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3 个结果
  • 简介:为了充分发挥录井技术在水平井地质导向中的作用,通过地质导向实现提高油层钻遇率,增加储集层裸露面积,从而达到有效挖掘剩余油、增加单井油气产量、减少勘探开发成本的目的,针对中原的地质特点开展了研究,编制了专用软件,利用录井过程中采集的各项参数和资料绘制了地质导向图。通过地层对比,准确预测并卡准水平段目标层的位置;借助油层和非油层的曲线特征,判断钻头是否在油层中穿行;通过准确计算地层倾角。指导钻头尽可能多地在油层中穿行。该项技术经过现场试验性应用,表明具备较强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已成为水平井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手段。

  • 标签: 中原油田 水平井 地质导向 斜深校直 对比卡层 油层判断
  • 简介:油田目前处于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原有储集层评价方法已不能满足现阶段油藏精细化开发和剩余油挖潜的需求。为此,通过对羊油田曲流河、辫状河储集层构型特征、注水渗流特征、剩余油分布特征的对比研究,提出不同级别河流储集层构型特征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模式。七级构型控制的河道叠置、河道边缘砂体尖灭都会形成局部的剩余油富集;八级构型单元内的砂体韵律特征、废弃河道遮挡注水等也会控制剩余油的分布;九级构型单元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主要是点坝内部侧积界面和心滩内部落淤层的影响,形成三级构型控制下剩余油分布模式。不同类型砂体剩余油分布规律不同,应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剩余油挖潜。

  • 标签: 曲流河储集层 辫状河储集层 构型 水驱开发效果 剩余油分布
  • 简介:河南油田近日首次在基岩层系试油,并见到工业油气流。M301井位于基岩层系的第一试油层在地层测试三开井抽汲时,动液面最高达到140m,8小时内出纯油5.74m^3,开井测气时日产气11m^3。在基岩层首次见油气意义重大,不仅扩大了泌阳凹陷安棚鼻状构造南翼的含油面积,增加了地质储量,更加深了对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基岩含油气性的认识,开拓了新的勘探领域。

  • 标签: 河南油田 基岩 泌阳凹陷 工业油气流 地层测试 油气意义
  • 简介:中原资料公司综合录井606队于3月21日圆满完成了阿莫科阜阳盆地风险甚探首口井的录井工作,交出了全部合格的资料。该队严格履行合同,注重协作,所需标准均达到了外方要求,受到外方录井监督的高度赞

  • 标签: 对外承包 莫科
  • 简介:油田进入开发后期,地下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稳产难度加大。为解决老油田剩余油开发难问题,以大港油田港东开发区区六断块为研究对象,在精细油藏地质研究的基础上,以沉积岩石学、储集层地质学和测井地质学为理论指导,运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详细描述了该区块高含水率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根据剩余油分布类型,综合运用渗流力学、数值模拟等手段对开发层系重组、注采井网重建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开展针对性的剩余油挖潜研究,提出了在井况差、井网稀疏的部位,通过加密调整动用剩余储量;重塑注采井网,挖掘低渗透带及砂体边部的剩余油,通过改善注水剖面,提高注水波及体积;深化长停井潜力研究,恢复利用停产井,通过转注、恢复注水、大修等进行注采井网的完善等不同的挖潜技术对策。通过针对性实施,提高油层动用程度,增加可采储量,提高最终采收率,进而实现了断块产量保持稳定。

  • 标签: 剩余油 精细地质研究 开发层系 注采井网 采收率
  • 简介:在钻井施工中,为预防和解除工程事故,常用原油作为润滑剂加入钻井液中,达到施工顺利的目的。但在钻井液中加入原油后,无疑给地质录井资料质量造成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目前主要用于发现油气层的气测录井资料的解释影响较大。该文从气测录井的基本原理入手,就消除这一影响的方法进行了探讨和举证,提出了基值扣除法,阐述了该方法的取样及分析解释过程,较有效地解决了因钻井液混原油后对气测资料解释的影响。

  • 标签: 钻井液 混原油 基值扣除法 气测录井 取样分析 解释
  • 简介:阿富汗矿产部长沙拉尼(WahidullahShahrani)2013年3月20日表示,预计中国最大的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hinaNationalPetroleumCorp.,简称中国石油集团)很快将在阿富汗开始原油的商业生产,今年的日产量可能达到25000桶。

  • 标签: 中国石油集团 阿富汗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原油 生产 出口
  • 简介:为了实现录井资料整理及解释评价的计算机化自动处理,大庆钻探工程公司地质录井公司开发研制了一套较为规范的录井资料解释快速评价系统,将录井资料解释工作和计算机化处理技术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了与现有的录井资料整理软件数据共享、功能整合,形成了集录井资料收集、处理、分析、评价于一体的解释评价系统。这一系统很好地完成了录井油气水层解释由人工方式向计算机自动化的过渡,具有省时、高效、高精度的特点。介绍了该系统的构成、特点、工作流程,从应用效果上看.自2006年开始应用于吉林油田中央坳陷区和东南隆起区的268口井油气水层解释评价,解释符合率达到86%。

