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城市是现代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的重心,随分世界经济一体的进一步加剧,国内外城市进程迅速发展。我国在面临WTO挑战的同时,必将面对我国城市机体迅速扩大所产生的各类与地学研究有关的问题。城市地球物理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主要论述城市地球物理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发生与发展、城市地球物理学重要的社会价值、关健的科学问题、主要的研究方法、当前的研究内容以及与城市地球物理学发展有关的问题,希望得到社会各界和有关部门的关注。

  • 标签: 城市化进程 人居环境 城市地球物理学 自然科学 地质灾害 近地表结构
  • 简介:2007年IPCC公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AR4指出:过去50a观测到的地球平均温度升高很可能(90%以上)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其中主要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而地质气候记录证明,早在人类排放能够影响大气以前的CO2浓度变化均不同程度地滞后于气温变化.地质时期CO2浓度的波动是跟随气候变化而变化,是被大气温度驱动的结果,而非相反的CO,驱动温度变化.将现在全球变暖完全归因于人类排放CO2的增加,无法解释1940-1978年的降温事件.通过更长尺度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现在气候是处于全新世变干变冷的大趋势之中,即使现在全球略有变暖,也只是处于变干变冷大趋势中的次级变暖波动.将近代全球气候变暖片面夸大归因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而忽略了自然因素的贡献,其依据显得缺乏科学说服力,其做法不免有些令人担忧.

  • 标签: 全球变暖 人类活动 CO2
  • 简介:利用2015年的7682(167×46)景MODISL3级地表温度产品(MOD11A2),对全球面积〉25km^2的2446个湖泊(总面积为1.43×10^6km^2),提取湖泊表面温度信息,在经纬度、气候带、海拔、土地利用四个维度上,开展夏季全球湖泊表面温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夜间,低纬度热带、高温炎热的赤道气候带、海拔0m以下、人造地表覆盖地区湖泊表面平均温度分别为23.55℃、23.89℃、21.85℃、21.15℃,高于其它地区湖泊表面温度;夏季夜间,高纬度寒带、终年寒冷的极地气候带、超高海拔、冰川积雪覆盖地区湖泊表面平均温度分别为8.17℃、7.17℃、8.99℃、6.39℃,低于其它地区湖泊表面温度;整体上,全球湖泊表面温度呈现出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的明显纬度分异规律,但是在局部地区,由于气候、地形、下垫面和湖泊水体性质的不同,个别湖泊表面温度不同于同纬度其它湖泊。对全球4个显著差异区内的24个湖泊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北美洲中南部地区,导致夏季其沿海湖泊表面温度高于内部湖泊的因素依次是气候、海拔;在南美洲西部安第斯山脉地区,导致夏季湖泊表面温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拔、气候、下垫面和湖泊水体自身的性质;在非洲东北部地区,夏季湖泊表面温度差异的影响因素依次是气候、海拔、下垫面和湖泊水体自身的性质;在亚欧大陆内部地区,导致夏季湖泊表面温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拔、气候、下垫面和湖泊水体自身的性质。综合分析表明,全球夏季气温格局是影响夏季湖泊表面温度的主导因子(白天:R^2=0.85;夜间:R^2=0.94);在非地带性规律中,海拔是影响夏季湖泊表面温度格局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 标签: MODIS 表面温度 湖泊 全球 夏季 遥感
  • 简介:2018年,绥化市自然资源局紧紧围绕“都城地”战略目标,把保障用地、服务发展作为“一号工程”,践行“保发展、保资源、保权益”根本职责,为绥化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发展贡献了力量。

  • 标签: 自然资源 地方经济建设 绥化市 服务
  • 简介:通过对福建港口体系的研究,确定福州港和厦门港——福建省代表港口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空间运输联系、区位条件、运输距离、运输费用等指标,以GIS技术为支撑,定量地界定出福建省港口现状的腹地范围和空间分布情况,为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港口群,制定拓展港口经济腹地对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 标签: 港口 经济腹地 空间运输联系 区位 运距 运费
  • 简介:福安,简称韩城,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三都澳北岸。东经119°23′~119°52′,北纬26°41′~27°24′。东邻柘荣、霞浦,西接周宁、宁德,南临东海三沙湾,北界寿宁和浙江省的泰顺县。地处闽东各县市的中心,是闽东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闽东北和浙南...

  • 标签: 重要中心 闽东 电机电器 水产养殖 船舶修造 外商投资
  • 简介:经济空间集聚和扩散的动力机制探讨何承耕(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工业经济发展在空间结构上的演变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种趋势:集聚和扩散。这两种趋势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集聚中意味着扩散,扩散中又含有集聚。从宏观上看,当经济向少...

