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化工学会涂料涂装专业委员会、全国涂料工业信息中心、涂料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涂料工业》杂志将于2019年4月16-19在常州举办第17届环保型车用涂料涂装技术研讨会,将以“环保、责任、创新、成长”为主题,解决行业疑问,推动产业发展。现向行业征集优秀论文,征文主要内容涉及:1、绿色车用涂料及其原料:1)水性、粉末、高固体分汽车涂料的技术进展,2)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上应用的环保涂料技术进展,3)电泳漆技术进展和市场应用状况,4)汽车、工程机械和轨道交通零部件用漆的技术进展,5)环保修补漆技术进展,6)环保型树脂、助剂、颜填料等在车用涂料中的应用,7)车用涂料流行色趋势及配色、调色、测色系统。2、涂装工艺的节能环保:1)环保前处理技术(氧化锆和硅烷)进展和应用,2)环保汽车涂装线改造及应用,3)轨道车辆、商用车和工程机械等涂装工艺进展,3)轻量化涂装,4)环保节能的涂装设备,5)新能源涂装,6)废水、废气、废渣处理技术。3、行业状况及相关标准解读:1)绿色涂料产品认证,2)废气废水废渣排污收费最新动态,3)车用涂料涂装相关法规解读。

  • 标签: 技术研讨会 车用涂料 涂料涂装 论文征集 生产力促进中心 技术进展
  • 简介:防护涂料美国VCI涂料公司推出了一种金属基材用防腐涂料及其制备(美国专利公开号:US20180340080)。本专利涉及了一种新型羧酸胺系气相迁移性腐蚀抑制剂VCI,适用于防腐涂料的制备。该抑制剂的含量在涂料体系中高达80%,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涂层或其他多孔表面结构(如金属基材上腐蚀的锈层)以气相形式迁移至表面并形成防护层,提高了防腐效果。

  • 标签: 交联型 专利申请号 金属基材 组合物
  • 简介:在汽车喷涂工艺中,工件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其中喷涂和烘干固化产生的VOCs废气会对环境和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本文从应用角度介绍了传统净化处理技术,包括吸附技术、吸收技术、燃烧技术和冷凝技术等,新型净化处理技术中的膜分离技术、光催化技术和生物技术等,以期对汽车涂装企业选择合适的废气处理技术提供参考。

  • 标签: VOCS废气 吸附技术 吸收技术 冷凝技术 燃烧技术 膜分离
  • 简介:处于大气暴露环境中的潮湿表面的防护维修保养一直是困扰设备和管道运营者的重大技术难点之一。本文针对钢质结构潮湿表面缺陷形成的机理,论述了干湿交替潮湿表面腐蚀环境的界定及危害、涂料体系的选择依据维修保养注意事项;重点提出了典型涂料体系及相关技术要求、典型涂料产品及相关技术要求,并介绍了其他防护体系的优劣势。

  • 标签: 潮湿表面 干湿交替 腐蚀环境 涂料 防护 维保
  • 简介:利用可再生的松香,对水性环氧酯树脂改性得到了快干的水性环氧酯乳液。讨论了松香添加量、反应温度和加水方式对环氧酯乳液的影响,对比外购树脂评价了用其配制成色漆后漆膜性能的优势。制备的乳液具有常温干燥速度快、漆膜硬度高和贮存稳定性好等特点,在金属防腐和装饰领域应用广泛。

  • 标签: 快干 松香 水性环氧酯 金属防腐
  • 简介:用桐油、大豆油为主要原料,通过醇解法合成了水性醇酸树脂,研究了不同的桐油/大豆油比例对醇酸树脂以及涂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大豆油,引入适量的桐油能够明显提高涂料的气干性和初期耐水性。同时还研究了不同的油度、醇过量以及终点酸值对醇酸树脂和涂料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到了具有优秀气干性和耐水性的水性醇酸树脂,并将其作为轻防腐涂料应用到了钢材表面。

  • 标签: 水性醇酸树脂 气干型涂料 桐油 大豆油
  • 简介:沃尔沃汽车最大的特点是安全,沃尔汽车在安全方面有些哪些核心技术?沃尔沃汽车的责任使命是什么?“车是由人来驾乘的。因此,在沃尔沃我们做任何事情的原则是,且必须是——安全。”沃尔沃汽车的两位创始人阿萨·格布里森和古斯塔夫·拉尔森在品牌创立之初立下的基本准则,让安全成为了沃尔沃汽车的品牌DNA。91年来沃尔沃汽车在安全技术方面创造了无数个第一,积累了丰厚的技术资产,并以“制造最安全的汽车”享誉世界,包括三点式安全带、后向式儿童安全座椅、汽车安全车厢、汽车安全玻璃、带自动侦测和刹车功能的城市安全系统、路面偏离保护系统和交叉路口自动刹车技术等。

  • 标签: 沃尔沃汽车 技术创新 制造工程 绿色发展 安全技术 经理
  • 简介:当工业膜在工业生产(比如海水脱盐淡化、乳制品和饮料工业)中应用时,经常不可避免地面临着由于污染所带来的膜分离效率的降低、流通不畅等问题。为了保障膜的高流通性,需要经常进行膜的清洗。其中无机物主要通过酸洗去除,有机物则用表面活性剂在碱性条件下去除。当前,使用最广泛的表面活性剂主要是离子表面活性剂或烷基酚乙氧基化物,而对于其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由于传统认为它们会不可逆地吸附在膜的薄膜堵塞孔道,不适合用作膜的清洗剂。通过对各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膜材料上的吸附实验研究,我们发现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膜的亲和力主要取决于它们的分子结构。直链烷基乙氧基化物在膜表面极易发生不可逆吸附,而支链结构的乙氧基化物则不会。吸附实验的结果相似,各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膜的清洗效果也与它们的分子结构有关,支链烷基乙氧基化物往往表现出更强的清洗能力。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螯合剂、酶混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对膜的清洗效率,特别是被细菌污染的薄膜。

  • 标签: 清洗 工业膜 吸附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烷氧基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