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8 个结果
  • 简介:莺歌海油气苗已有近百年发现历史。首次采用声纳及卫星一导航定位调查在该区发现油气苗近百处。产状以连续型产出为主,亦见间歇型。气苗未经明显氧化作用,主要成分为烃类气体,其中以甲烷占优势(>97%),也见C7组分,C1/ΣCn高,δ^13C1o-33.91%--38.34‰(PDB),属深成高熟热解气(Ro=1.0%-2.0%)。来自油气苗区海底岩样抽提物(油苗)甾萜烷特征与莺歌海盆地莺歌海组-黄流组成熟烃源岩有良好对比关系。换言之。油气苗来自本区上第三系成熟烃源区。

  • 标签: 莺歌海 油气苗 连续型 间歇型 成因
  • 简介:莺歌海盆地是一个独特盆地,盆地中发育了众多地震异常性。在对其详细分析研究基础上,结合重磁资料、钻井资料探讨了其形成机制,认为莺歌海盆地地震异常体是贯穿新生界古火山活动遗迹。

  • 标签: 莺歌海盆地 地震异常体 成因机制 含油盆地 地震勘探 泥丘
  • 简介:近年来在深部和区域地质方面所获得发现进一步支持了我国近海沉积盆地经历了多期热事件认识,近海盆地成因与深部作用地幔柱构造不可分割,表现出与亚洲东部特殊地质背景相关性和统一性,多幕动力作用决定了盆地具有多个含油气系统,其中超压系统多期破裂产生并驱动含烃热流体多期活动成藏和重就位是基本成藏动力学特征,而现今作为含烃流体场动态演化一个切面,油气藏是盆地流体场中特殊异化点,因此盆地水文系统温、压、化学场以及成岩场特征是判别油气藏分布重要标志。

  • 标签: 近海沉积盆地 多重动力成因 油气聚集 中国 深部作用 含油气系统
  • 简介:采用高阻油气层和低阻油气层对比研究方法,全面分析了史南油田储层特征和测井曲线特征,揭示了造成油气层低阻主要因素。对阿尔奇公式、变n指数模型、双孔隙水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和分析,利用6种不同矿化度盐水岩电实验测量结果,揭示了n指数以重要性,同时还应用岩电实验测量结果解决了模型参数的确定问题。

  • 标签: 史南油田 低阻油气层 成因分析 评价 变n指数模型 以孔隙水模型
  • 简介:莺歌海盆地中中新统梅山组地层是盆地主要烃源岩,它在盆地沉积中心厚度达2000米。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说明该地层有机质丰度高,且完全成熟;它处在深,热、封闭、含水和高压系统中。这种系统有利于烃类生成、保存和运移,并且形成独特模式——石油深热成因和水相运移。

  • 标签: 莺歌海盆地 梅山组 石油 深热成因 水相运移
  • 简介:渤中凹陷生物降解原油具有高密度、高粘度、低含蜡和饱芳比小于3特征,非生物降解原油具有低密度、低粘度、高含蜡和饱芳比大于3特征.大部分原油正构烷烃没有奇碳或偶碳优势,具有弱姥鲛烷优势,三环萜烷和甾烷丰度较低,藿烷丰度较高,甾、藿比小于1,但不同类型原油伽马蜡烷和C24四环萜烷含量存在明显差异;生物降解原油均可检测出丰富25-降藿烷系列;生物标志物绝对浓度以凝析油最低,生物降解原油最高,正常原油介于两者之间.依据原油伽马蜡烷指数和C24四环萜烷/C26三环萜烷值可把渤中凹陷原油分成富C24四环萜烷原油(A类原油)和贫C24四环萜烷原油(B类原油),贫C24四环萜烷原油又可分为高伽马蜡烷原油(B1亚类原油)和贫伽马蜡烷原油(B2亚类原油).

