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利用穆棱河2010~2014年的水质指标数据,选择水体的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总磷含量、氨氮含量、溶解氧含量、氟化物含量、砷含量、石油类含量和pH为评价指标,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穆棱河水体质量。结果表明,穆棱河上游的水质总体好于中、下游,其水质基本属于Ⅱ~Ⅲ类水;中、下游的水质指标变化较小,但水质较差,基本属于IV类水。穆棱河水质季节变化较大,春季的水质优于夏季和秋季;在夏季,水质恶化明显,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增加。2010~2014年期间,在各监测站水质指标中,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溶解氧是影响水质的主要指标。

  • 标签: 水质 模糊综合评价法 Spearman秩相关 穆棱河
  • 简介:近日,经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批准,寒武系第三统暨第五阶的全球标准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在贵州省剑河县建立。这是我国获得的第11枚“金钉子”,也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金钉子”最多的国家。

  • 标签: 金钉子 贵州省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 层型剖面 剑河县 寒武系
  • 简介:用中等分辨率成像使分光辐射函数正常化的差别植被索引(NDVI)数据集,我们在20002014在Qinling-Daba(Qinba)山在植被范围和它的联系驱动力调查了空间与时间的变化的模式。参议员和MannKendall模型和部分关联分析被用来分析数据,由林中小丘索引的计算列在后面在植被范围分析未来趋势。学习的结果证明(1)学习区域的NDVI在20002014展出了重要增加(线性趋势,2.8%/10a)。在这个时期期间,稳定的增加在2010前被检测(线性趋势,4.32%/10a),在2010以后由锋利的衰落列在后面(线性趋势,6.59%/10a)。(2)空间地,植被盖子在中间显示出高度并且一在环境模式低。植被范围的高价值主要在Shaanxi省的Qinba山被发现。(3)有改进植被范围的区域比降级的区域大,分别地,在学习时期期间是81.32%和18.68%。Piecewise分析表明71.61%全部的学习区域在20102014在植被范围显示出一个减少的趋势。(4)植被范围变化的反向的特征是比Qinba山上的一样的特征强壮的。大约46.89%全部学习区域被预言以后减少,当34.44%全部的区域将跟随一个连续地增加的趋势时。(5)植被范围的变化主要在降水被归因于赤字。而且,植被范围在ElNino年期间在拉·尼娜年期间比那高。(6)人的活动能在植被范围上导致模糊效果:两积极效果(通过生态的恢复工程的实现)并且否定效果(通过都市化)被观察。

  • 标签: 秦巴山区 植被动态 气候因子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植被覆盖度 归一化植被指数
  • 简介: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支持下,利用11期枯水期(4月)的普者黑湖LandsatMSS/TM/ETM+/OLI影像数据,研究1977-2014年期间枯水期普者黑湖面积变化;从降水量、农田面积、总人口和GDP等角度,探讨其发生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1977-2014年期间,普者黑湖面积波动变化,除2002年和2009年出现面积大幅增加外,其它时期湖面积在萎缩,且自1977年以来,普者黑湖面积的萎缩速度在逐渐加快,2009年湿地公园建成后,其面积萎缩速度有所减缓;2普者黑湖面积缩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干扰,湖面积萎缩与当地GDP和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显著负相关,与降水量不相关;3普者黑湖面积减少地段主要集中在天然堤带、泛滥平地带和湖泊洼地带以及中游人口集中的村庄附近,减少的湖面积44%被开垦成农田;4普者黑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的建成有效减缓了湖面积的萎缩态势,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达到了湿地保护的目的。

  • 标签: 普者黑湖 岩溶湖泊 湖泊面积 枯水期 遥感影像
  • 简介:在这研究,我们基于一份日报在1961-2014期间为中国的大陆在高温度的事件(HTE)探索了空间模式和时间的趋势--494个车站和nonparametric趋势察觉方法的最大的surface-air-temperature数据集。与35湩a的三阀值

  • 标签: 高温度 热浪 极端事件 气候变化 中断 温暖洞
  • 简介:2014年7月,在小兴凯湖布设12个采样点,采集浮游植物样品和水样,研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分布,测定的湖水理化指标;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揭示影响小兴凯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分布的主要水环境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7月在小兴凯湖中共记录浮游植物6门30属36种;主要为绿藻门,其占全部种类的47.2%;主要优势种为坚实微囊藻(Anabaenafirma)、细小平裂藻(Merismopediaminima)、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meneghiniana)和杆裂丝藻(Stichococcusbacillaris);浮游植物丰度为7.56×10~5~1.03×10~7ind./L,平均丰度为(3.27±0.95)×106ind./L;12个采样点可以被划分为3组,其对应的3个区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小兴凯湖水体中平均总磷和总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11mg/L和0.76mg/L,达到国家Ⅲ类水域标准,连接北部湖区的灌渠是小兴凯湖水体外源营养盐输入的主要来源,北部湖区水体中的营养盐(总磷和总氮)含量显著高于南部湖区(p〈0.01);影响小兴凯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水体pH、总氮含量、水深和透明度。

