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苏丹1/2/4油田年产原油1000万吨。油田内部集输管线600余km,集输干线100km,连接5个现场处理系统(FPF)和中心处理站(CPF)。优质原油经1500多公里的长输管道到达苏丹港出口。油田设施的设计寿命为25年。较为完善的防腐蚀系统设计覆盖了从井下套管、集输管线、输油干线到采油厂设备的几乎所有设施。本文对油田的防腐蚀系统的全貌进行介绍。

  • 标签: 苏丹 1/2/4油田 防腐措施 评价 腐蚀预测 阴极保护
  • 简介:通常设计阴极保护系统时,先估算需要的保护电流总量,再设计阳极的组合形式,使构筑物得到充分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阴极保护系统的性能取决于腐蚀专家的经验和水平。由于地下基础设施越来越复杂,这些传统设计方法显得越来越不靠谱。在越来越复杂的地下基础设施中,源自其他方面的杂散电流(如与地下构筑物平行或者横跨的管道、工业装置、城市电气化轨道交通设施)能够与地下钢构筑物接触。这些杂散电流不仅降低了阴极保护系统减缓腐蚀的能力,而且,在有些情况下,使阴极保护发生相反的作用,反而会加快地下构筑物部件的腐蚀。考虑到这些因素,腐蚀工程师必须能够在设计过程中预见到地下电场的交互作用。存在地下电场复杂的交互作用的地方,是很难进行可靠的估算的。但是,如果用腐蚀模拟软件作为设计工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腐蚀模拟软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腐蚀现象,而且,能够对阴极保护系统设计迅速做出经济有效的评价。本文叙述了计算机模拟的背景和能力,介绍了管道阴极保护的模拟、干扰的预测和系统的优化。

  • 标签: 阴极保护系统 计算机模拟 再设计 预测 干扰 地下构筑物
  • 简介:为积极实施与推进《中国制造2025》,围绕东部地区五省一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着眼于新一轮工业革命的主要特征——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以推动东部地区制造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 标签: 东部地区 摩擦学 无锡 论坛 社会经济发展 中国制造
  • 简介:根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工作条例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第九届常务理事会的决定,定于2015年10月14日~17日在成都召开第十二届全国摩擦大会。本次会议将通过学术活动和产品展示交流我国摩擦学界在摩擦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本次会议是中国摩擦学界的一次盛会,将对摩擦学分会第八届理事会4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同时还将产生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

  • 标签: 摩擦学研究 学术活动 展示交流 常务理事会 工程学会 交通大学
  • 简介:2017年9月18日上午,第六届世界摩擦大会(The6thWorldTribologyCongress)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专门致信祝贺,中外2000余名摩擦学工作者共聚北京,探讨世界摩擦学科学、工程及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此次大会是世界摩擦大会成立20年来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主办、清华大学承办。在大会开幕式上,中国摩擦

  • 标签: 世界摩擦学 北京成功 大会北京
  • 简介:2016年东部地区摩擦论坛暨第八届生物摩擦与医学内植物工程学术研讨会于11月25~27日在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举行。本次论坛是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主办,江南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承办。

  • 标签: 生物摩擦学 学术研讨会 植物工程 东部地区 论坛 医学
  • 简介:2017年9月15~17日,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CTI)和日本摩擦学会(JAST)共同主办,江苏大学、常州大学、常州光洋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第8届中日摩擦高端论坛(8thAdvancedForumonTribology)在镇江举行。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薛群基院士应邀参会并作了题为'Ultra-lowFriction

  • 标签: 中摩擦学 参加中 摩擦学高层论坛
  • 简介:《中国制造2025》与中部地区摩擦的发展,是一个很重要也很有现实意义的主题。为了引发大家对此议题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我认为,要很好地理解这个主题,首先必须弄清楚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摩擦学学科的性质,即摩擦学学科的学科特征或学科属性。2016年是摩擦创立的50周年,可以大体上把摩擦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

  • 标签: 摩擦学研究 中国制造 动摩擦 绿色制造 学科特征 地区经济
  • 简介:2016年6月8日,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先进摩擦国家中心(nCATS)纪念Tribology创立50周年庆典暨第八届中英摩擦双边研讨会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召开。会议由国际摩擦学会副主席、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先进摩擦国家中心主任RobertJKWood教授主持。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刘维民院士受邀作大会报告。

  • 标签: 摩擦学 项目申请 科研合作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 双边 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