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研究区位于南天山早古生代大洋东段构造带.乌什塔拉地区阿拉塔格组火山岩为超基性一基性岩组合以及中酸性岩组合.其中超基性岩为大洋二辉橄榄岩,基性岩主要为玄武岩,中酸性岩主要有安山岩、英安岩、粗安岩和流纹岩.通过研究分析发现阿拉塔格组火山岩中基性岩产于大洋中脊环境,中酸性火山岩的构造环境应属于活动大陆边缘性质,由于这两套岩石组合均有不同程度的变质变形,以及阿拉塔格组出现的蛇绿岩,可说明这两套火山岩应该不属于同一地区,是由构造拼合而成的.

  • 标签: 乌什塔拉地区 阿拉塔格组 火山岩 构造环境 构造拼合
  • 简介:西宁盆地较为完整地保存着一套新生代(约55-17Ma)地层,盆地内的水湾村附近出露的始新石膏-红色泥岩旋回沉积序列,是研究始新气候演变的理想地质记录。关于这套地层的沉积环境存在不同的观点,尤其是关于其中泥岩地层成因的争论颇多,主要有洪积扇远端沉积、咸水深湖沉积和风积成因3种观点,差别甚大,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沉积物的粒度可以用来反演其形成时的沉积动力及沉积环境,为了明确该段地层中泥岩的沉积环境,本研究选取水湾剖面代表性泥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粒度测量及分析,结果表明,西宁盆地始新泥岩沉积与黄土高原典型黄土-古土壤粒度特征类似,应为风积地层,而不是洪积扇远端或咸水深湖沉积。西宁盆地始新世风积地层的发现为盆地区域构造和古气候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 标签: 西宁盆地 晚始新世 泥岩-石膏旋回 粒度特征 风积地层
  • 简介:ThesouthcoastalplainofLaizhouBayisoneofthetypicalsalt-waterintrusionareasinChina,theoccurrenceanddevelopmentofwhichwascloselyrelatedwiththepa-laeoenvironmentevolution.Systematicanalysesofpollen,foraminiferaandgrainsizecom-positionbasedon14Candluminescencedatingfromtwosedimentcoreswereperformedforthepurposeofunderstandingthesalt-waterintrusioninthecoastalplainofLaizhouBayfromtheperspectiveofenvironmentalevolutionsincelatePleistocene.Itcouldbeclassifiedintosevenevolutionstagessince120kaBP:120–85kaBPwasatransitionperiodfromcoldtowarm;85–76kaBPwasaperiodwithwarmandwetclimatehavingswamplakesdevelopedinthelowerreachesoftheWeiheRiver,southcoastalplainofLaizhouBay;76–50kaBPwascharacterizedbygrasslandvegetationandcoarsesedimentsinterrestrialenvironment,whichwastheearlystageofDaliIce-Age;50–24kaBPwasaperiodwithalternateseadepositioninthesouthcoastalplainofLaizhouBay;24–10kaBPwasthelatestageofDaliIce-AgewithcoldestperiodofQuaternary,thesouthcoastalplainofLaizhouBaywasdrygrasslandandloessdepositionenvironment;10–4kaBPwasanotherwarmandwetclimateperiod,sealevelwashighandregressedat4kaBP;andhasbeenthemodernsedimentaryenvironmentsince4kaBP.Amongthethreewarmstages,including85–76kaBP,50–24kaBPand10–4kaBP,correspondedtolateYangkou,GuangraoandKenliseawatertransgressionrespec-tively.ThedurationofthelatteroneinsouthcoastalplainofLaizhouBaywaslongerthanthatinwestcoastofBohaiSeaandeastcoastofLaizhouBay.Thethreeperiodsofseawatertransgressionformedthefoundationofsalt-waterintrusioninthisarea.

  • 标签: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salt-water INTRUSION late PLEISTOCENE
  • 简介:树木径向生长动态监测工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树木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前期调查发现中国福建的马尾松年轮材比例较高,本研究调查了福州地区马尾松材的年内径向生长规律,并以晚材率的变化作为指标。研究发现6月底7月初为马尾松材形成时段;11月中旬马尾松形成层细胞结束分裂,但材细胞仍在进一步成熟,表现为细胞壁加厚、细胞颜色变深;在材形成阶段,7月初到8月上旬与10月初到11月中旬为材细胞缓慢生长阶段;8月中上旬到9月下旬材细胞为快速生长阶段。该研究对于在福建开展树轮气候重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标签: 马尾松 晚材 径向生长 监测
  • 简介:在哈贫营养沼泽,研究了毛壁泥炭藓(Sphagnumimbricatum)种群的密度制约规律,结果表明,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和增长率均表现为负密度制约;随初始密度的增加,种群出生率和增长率下降,死亡率增加;分株高度和生物量及其分配无严格的密度制约规律.毛壁泥炭藓种群密度制约规律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与其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有关.保水合作与光资源竞争的权衡是决定种群数量特征对密度变化响应的主要原因.

