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于2007年4~9月期间,在泉州湾河口湿地生长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的滩涂上,采用不同时期对互花米草进行齐地面刈的方法,测定互花米草根系生理指标,探讨不同时期刈对互花米草根系生理产生的影响及机制,为利用物理方法治理互花米草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5月22日和7月21日的刈使互花米草根系可溶性总糖含量总体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而4月22日、8月20日和9月19日的刈虽然也造成根系可溶性总糖含量变低,但其比5~7月刈后根系可溶性总糖含量高很多;4~7月刈导致互花米草根系代谢急剧减缓,尤其6~7月刈使根系活力同比下降了90.58%~92.17%,而8月和9月的刈则促进了根系代谢,表现为根系活力提高;各刈处理都会引起互花米草根系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5~7月刈使根系游离氨基酸增加量最大;5~8月刈使根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而4月22日和9月19日的刈使根系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减少;4月22日和7月21日刈使互花米草根系活性氧清除系统保护酶活性下降,根系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功能减弱,而5月22日、6月21日、8月20日和9月19日刈后,互花米草根系活性氧清除系统保护酶活性上升,根系活性氧清除系统的功能增强。7月刈互花米草能有效控制互花米草的扩散。

  • 标签: 互花米草 刈割 可溶性总糖含量 游离氨基酸含量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超氧化物歧化酶
  • 简介:采用不同时期对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进行齐地面刈的方法,通过对互花米草株高和株数的测定和比较,确定了有效控制互花米草扩张的刈时期。研究结果表明:①4月22日对互花米草的刈处理显著促进了互花米草株数的增加,但对其最终平均株高未产生影响。5月22日的刈处理下,虽然互花米草在株高上略高于对照(未刈)处理,但处理后其株数大大减少,与对照处理相比有明显差异。6月21日和7月21日的刈处理,不仅使互花米草株高降低,也使其株数减少;尤其是7月21日的刈处理下,互花米草的株数和株高都与对照处理有非常明显的差异。8月20日和9月19日的刈处理,极大促进了互花米草的再萌发和再生长。②5~7月的刈处理,可以有效减少互花米草的活根生物量;而4月和8~9月的各刈处理,增加了互花米草的活根生物量,其中4月22日的刈处理与对照处理相比,显著促进了互花米草活根生物量的增加。各刈处理都会造成互花米草死根生物量的增加。③有效控制互花米草种群扩张的刈时期是6~7月互花米草的穗分化期、孕穗期至抽穗期。

  • 标签: 互花米草 刈割 株数 株高 生物量
  • 简介:通过分析长白山池泥炭剖面总有机碳含量、总正构烷烃含量、奇偶优势指数、(C23+C25)含量和2C31/(C27+C29)比值,讨论了泥炭发育不同时期植物输入情况,同时结合210Pb测年建立的年代序列来探讨该区的气候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约1400年前,气候干冷,池尚没有出现沼泽化;1400年开始,气候稍暖,少量植物输入,池开始沼泽化;约从1860年至今,气候逐步转暖,大量植物输入,池沼泽化速度加快。

  • 标签: 长白山圆池 沼泽 泥炭 总有机碳 总正构烷烃 奇偶优势指数
  • 简介:叶茅膏菜(Droserarotundifolia)是营养贫乏型泥炭地的典型食虫植物。于2006年9月,应用“固有年际标记”确定长白山金川泥炭地边缘(A)和中心(B)叶茅膏菜种群的年龄结构,研究其生态可塑性。结果表明,两种群植株分别由5个龄级和4个龄级组成,年龄结构分别呈衰退型和稳定型。两个种群平均高度相差35.9%(nA=80,nB=110,P〈0.01),泥炭地边缘的生境更有利于植株高度的生长。各龄植株的平均高度均随龄级增加而呈相似线性增长规律(nA=80,nB=110,P〈0.05)。泥炭地边缘植株平均叶长、叶宽、叶柄长均高于中心(nA=74,nB=104,P〈0.01),而叶片表面的触毛密度则相反,泥炭地边缘植株的触毛密度显著低于中心(nA=74,nB=104,P〈0.01)。由于泥炭地边缘较中心生境土壤养分丰富,昆虫数量多,光竞争强烈,导致叶茅膏菜在植株高度、叶片形态、触毛密度方面表现出很高的生态可塑性,高生态可塑性应是叶茅膏菜种群适应泥炭地异质环境的重要手段。

  • 标签: 圆叶茅膏菜 泥炭地 年龄结构 触毛密度 长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