  • 标签: 浮游植物 小兴凯湖 水环境因素 典范对应分析
  • 简介:侧面的侵蚀/生长区域随着时间的过去改变的河隧道上的量的研究能揭示隧道进化的特征。拿213-km-longLinhe活动范围作为一个例子编织了黄河的隧道,在在在19个不同时期上的四亚活动范围(S1,S2,S3和S4)的隧道河岸侵蚀/生长的区域变化根据自从1977,捕获的遥感图象被评估。为整个河活动范围的吝啬的隧道收缩率也被获得。结果证明Linhe活动范围的左、正确的河岸被在1977和2014之间的侧面的网生长统治。黄河的这节的隧道区域被在1977和2001之间的减小描绘,当交替的侵蚀和生长的时期发生了时对2001随后。在Linhe活动范围的吝啬的隧道收缩率编织了隧道是在1977和2014之间的6.15km2/yr,当在隧道平面形状的最显著的变化发生在1990年代时。比作1995,当隧道区域和吝啬的宽度分别地在39.4%和42.8%减少了时,20005.8%和6.6%增加的隧道长度和蜿蜒。在隧道平面形状和Linhe活动范围的收缩的重要变化发生在1990年代,由于主要Longyangxia和Liujiaxia水库联合操作自从1986,它在年度泛滥季节期间在流量和沉积流动引起了实质的减小。另外,在四亚活动范围的河岸侵蚀/生长被本地河岸的物理性质影响,设计emplaced保护隧道河岸,和水动力学差别。自从管理向前从2000测量的综合的河的实现,然而,这些变化是显著地减轻了,Linhe活动范围的健康编织了黄河的隧道被恢复了。

  • 标签: 收缩率 临河 面积 黄河 通道长度 频道
  • 简介:在辽东湾水体中设置8个采样点,于2013年8月11日和11月26日,在8个采样点采集浮游植物样品,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利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研究两次采样和各采样点之间浮游植物的密度和群落关系。本次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65种,其中8月记录53种,11月记录43种;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和甲藻组成,还有少量的绿藻、蓝藻、裸藻和金藻,优势种为硅藻;8月,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为丹麦细柱藻(Leptocylindrusdanicus)、尖刺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pungens)、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asteromphalus);8月,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为星脐圆筛藻、具槽帕拉藻(Paraliasulcata)和中心圆筛藻(Coscinodiscuscentralis),8月与11月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组成存在差异,说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随季节发生变化。8月,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6.34×10^4-286.43×10^4cells/L,平均值为10^4.52×10^4cells/L;11月,浮游植物细胞密度为2.31×10^4-16.4×10^4cells/L,平均值为8.28×10^4cells/L。8月,各采样点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3.25-4.62,平均值为3.94;11月,各采样点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2.25-3.39,平均值为2.80,表明8月调查海域的生境质量好于11月。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多维分析结果显示,辽东湾沿岸与近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

  • 标签: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辽东湾
  • 简介:9月14日,自然资源部对河北省石家庄市、辽宁省铁岭市、福建省泉州市、江西省上饶市、山东省菏泽市、湖北省孝感市、湖南省长沙市、广东省湛江市、海南省海口市、贵州省遵义市、陕西省韩城市11个土地违法违规问题严重的地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进行了集体约谈。

  • 标签: 主要负责人 自然资源部 市政府 违规 违法 土地
  • 简介:利用2014年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核心区综合考察资料,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模型,选取了24个能够切实反映湿地核心区健康状况的指标,构建了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核心区健康评估指标体系;确定了评估体系的评估标准和等级划分;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系统评估了2014年湿地核心区的健康状况。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核心区健康的综合评估指数为0.4801,说明该湿地核心区处于不健康状态;该湿地核心区的健康状况主要受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和水利工程建设、农业和渔业开发、粗放式旅游开发的影响,提出了改善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核心区健康状况的措施和建议。

  • 标签: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湿地核心区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指标体系 健康评估
  • 简介:针对2014年7月18日12时至2014年7月19日12时"威马逊"台风先后3次在中国华南沿海地区(海南、广东、广西)登陆所带来的暴雨过程,以中国气象局提供的地面观测站点数据作为参考,使用标准化偏差(NB)、相关系数(CC)、均方根误差(RMSE)、命中率(POD)、误报率(FAR)和关键成功率(CSI)等评价指标,对基于2种不同国际主流卫星降水反演算法GSMaP和IMERG的5套高分辨率遥感降水产品进行了小时尺度上的精度验证与分析。结果表明:遥感降水产品在暴雨事件中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低估,但地面校正算法较好地修正了遥感降水产品与地面观测数据间的整体偏差[GSMaP_GAUGE(-6.8%),IMERG_CAL(-0.5%)];遥感降水产品的误差主要来自大于100mm的强降水,降水量超过100mm时,5套产品的误报率(FAR)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命中率(POD)和关键成功率(CSI)呈现下降趋势;由于校正算法的数据来源是低时空分辨率的地面观测数据,校正后的遥感降水产品也在一定程度上丢失了高分辨率下捕捉到的降水变异特征。

  • 标签: “威马逊”台风 华南沿海地区 暴雨 遥感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