  • 标签: 毛壁泥炭藓 密度制约 光竞争 贫营养泥炭沼泽
  • 简介:在长白山哈泥炭地调查7种苔藓的典型生境,共计93个样方,计测样方中苔藓植物的盖度和包括泥炭全氮(TN)、全磷(TP)、K^+和Ca^2+等在内的9个环境因子,应用典范对应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做出样方、物种与环境因子关系二维排序图,排序图直观地反映苔藓植物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排序图中同种苔藓为主的样方多数集中分布,个别分散分布;水位埋深、沼泽水pH以及乔木郁闭度和灌木盖度是影响泥炭地苔藓植物生态位分异的主要环境因子,泥炭全磷(TP)对苔藓植物分布影响较大。7种苔藓中,尖叶泥炭藓(Sphagnumcapilifolium)、大泥炭藓(S.palustre)在乔木郁闭度和pH梯度上,喙叶泥炭藓(S.fallax)、沼泽皱缩藓(Aulacomniumpalustre)在水位埋深和灌木盖度梯度上,生态位分异明显。锈色泥炭藓(S.fuscum)、桧叶金发藓(Polytrichumjuniperinum)和中位泥炭藓(S.magellanicum)在各个环境梯度上生态位都比较相似。

  • 标签: 哈泥泥炭地 苔藓植物 典范对应分析 生态位分异
  • 简介: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全球变暖将导致冰川消融及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侵过程会给沿海低海拔地区带来严重的灾害。研究地质历史发生的海侵过程,可以为将来可能发生的海侵提供预警和对策。福建沿海地区保留有较完整的第四纪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为海侵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本研究综述了近几十年来该地区海侵研究的进展,同时也发现前人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几个明显问题:1)MIS3阶段晚期海侵层是否真实存在?2)由于研究载体及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前人重建的海平面升降曲线存在很大的差异;3)缺乏高分辨率多指标多钻孔的古气候重建工作。因此,研究区日后的海侵研究工作将主要集中于:1)交叉利用多种定年手段,并结合模拟结果检验MIS3海侵的真实性;2)重建具有高分辨率可靠年代框架的海平面升降曲线及海侵过程;3)加强古气候研究工作,将海平面变化与古气候研究联系起来。

  • 标签: 福建沿海 晚第四纪 海平面升降 MIS3海侵 古气候
  • 简介:裂在现代环境和地质时期都很常见,是细粒沉积物浸水后出露于水面之上蒸发干裂而形成,裂的出现说明沉积物曾出露于地表水面之上,地质时期常被作为干旱化或干湿交替环境的标志。然而,裂可在沉积物出露水面之上很短时间内形成,裂本身并不足以反映其古环境,需结合沉积物特征分析。本研究详细阐述太行山中元古界红层和白垩系丹霞红层中不同形式的裂特征,与现代裂形成环境对比,结合红层的环境意义和磁性矿物特征,初步探讨地质时期红层中裂所代表的古环境。裂表明沉积物曾出露于水面之上,红层形成和稳定需要长时间处于透水性较好的氧化环境;对红层中裂的磁学分析可知,赤铁矿是其中主要的磁性矿物,含量非常高,赤铁矿形成并稳定于干燥的氧化环境;综合分析认为:红层中裂形成后长期处于相对干燥的氧化环境,受水下还原环境影响时间较短。根据红层中裂代表的古环境可以推断,太行山中元古界红层和白垩系红层发育裂所在的层位可能以长期干燥氧化环境为主。

  • 标签: 泥裂 红层 氧化环境
  • 简介:面向21纪高中地理的思考袁书琪(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今年4月开始,面向21纪的高中地理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由国家教委召集专家开始设计。目前,这项宏大的工程已经完成前期研究工作,对现行高中地理课程作出评价,提出新的课程构想、大纲指导思想...

  • 标签: 高中地理 福建师范大学 人文地理教学 地理教师 地理系 指导思想
  • 简介:全新以来黄土高原的侵蚀问题,历来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黄土高原的环境演变和水土流失问题也是黄土高原研究的难点和重点.本研究从全新以来黄土高原植被变化、降水量变化和土壤侵蚀量变化等几个方面,简要回顾了国内学者在上述领域的研究成果,针对领域内的成就和问题提出了粗浅看法和建议.文章认为,全新以来黄土高原总体植被景观以草原为主;降水量也有显著变化,总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4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沿东南-西北方向移动;土壤侵蚀强度也有阶段性变化,全新早中期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晚期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影响.