  • 标签: 集聚和扩散 经济空间 动力机制 生产要素 市场机制 落后地区
  • 简介:总结和归纳已有的研究成果,阐明了饲养动物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经济效应、现有生态种养技术急需克服的关键技术及其发展动态;展望了饲养动物在水稻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前景。稻田饲养动物有利于改善稻田生态系统的水体和土壤环境和提高生物多样性,使整个系统所受的人为干扰减少,自然属性提高。未来稻田种养系统需要加强高位虫害防治和减少生态种养技术的需水量,进一步促进种养技术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推广和传播问题。

  • 标签: 生态高值 模拟模型 稻鸭共生生态系统 稻鱼共生生态系统 稻蟹共生生态系统 稻泥鳅共生生态系统
  • 简介:2018年,全省自然资源部门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有效发挥资源保障作用,坚守耕地红线和生态底线,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资源保障。

  • 标签: 自然资源部 质量 保障作用 资源保障 生态
  • 简介: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区域和城市的相互联系.研究区域与城市的主要经济联系,有利于了解区域和城市经济的空间组织,有利于明确区域和城市实体的空间发展方向,有利于交通运输的合理组织.通过节点分析、线路分析以及联系作用量分析,对安徽省区域经济联系进行测度,然后对测算结果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安徽省区域经济整合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其实施的基本对策.

  • 标签: 区域经济联系 整合发展 安徽省
  • 简介:本文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口、经济及能源消费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发现人口、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增长密切正相关,呈同向变化;人口、经济及能源消费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也密切相关,但并不存在单纯的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而是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有所不同,总体而言基本符合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即在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环境污染水平随人口经济增长而上升,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人均GDP5500元左右时,环境污染水平达到峰值,此后即随人口经济增长而呈下降趋势.

  • 标签: 上海 人口经济 能源消费 环境污染 库兹涅茨曲线
  • 简介:福州——福建的省会城市,是祖国大陆离台湾省最近的省会中心城市,也是中国市场程度和对外开放度较高的地区,是中国首批14个沿海港口开放城市之一.本研究选取1978—2009年代表福州市经济总量水平、经济结构、制度水平、创新水平与医疗水平等方面的部分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熵值法和最优分割法进行发展阶段划分.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1978年以来福州市的经济发展可分5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81年,即恢复阶段;第二阶段为1982--1984年,即经济调整阶段;第三阶段为1985--1992年,即经济快速增长阶段;第四阶段为1993--2004年,即调整改革与平稳增长阶段;第五阶段为2005年以后,这一阶段为向更高一级工业阶段迈进和经济腾飞阶段.

  • 标签: 发展阶段 熵值法 最优分割法 福州市
  • 简介: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度是一个定量表示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指标,强调的是系统之间各要素的共同发展.以福建省域城市为例,介绍了福建省环境与经济发展现状,确定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并采用熵值法为指标体系确定权重,对福建省域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做出评价和分析,用确定好的协调发展度等级对其进行分类.结果显示,福建省9个设区市中厦门市处于优质协调发展类型,福州市和泉州市处于良好协调发展类型。莆田市、三明市、漳州市、南平市、龙岩市和宁德市均处于中等协调发展类型.对于不同类型的城市如何提高协调发展度提出相应的建议及措施.

  • 标签: 环境 经济 协调发展度 福建省
  • 简介:于2013年7月20日、8月23日和10月17日,在小兴凯湖内布设13个采样点,采集水样,测定水样的氮、磷含量;采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小兴凯湖水体富营养程度进行分析,同时对其沼泽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7月20日、8月23日和10月17日小兴凯湖水体中总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38~3.12mg/L、0.40~2.05mg/L和0.38~1.14mg/L,分布在北岸河流入湖口采样点水体总氮含量较高。8月23日,水体中的总氮含量明显高于其它采样日;7月20日、8月23日和10月17日小兴凯湖水体中总磷质量浓度分别为0.05~0.11mg/L、0.06~0.12mg/L和0.09~0.18mg/L;7月20日、8月23日和10月17日水体中的氮磷比分别为7.76~63.57、7.05~25.56和3.42~12.29,表明该湖属于磷营养限制性湖泊。各采样点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2.52~66.57,表明小兴凯湖整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沼泽综合指标为0.143~4.000,表明小兴凯湖大部分区域已处于重度沼泽状态。

  • 标签: 总氮 总磷 水体富营养化 沼泽化 小兴凯湖
  • 简介:福建省农业经济增长存在不平衡性.正确认识农业经济增长区域差异,准确定位和减小差距是当前学术界乃至地方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以县为单位,以福建省农业产业GDP增长率作为测度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变量指标,通过计算其极差、标准差及变异系数对福建省近10年来农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和市县间差异进行动态时空序列的分析,发现总体差异整体上呈现缩小趋势,但中间也存在微小波动,市县间农业经济发展差异呈现不平衡的趋势.并通过县市农业产业GDP数据与图形相结合,分析了1999--2009年间福建省农业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其农业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原因,并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 标签: 农业经济 增长差异 区域差异 福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