  • 标签: 录井资料 数据库 模板 评价系统 综合图 计算机化
  • 简介:油田的挖潜增储其难点在于对储集层的正确认识,针对此问题该文提出了通过老井复查来重新评价、识别储集层,该方法的核心是制定可行的复查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上尽量多地应用新的技术手段和评价解释技术来弥补当时采集、评价技术的局限。该文简介了复查评价标准,列举了复查实例,阐述了利用各类新老资料进行分析评价的过程、复查成果,分析了过去油层误判的原因,对今后油层解释评价工作具有借鉴作用。

  • 标签: 录井 储集层 评价 识别 老井复查 方法
  • 简介:针对目前各油田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计算机服务器平均使用率低(10%~20%)、分散投资、分散管理、基础设施资源难以共享、系统功能难以高效利用和能耗大的现状,提出了在油田信息化建设中,应用虚拟化技术,实现服务器的高效管理及对录井实时采集数据等关键信息系统强力支撑的可行性及建议方案。通过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应用,不但能有效提升网络系统的使用性能,有利于录井数据实时传输、存储,测井、物探等海量数据的传播及应用,保障采集数据的安全,还能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节约大量资金。目前大港油田的软硬件环境、人员素质等具备了实施服务器虚拟化的必要条件,服务器虚拟化方案的实施,必将促进油田信息化建设。

  • 标签: 服务器虚拟化 油田信息化建设 录井数据远传 实时监控
  • 简介:认识和掌握剩余油分布规律,即明确高含水后期剩余油所在的空间位置、规模及其与储集层非均质性、注采状况之间的关系,是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及采收率的前提和基础。结合滩海地区埕海油田“海油陆采”开发现状,综合分析埕海油田剩余油平面、垂向分布特征,首次将埕海油田剩余油分布模式定义为“滩海模式”,并划分为难以效益开采型、水驱滞留型和水驱优势型,其中难以效益开采型分为特殊岩性型和深层油藏型;水驱滞留型分为井网难以控制型、层间差异型、单向受效型、局部微构造型、河道砂边部尖灭型、长水平段水平井动用不均型;水驱优势型分为沉积韵律控制型、夹层遮蔽型、底水稠油油藏水锥型、沉积相带控制型。研究认为,埕海油田剩余油平面上呈孤岛状或条带状,纵向上受非均质性及沉积韵律影响,为下一步剩余油挖掘和提高埕海油田采收率提供了支撑。

  • 标签: 埕海油田 剩余油 滩海模式 水驱滞留 难以开采 采收率
  • 简介:龙虎泡油田原油密度低,属于低渗透油藏,萨尔图油层、葡萄花油层存在多套油水组合,后经注水开发使油水关系进一步复杂,水淹层解释评价难度较大。根据水驱油实验,总结了岩石热解、热解气相色谱、荧光显微图像在不同产水率条件下的响应特征;尝试在该油田区分原始油水层及水层,并进行水淹层解释与评价;建立了岩石热解、热解气相色谱、荧光显微图像等解释评价方法及不同水洗程度的判别标准。在该油田24口井394层的实际应用情况表明,综合解释符合率83.1%,应用效果较好,为射孔层位拟定和加密区综合调整方案的编制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 标签: 龙虎泡油田 井壁取心 岩石热解 热解气相色谱 荧光显微图像 水淹层
  • 简介:基于能源安全需要.借鉴美国页岩油气勘探成功的经验,国内掀起了页岩气勘探开发的热潮,页岩油的勘探也逐渐升温.适应形势要求,在分析页岩油基本地质特征、储渗空间、开发方式的基础上,明确了页岩油层与油页岩和裂缝性页(泥)岩油层的区别;根据泌阳凹陷S1井、Y1井、Y2井页岩油层钻探实践与效果,结合美国威利斯顿盆地泥盆系—石炭系巴肯组页岩油层特征提出,在选区方面目前应从只专注于成烃指标向成烃与含砂、灰质结合,在选层上应从相对纯页岩层向页岩层系中所夹致密砂层方向转变;对比分析Y1井、Y2井压裂投产资料后认为,长水平段与压裂产生的体积缝量不完全呈正相关,均存在优化空间,应充分利用多种资料进行压前评估;对于节能与环保,目前应通过攻关研究实现钻井液及压裂液的循环利用,减少水资源消耗,尽可能降低钻井液、压裂液对环境的影响,并逐步探索非耗水压裂方式.

