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8 个结果
  • 简介:平湖油气田是在我国东海发现的第个以天然气为主的复合型油气田,其油气层主要分布于平湖组和花港组.纵向上油气藏分带特征明显,自下而上可分为正常原油带、含油凝析气带和轻质原油带;平面上不同区块的油气分布组合特征也存在较大差异.分析发现,这种复杂的油气分布特征主要受控于盖层质量、构造(尤其是断层)分布以及不同期次油气充注所引起的蒸发分馏作用.

  • 标签: 平湖油气田 油气分布 主控因素 盖层质量 断层分布 蒸发分馏作用
  • 简介:渤海新生代构造格局主要受郯庐断裂系和塘沽-蓬莱断裂系控制;渤鲁帚状构造系和黄骅-东濮隐伏断裂系分别对渤海南部和西部构造影响较大.渤海新生代构造演化史与渤海湾盆地陆区类似,但主要断裂活动期和沉降期比陆区晚,导致渤海含油气系统特征有如下特殊性:①发育沙三段和渐新统两套成熟烃源岩,比陆区多发育套渐新统沙段-东下段成熟烃源岩;②湖盆萎缩较晚,东营组和上第三系的砂体类型和储盖配置优于陆区;③后期构造活动强烈,有利于形成浅层油气聚集;④下第三系普遍存在地层超压现象,对油气成藏作用有重要影响;⑤多期成藏和主要油气藏形成较晚.渤海油气分布的三大特点是:①以上部成油组合为主力,中部组合也有较大潜力;②油气富集带以凹陷之间的基岩凸起带为主,其次是凹陷内部的Y字型断裂背斜带;③大油田主要分布于资源量超过5亿t的富含油气系统中.渤海勘探程度较低,应用复式油气聚集带和含油气系统理论,围绕基岩凸起和Y字型断裂背斜带还可发现可观的油气储量.

  • 标签: 渤海 新生代 含油气系统 特征 油气分布规律
  • 简介:笔架岭地区以复杂断块油气藏为主,断层的阶段性活动控制油气藏的形成,断层的封闭性控制油气的富集程度,断层活动强度控制油气赋存层位在平面上的变化,断层的形态和组合控制油气藏的空间分布

  • 标签: 辽河坳陷 笔架岭地区 断层构造 油气分布
  • 简介:夹层的空间分布研究,对于精细油藏描述而言是个难题,目前还没有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本文针对平湖油气田H32油藏开发实际,先采用随机建模方法建立油藏的三维夹层模型,再用确定性建模方法建立油藏的三维孔隙度模型,并依此对夹层模型进行校正,然后用于生产动态预测.钻井结果证实,夹层预测结果与油藏实际情况吻合.

  • 标签: 随机模拟 预测 夹层分布方法 平湖油气田 应用 三维夹层模型
  • 简介:据新近发行的MarineandPetroleumGeology报道,HydrocarbonHabitatinRiftBasins(《裂谷盆地油气生聚》)书已经出版。该书汇集了1993年在英国巴斯召开的裂谷盆地学术会议的成果,旨在对裂谷盆地地质特征和油气生聚进行概括。大陆裂谷和湖相烃源岩盆地是该书所涉及的主要内容。书中的论文可分为四部。第“裂谷构造:模式和观测”包括5篇论文。Morley总结了过去十多年来裂谷构造地质的研究进展及其对油气勘探的重要意义。根据在东非和苏伊士湾的野外和地震调查,他对裂谷构型、转移带的作用和地壳伸展模式作了综述。Kuznir等的论文采用定量方法对裂谷盆地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正、反演模拟。Roberts和Gawthorpe描述了科林斯湾断层形变研究的详细成果,文中涉及与裂缝孔隙度有关的成岩作用。Bosworth概括了苏伊士湾裂谷的地层和构造。他着重讨论了裂谷盆地β系数的确定问题,认为苏伊士湾南段的

  • 标签: 《裂谷盆地油气生聚》 大陆裂谷 地质特征 书评
  • 简介:引用“封存箱”概念,研究了南海北部大陆架典型富油气凹陷的地层超压特征。根据封存箱的超压强度及顶面埋深特征,将研究区内的封存箱划分为5类。各典型凹陷的封存箱类型对油气藏的纵向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封存箱类型研究有助于从压力条件方面预测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层系及有利地层。

  • 标签: 南海北部大陆架 封存箱 超压强度 箱顶面埋深 油气纵向分布
  • 简介:控制烃类运移和聚集的根本因素是地下流体动力场,即地下流体势.恢复自烃类形成以来的各个地史时期的古流体势,有助于正确认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古流体势恢复可以归结为古孔隙度、古埋深及古地层压力的恢复.东营凹陷通王断裂带沙二段和沙三中段在东营末期和明化镇末期的流体势分布特征分析表明,东营凹陷南斜坡下第三系油气藏的分布与古流体势的演化有密切的联系,但是不同类型的油气藏与古流体势演化的关系又不完全样.

