年地形资料为基础,采用一维水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河段内洪水至潼关的时间及其与洪水量级的关系。分析发现,由于龙门一潼关河段的游荡型河道特点,吴堡一潼关区间的洪水传播时间沿程分布存在一个下包络线。若以潼关站洪水30h预见期作为实践需求,无定河以下的各主要支流都需要一定的洪水预见期。分析得到吴堡一龙门段及龙门一潼关段洪水传播时间与距潼关距离及洪水流量的关系式,可为潼关站洪水预报提供参考。

  • 标签: 洪水传播时间 吴堡-潼关河段 流量级 沿程分布规律
  • 简介:以历史资料和站点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衡水市水资源在时空尺度上分布特征,并对水资源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全市降水资源时间上年际变率大,在空间上呈由东向西递减分布,水资源时空分异强烈;水资源脆弱性与水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一致。衡水市水资源总量与人均占有量均不足,有必要加强水资源科学保护和科学调配。

  • 标签: 水资源 降水量 衡水市 脆弱性
  • 简介:传统的时空分布分析方法仅可以描述参考作物蒸散量(ET0)的平均时空分布情况,难以对ET0时空分布的离散程度与稳定性进行量化。根据安徽淮北平原5个站点的气象数据与地理信息资料,采用彭曼2蒙特斯公式计算ET0,基于云模型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年ET0呈下降趋势,春、冬季增长,夏、秋季减小;年ET0空间分布较为均匀,季节ET0空间分布不均匀;2004年较为分散而不稳定,1956年较集中而稳定;阜阳站较为分散而不稳定,宿县站较集中而稳定;ET0时间变化的离散程度相对于空间分布较小,稳定性相近。因此,基于云模型分析ET0时空分布特性可行、有效,研究结果可为淮北平原不同作物蒸散发以及旱灾、灌溉等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 标签: 参考作物蒸散量 彭曼2蒙特斯公式 淮北平原 云模型 时空分布
  • 简介:干旱监测指标是人们监测旱涝变化情况的重要参数,可为灾害预警、影响评估、应急管理及决策提供依据.基于1961-2014年的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时间序列分别计算不同时间尺度(1月、3月、12月尺度)的SPEI值,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年、季节和月份干旱强度和干旱站次比的变化特征以及干旱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三江平原干旱强度及干旱发生范围总体呈略微上升趋势,夏季干旱强度最大,秋季干旱发生范围最广;空间尺度上,中旱及以上强度干旱发生频次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于鹤岗、富锦、佳木斯、萝北、集贤等地,呈从东南向西北增加的特点;三江平原的干旱情况在不同年代呈波动态势,1970年代和2000年代为干旱最严重的年代纪。

  • 标签: 干旱时空分布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标(SPEI) 干旱指标 三江平原
  • 简介:通过模拟试验分析改进后堤岸缓冲带对磷素运移规律及其去除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缓冲带土壤剖面全磷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0~50cm土层为磷素富集层,占整个土层总磷量的约70%;②0~50cm土层深度处磷素在不断地水平向运移过程中,其淋溶量较大,而75cm深度以下土层淋溶下来的全磷含量极其微小。③改进的堤岸缓冲带对农田地表溶质渗漏去除效果稳定,均在80%以上,堤岸缓冲带运行对水中磷的去除最高达0.023mg/L,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风险极小。

  • 标签: 堤岸缓冲带 磷素运移 去除效果
  • 简介:采用PID优化算法对分布式水文模型VIC模型进行参数自动优化计算,并对比分析参数优化前后对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参数优化后,分布式水文模型VIC模型在年尺度和小时尺度的水文模拟精度均有所改善,误差减少13.8%和13.2%,拟合度提高0.28和0.14。研究成果对于分布式水文模型参数优化方法提供参考价值。

  • 标签: PID优化算法 分布式水文模型 VIC模型 参数优化 精度对比分析
  • 简介:在河北省中西部黄壁庄水库上游流域,通过田间试验,分析不同施氮量对该区小麦和玉米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农户纯收益和土壤中氮素累积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农业的施肥管理和防治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技术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中肥施氮水平,冬小麦产量和农户收益最高。不同施氮水平对夏玉米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高肥水平,春玉米产量和农户收益最高。在冬小麦和夏玉米轮作农田,硝态氮在90cm土层出现累积。在春玉米农田,硝态氮在50C1TI土层出现累积。另外,随着施氮量的提高,100cm土体硝态氮储量在2010年和2011年间出现盈余。综合分析试验结果,在该区合理灌溉的前提下,冬小麦合理施氮量为225kg/hm^2左右,夏玉米合理施氮量为180kg/hm^2左右,春玉米合理施氮量为225kg/hm^2左右。

  • 标签: 黄壁庄水库 冬小麦 夏玉米 产量 施氮量 土壤硝态氮
  • 简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资源演变的影响程度不断加剧,对传统水资源评价技术方法提出了挑战.针对变化环境下缺资料地区传统水资源评价方法水量“还原”失真、水质水量评价分离、地下水和地表水评价分离等问题,本文采用了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的水资源评价方法,探讨了其评价原理、关键步骤和在缺资料地区的适用性等,并以西北内陆河玛纳斯河流域山区为例,比较了传统水资源评价方法和本文所用方法评价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本文所用方法在流域水资源评价精度、评价对象和水文要素的完整性、评价时段的灵活性上具有显著的优越性,证明利用具有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有望实现水资源的动态、高效和快速评价,其评价原理可为水资源评价方法的改进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技术支撑.

  • 标签: SWAT模型 水资源评价 缺资料地区 玛纳斯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