  • 标签: 泌阳凹陷 页岩油 勘探开发 选区与选层 水平段 压裂井段
  • 简介:塔里木油田克深9区克深901井、克深902井比翼双飞,下套管及固井先后创出新纪录。塔里木油田在油气勘探上,针对库车山前的含盐复杂逆冲构造,创建发展了"顶篷构造"理论,钻探尝试从4000m拓展到8000m,突破了"6000m埋深储层死亡线"的传统认识,圈闭钻探成功率从40%提高到80%以上,达到国际深层、超深层勘探的一流水平。

  • 标签: 克深 塔里木油田 钻探施工 深层勘探 油气勘探 下套管
  • 简介:冀东南堡油田潜山油气藏勘探开发是利用大位移水平井来实现的,深化认识和研究潜山岩石学特征、地层分布规律及卡取潜山界面的方法,已成为现场录井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之一。针对南堡油田已完井的录井资料,分析了现场录井在岩性识别、地层划分和卡取潜山界面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碳酸盐岩录井和元素录井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地球化学理论指导识别岩性、划分地层并取得了新认识,形成了一套适用于南堡油田潜山油气藏的录井方法。现场实践表明这种方法对于提高大位移水平井现场录井质量、卡准潜山界面效果显著,对冀东油田同类型井的录井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 标签: 潜山油藏 碳酸盐岩分析 元素录井 岩性识别 地层划分
  • 简介:为了快速、准确地判断油质类型,利用岩石热解分析、热解气相色谱细分分析参数及其衍生参数,包括主峰碳数、∑C21/∑22^1和(S0+S1)/S23个主要参数,建立了3种原油性质判断图板方法——主峰碳数与∑21、∑C22.关系图板法、(S0+S1)/S2与∑C21/∑C22+关系图板法和主峰碳教与(S0+S1)/S2关糸图板法。通过在渤海A油田的应用效果证实,利用地化衍生参数图极剖断油质类型的方法在储集层原油性质判断上娶有独特的优势,应用效果更好。该技术应用简单,判断符合率高,且不受区域位置、构造位置、油源等差异器件的影响,在新探区的勘探作业中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 标签: 岩石热解 热解气相色谱 原油性质 ∑C21-∑C22 主峰碳数 (S0+S1)/S2
  • 简介:以松辽盆地南部中央坳陷区扶新隆起带新立地区黑帝庙油层Ⅱ号油层组为例,利用岩石热解技术得到的原油重轻组分比值、定量荧光油性指数和饱和烃气相色谱谱图特征识别该区储集层的原油氧化降解程度及原油性质,并结合新立地区的构造特征,揭示了目标区黑帝庙油层Ⅱ号油层组的原油性质分布规律。该地区北部黑帝庙油层的氧化降解程度较轻,原油性质属于中质或中质偏重,而该地区南部由于油层埋藏浅导致油层的氧化程度较重,原油性质属于重质油,流动性较差。实际应用表明,利用地化录井技术能够准确判别储集层的原油氧化降解程度及原油性质,有助于开发单位针对不同油质的油层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

  • 标签: 原油性质 氧化降解 岩石热解 饱和烃气相色谱 定量荧光 S2
  • 简介:该文介绍了罐顶气录井技术的基本原理、资料解释理论及其技术局限性。通过在准噶尔盆地MB油田开发过程中多口井的实际应用及效果分析,详细阐述了罐顶气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价值。对精确划分确定复杂油气田储集层性质及油气水界面、卡取油层顶底界、储集层精细描述等作用进行了实例分析;为该项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经验。

  • 标签: 罐顶气 3h法 色谱分析 组分相对含量 储集层性质 解释
  • 简介:针对国内水驱开发的老油田,从油藏水驱角度出发,以计算油藏水驱体积波及系数为目的,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体积波及系数的物理意义及研究价值进行阐述。利用新型动态诊断水驱模型方法计算体积波及系数,当流度比M大于1且注入水突破到生产井后即可使用该方法。利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港东一区一块明II油层组体积波及系数,将使用新模型的计算结果和传统的采收率与体积波及系数关系计算法、数值模拟计算法的结果相对比,说明新模型在计算体积波及系数时方便快捷且结果可信。通过计算可知开发中前期的加密及完善井网有利于体积波及系数的快速增长,新模型可以作为油田现场计算水驱体积波及系数的有力工具。

  • 标签: 诊断模型 水驱 体积波及系数 动态分析
  • 简介:在勘探生产实践中,随钻地质录井经常会遇到新区新井地层划分认识的问题。地层的确认直接关系着油气藏的划分,以及勘探部署的方向。根据塔河油田区域地质特征,通过对TK241井及其所在区域的邻井奥陶系测井曲线特征、岩性特征的对比,对该井的奥陶系顶界位置进行了划分。认为实钻奥陶系的变化,受沉积环境、溶蚀作用、后期成岩以及构造运动等作用影响。

  • 标签: 塔河油田 奥陶系 地层 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