  • 标签: 东营凹陷通王断裂带 古流体势 演化 油气藏分布 古孔隙度 古埋深
  • 简介:油气田的模式识别方法包括地震多参数统计模式识别方法和神经网络方法,它可提取和应用自相关、自回归、功率谱和均方根振幅等多种地震信息特征参数,并用这些地震参数的两种模式识别方法,对有井和无井地区进行油气预测。对南海神孤鼻状构造带进行油气预测,在4个局部构造上发现好的特征异常显示,并且它们与构造圈闭及砂岩分布基本吻合。

  • 标签: 地震特征参数 模式识别 海上油气田 分布 神经网络 聚类分析
  • 简介:通过对3D地震资料重新处理解释以及对己基本完钻的6口开发井资料的分析研究,对平湖油气田的油气藏特征作了进步阐述。

  • 标签: 东海 平湖油气田 油气藏 复合特征
  • 简介:油气成藏动力学指在某特定的地质单元内,在相应的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格架下,通过对温度,压力(势),应力等各种物理,化学场的综合定量研究,在古构造发育的背景下历史地再现油气生,排、运,聚直至成藏全过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的含油气系统,也可以是多个相关含油气系统的组合,甚至可以是与某油气藏形成有关的某些地质单元,三维烃源体与油气输导体系的建立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基础,温度,压力(势),应力等物理,化学场是流体运移的动力,在不同物理,化学场和不同流体输导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的建立是研究的核心,有了各种边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就可以在三维流体输导体系构造发育历史模拟的基础上,实现烃类生,排,运聚历史的模拟,从而揭示各种成藏规律,将石油地质研究提高到追踪油气运移路径,估算运聚量的新高度,为油气勘探提供全新的概念和有效的研究方法及工作手段,文内提出了宏观油气运移的概念模型,并由此导出了重要的油气运移概念。

  • 标签: 油气成藏动力学 油气运移 模型 油气输导体系
  • 简介:截断平移Pareto分布(简称为TSP-TruncatedShiftedPareto分布)是双参数Pareto分布的变形。由于TSP分布具有简单的解析表达式,允许多种统计目的的准确计算,较传统的对数正态分布有更多的优点。用TSP评价B盆地的油田分布,目前已发现油田146个,待发现93个,由于这个盆地勘探程度比较高,可认为其中最大的油田已经发现,但还有几个较大的油田有待发现。

  • 标签: TSP分布 评价 油田规模分布 含油气盆地 PARETO分布 顺序统计量
  • 简介:据新近出版的JournalofPetroleumGeology报道,裂谷盆地油气生聚会议于1993年5月在英国巴斯召开。截至1980年代,在裂谷盆地中已发现1750亿桶石油,会议名称正反映了人们对裂谷盆地油气勘探的广泛兴趣。会议论文涉及东地中海、苏伊士/红海/亚丁湾、东非、西非、东南亚、中国和北海。AidanJoy对北海与其他裂谷系进行了对比。他指出,北海的裂谷规模及构造、岩浆特征

  • 标签: 裂谷盆地 油气生聚 英国 1993年5月 学术会议
  • 简介:1992年我国油气勘探成果表现为三大突破和个持续发展。1新疆三大盆地油气勘探有新的突破1992年在新疆发现了9个新油气田。其中,塔中4号大型背斜带石炭系发现高产油流,对塔里木盆地腹部的油气勘探有十重要的意义。该背斜带面积116km~2。塔中已发现有三排构造,圈闭面积达520km~2,旦钻探得手,

  • 标签: 油气勘探 中国 新疆 渤海湾海滩 陕甘宁盆地
  • 简介:随着渤海海域油气田开发高潮的到来,众多油气田相继投入开发,与此同时,大量含油气构造的评价工作也提到议事日程.研究和总结油气田开发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反思油气藏评价工作,有利于降低开发风险.文中根据JZ9-3、QHD32-6、SZ36-1、QK18-1、QK17-3、QK17-2等油气田ODP方案实施和生产情况,分析和总结了由于油气藏评价阶段工作量不足以及对地质模式认识上的偏差给油气田开发造成的困难,并对今后的油气藏评价工作提出了些建议.

  • 标签: 油气田开发 油气藏 评价 渤海海域 开发风险
  • 简介:储层物性参数处理技术是根据双相介质理论,使用地震、地质数据提取储层的孔隙度、密度、层速度、视渗透率、流体密度等物性参数的种处理方法。这些物性参数剖面比常规地震剖面更细致地反映了地下各种地质现象,揭示地质体的岩性变化及油气聚集规律。多年来该技术已在海上、陆上许多油田使用,并得到完善和发展。文中重要介绍在南海北部不同沉积盆地应用该技术进行油气预测的实例及认识。

  • 标签: 储层 物性参数 双相介质 油气预测 地震勘探
  • 简介: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发展和石油地质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日益认识到油气运移研究的重要性。近10多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在油气运移研究上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在我国,中国石油学会地质委员会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于1987年成立了油气运移学组,并分别于1987年、1991年和1994年召开了三届全国油气运移学术研讨会,从而为我国油气运移的研究尽快赶上国际水平提供了契机。我国油气运移研究的现状是:

  • 标签: 油气运移 研究 现状 中国 基础理论 实验室模拟
  • 简介:中国海油近海油气田开发经历了对外合作前的初步勘探与试验性开发以及对外合作后的合作与自营并举开发两大发展阶段。对合作前,在基本弄清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分布的基础之上,通过部分小油田的试验性开发,为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外合作后,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得到高速,高效的发展,油气产量已由合作前的17万t原油,增至2001年的1872万t原油和41.36亿m^3天然气。对外合作促进了自油气田的开发,在26个已投入开发的油气田中自营油气田已达10个。绥中36-1等批自营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以及蓬莱19-3等7个亿t级油田的发现,为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实现“十五”规划的宏伟目标,用5年的时间跨入世界500强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开发历程 中国 近海油气田开发 合作 自营 海洋石油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