  • 标签: 渤中凹陷 原油 生物标志物 特征 成因 类型
  • 简介:我国南海大陆架西部海域含油气盆地有莺歌海盆地、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珠Ⅲ拗陷。近几年勘探获得资料表明,这里发育有较好烃源岩及转化条件、有多种多样储集体、有稳定盖层、有各种类型构造带等有利地质条件,可形成油气田。初步勘探已获可喜成果,在琼东南盆地发现了我国目前最大气田;在珠Ⅲ拗陷发现了富含凝析油气田;莺歌海盆地乐东30-1-1井在上第三系见到良好气显示,国内外专家估计该构造带有数千亿甚至万亿立方米含气远景。另外,毗邻东南亚各国油气勘探开发现状说明有丰富天然气资源,与其相类比,我国南海大陆架西区含油盆地在盆地规模、地层时代、沉积厚度、岩性组合、有机质丰度和圈闭条件等地质因素极为相似,甚至某些地质条件优于前者。据此,国内不少专家认为该区可望成为我国最大天然气区;国外各大石油公司对本区天然气远景也做出乐观估计,预测天然气储量有7000×10~8m~3。围绕本区含油气远景为最终目的,有关单位开展多学科研究工作正在深入,科技工作者从多角度认识本区各含气盆地基本地质特征,探索油气富集规律及有利勘探目标。本刊以促进研究工作深入为目的,刊登一些研究成果,交流各自看法,以开阔思路,相互借鉴。本期发表了李可为、邓鸣放和陈炜煌与梁希琼等同志四篇文章,还将在第四卷中比较集中地发表有关文章。本刊编辑部热忱地希望科技工作者来稿参加讨论,共同为本区油气勘探开发做出切合实际评价和预测。

  • 标签: 南海北部大陆架西区 油气成因 类型 分布规模
  • 简介:有机成因δ^13Cco2值小于-10‰,无机成因δ^13Cco2值则大于-8‰;天然气中CO2含量大于60%是无机成因,小于此值有机、无和混合成因均有。CO2含量90%以上称CO2气藏、90%-60%叫亚CO2气藏、60%-15%为高含CO2气藏、15%以下为含CO2气藏。我国东部已发现万金塔气田、花沟气藏、黄桥气田和平方王气顶气藏等一批无机成因CO2气藏。其中黄桥和万金塔气田已开发。最后,研究了无机成因CO2气藏特征。

  • 标签: 中国东部 二氧化碳气藏 无机成因 特征
  • 简介:对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硕酸盐岩储层孔隙充填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证实,储层孔隙演化和油气运移、聚集各个阶段均可形成流体包裹体,而孔隙充填物中流体包裹体是孔隙形成环境和发育阶段以及油气生成和运聚直接标志。通过不同产状(期次)孔隙充填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可确定储层孔隙成因,并恢复储层孔隙演化历史及其与油气生成和运聚之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区内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发育经历了准同生期、成岩早期和中晚期、表生期、再埋藏早、中、晚期等七个演化阶段。其中表生期岩溶孔洞缝、再埋藏早-中期深部深蚀孔洞缝和再埋藏晚期构造裂隙构成了区内储层聚烃期油气储集空间。油气开始生成和初次运移发生在三叠纪早期(即再埋藏中期),而油气大量运聚则发生在三叠纪中-晚期和侏罗纪(再埋藏中晚期)。区内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与印支-燕山斯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 标签: 流体包裹体 碳酸盐岩 储层 孔隙成因 演化 研究
  • 简介:区域构造应力场、营潍断裂右旋走滑扭动、重力差异压实、热沉降以及地幔拆沉引起均衡调整作用共同控制和影响了渤海浅层上第三系和第四系构造变形和沉降沉积中心形成.渤海新生代叠加复合盆地性质和强烈新构造运动与周边板块活动动力学背景密切相关.浅层圈闭在渤海油气勘探中占据重要地位,晚期断层对渤海浅层大油气田分布起控制作用,不同类型浅层背斜圈闭对油气富集程度也有重要影响,据此归纳出两种基本油气运聚模式.

  • 标签: 渤海 浅层构造变形 特征 成因机理 渤中坳陷 油气富集
  • 简介:南海北部大陆架西区已发现天然气(包括凝析油)可分三类:北部湾型、珠江口型(西部)和莺歌海型。这种分类是以其形成地质背景、烃源岩、气藏特征及(油)气地球化学性质等条件做为依据,并综合与油气生成密切相关地质条件、主要烃源岩有机质演化及其产物特征、TTI、泥岩压实等资料剖析了三类天然气成烃史。