  • 标签: 全新世 植被 降水量 孢粉 磁化率 黄土高原
  • 简介:颜色旋回变化是地质剖面中最明显的变化之一,可以直观地反映地层的粗略的气候信息,如果地质剖面出露良好,也可以直接被卫星影像记录。GoogleEarth卫星影像是地质工作者野外工作准备过程中重要的参考资料。通过实地走访甘肃省张掖市南台子村彩色丹霞和GoogleEarth图像的观察,尝试提取3040m剖面亮度(L^*)、红度(a^*)、黄度(b^*)颜色变化信息并与地层局部实测的碳酸盐变化对比,发现L^*值与a^*值基本呈反向变化。L^*值一般与碳酸盐含量有关,高L^*值对应高碳酸盐值,反映湿润环境,红色层对应低碳酸盐值,反映干旱环境。L^*值和碳酸盐含量变化以及a^*值的变化共同反映了气候的干湿交替。根据地质调查,剖面年代在1000~1400万年之间,大致反映了早白垩气候变化的框架,白垩纪早期气候旋回变化明显,并非一直处于十分稳定的状态。更为详尽的年代以及具体气候变化信息有待于后续的古地磁学与旋回地层学的深入研究。

  • 标签: 白垩纪 卫星影像 Google Earth 古气候变化 丹霞地貌
  • 简介:黄河为它的高沉积收益是众所周知的。然而,自从1980年代,这沉积收益清楚地减少了,特别在2000年以后。年度平均沉积收益是在2000前的12亿吨,但是显著地在最后10年减少了到3亿吨。在为黄河的分泌物和沉积产量的变化吸引了中央政府和本地社区的注意。这研究试图在降水和人的活动识别变化的单个贡献(例如水管理工程,terracing,淤泥水坝,社会经济并且需要,并且土壤和水保存在分泌物和黄河的沉积产量测量到减少。使用的学习两个都改进了水文学方法和水保存方法。学习为河的中间的活动范围为上面的活动范围和沉积的调查集中了于分泌物分析。结果证明分泌物和沉积产量两个都在过去的50年介绍了重要减少的趋势。降水在一样的时期上显示出一个不足道的减少趋势。年度平均分泌物从2000~2012在黄河的Lanzhou活动范围上面由56.8亿m3减少了;人的活动(例如社会经济的水使用),贡献了43.4%全部的减小自然因素(例如来自湖,沼泽地和水库的蒸发)占了56.6%。在年度分泌物和在Hekouzhen车站和Tongguan车站之间的节的沉积产量的减少分别地是124亿m3和12.4亿吨。分别地,人的活动在分泌物和沉积产量贡献了76.5%全部的减小和72.2%并且因此是在在分泌物和黄河的沉积产量的变化的主导的因素。

  • 标签: 黄河泥沙 流量分析 产沙量 多因素分析 盆地 水土保持法
  • 简介:以14C测年为基础,构建了天湖山泥炭剖面的年代序列,通过对研究区泥炭腐殖化度与有机质的分析研究,发现两者呈现出很好的相关性,共同记录了研究区约9.5kaBP以来的气候变化,可划分出3个主要阶段:1)早期(9.5kaBP-6.3kaBP)泥炭腐殖化度最低,指示气候湿热,其中7.9kaBP-6.3kaBP为整个剖面腐殖化度最低值阶段,可能为研究区全新气候最适宜期(全新大暖期)阶段;2)中期(6.3kaBP~2.8kaBP)泥炭腐殖化度较低,指示气候温凉湿润;3)晚期(2.8kaBP以来),泥炭腐殖化度偏高,波动较大,指示气候温凉偏于.利用redfit红色噪声谱分析发现,有机质含量变化时间序列中存在948a、268a、342a的准周期,反映了中低纬度亚热带季风区气候变化对太阳活动的响应.

  • 标签: 泥炭 腐殖化度 全新世 古气候 福建天湖山
  • 简介:选取海南岛目前风沙影响最严重的地区——昌江县西部的昌化地区和海南西部最干旱的地方——东方市八所地区作为研究区,利用20纪30年代1:50000、50年代1:25000和70年代1:500003个时期的地形图,以及1986年和2000年TM影像图,解译了5期土地利用数据,以此为基础资料,并参考了有关文献,对海南西部沿海地区近80年土地利用的变化特点、趋势及其成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结果表明:近80年来,水田和建筑用地一直呈增加趋势;荒草地在20纪50年代之前变化很小,以后持续减少;风沙化土地呈现低-高-低的变化特征,以20纪50年代最多;林地、旱地表现为由多到少再到多的变化过程,其中林地是20纪50年代最少,而旱地是20纪70年代最少;防护林地从无到有到大面积增加.20纪30—0年代是西部沿海地区风沙危害最严重、生态环境相对较差的时期.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其基础条件,而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则是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一直通过正反2个方面起决定性的作用.

  • 标签: 海南西部沿海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 风沙化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