  • 标签: 南海北部 大陆架西区 天然气 成因 类型 成烃史
  • 简介: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证实莺歌海盆地泥底辟构造是在热动力作用下形成和演化,在0-300℃条件下,饱和水泥质实验材料(高岭土)产生了0-1500×10^-6应变量,干中粒度砂质材料应变量仅仅为0-150×10^-6,饱和水中粒度砂质材料应变量大约为0-590×10^-6。新实验结果证明,热动力可以产生热应变,热能可以转换为应变能,高压对于泥底辟构造形成和演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 标签: 莺歌海盆地 泥底辟构造 动力学 成因机制 高温高压模拟实验
  • 简介:莺-琼盆地和珠江口盆地西部CO2成因及运聚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壳源型CO2形成主要受控于泥底辟热流体晚期多期局部上侵活动,CO2运聚分布具有分期、分层、分区及分带特点,气源主要来自沉积巨厚上新统-中新统海相含钙砂泥岩;琼东南盆地东部及珠江口盆地西部火山幔源型CO2形成主要受控于幔源火山活动与沟通深部气源基底深大断裂发育程度,CO2运聚分布特征与幔源火山活动及基底深大断裂发育密切相关.根据CO2不同成因机理、地球化学特征以及运聚分布特点,可以追踪其气源,分析和预测天然气尤其是CO2运聚分布模式,从而为研究区天然气勘探部署及决策提供依据.

  • 标签: 莺-琼盆地 珠江口盆地 CO2 成因类型 运聚分布特征 控制因素
  • 简介:我国大规模海上油气勘探已进行了二十余年,特别是近十年来,一方面对外开放招标,一方面坚持自营勘探,取得了巨大成绩。完成了各海域地球物理普查或概查,至1989年,发现了近500个圈闭,对其中148个进行钻探,发现含油气构造97个;共打井211口,其中92口井发现油气;探明或初步探明油气田十多个,已有三个油气田投入开发,预计五年左右还可有十多个油气田投产。1990年海上油气产量可达1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0.7%)。在十年对外开放中吸收了20多亿美元风险勘探投资,我国以作

  • 标签: 勘探战略 战略地位 海上油气地质 海上油气勘探 中国
  • 简介:恢复烃源岩生烃门限是盆地模拟不可缺一部分。在前人预测生烃门限深度统计模型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改进方法,并应用于辽河断陷某油气田盆地模拟,证实为一更合理方法。

  • 标签: 生烃门限 模拟方法 回归分析 含油气盆地
  • 简介:珠江口盆地影响断层封闭性四个主要因素:(1)断面两侧岩层接触关系控制断层横向封闭性;(2)断层活动强度,控制断层纵向封闭性,在区域盖层沉积后和排烃期以后断层活动强度越大,其纵向封闭能力越差;(3)现代构造应力场影响断层纵向封闭性。珠江舅地双轴挤压应力环境对断层封闭有利,其中NE-NEE向断层封闭性优于EW向,而EW向又优于NW-NWW向;(4)断层活动方式,主要影响断层纵向封闭性,亦影响横向封闭性。按封闭性递增顺序为正断层→逆断层→扭断层(离散型→平行型→聚敛型扭断层)。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油气地质 断层封闭性 Allan断面图 构造应力场
  • 简介:珠江口盆地珠二拗陷南缘存在一条北东向基底隆起带。被北西向断裂错断为东、中、西三段.东段和西段为宽阔基底隆起,新生代沉积小于ikm;中段向东南错位约50km,由三列平行次一级北东向基底高和两列基底凹陷组成,新生代沉积厚0.3—3km。隆起带普遍缺失下第三系。隆起带由中生代花岗岩及前古生代变质岩和轻度变质中生代沉积岩所组成。隆起带形成于中生代晚期,早第三纪沉积时屹立于珠江口盆地南缘,成为盆地天然屏障。

  • 标签: 珠江口盆地 珠二拗陷南缘 封堵 油气远景
  • 简介:对长期有争议渤海沙南地区"红层"地层归属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渤海沙南地区孔店组分布基本状况,揭示了区内孔二段暗色泥岩具备生烃能力,并运用盆地模拟方法对沙南地区孔店组生、排烃量进行了估算,以期拓展渤海未来油气勘探新领域.

  • 标签: 渤海沙南地区 孔店组 分布 生烃潜力 油气勘探
  • 简介:近年来,在渤海海域陆续发现了几个陆相多油层大油田.国内外对陆相多油层大油田开发,已在先导开发区;井网、井距和开发层系部署;实施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再研究;驱替机理和开采规律研究;重要措施现场试验;开发中后期提高产液量和稳油控水手段运用;开采工艺不断完善等方面,取得了相当丰富经验.借鉴这些经验对今后海上陆相多油层大油田开发将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 标签: 陆相多油层油田开发 渤海海域 先导开发区 井网 井距 开发层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