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针对航空重力向下延拓计算过程中的不稳定性,提出了扰动位空中球面边值问题,以航空重力测量数据作为扰动位在空中球面上满足的边值条件,得到扰动位空中球面边值问题,在球外部即为经典的球外边值问题,但对于球内直到地面则没有封闭的解析形式,给出了空中球面球内到地面区域的级数解,对于认识空中重力测量数据向下延拓特征和实际应用具有参考意义.利用地面实测数据计算结果表明,对于1km航高的测量数据,一阶解可满足厘米级高程异常的解算精度.

  • 标签: 航空重力测量 重力异常 空中球面边值问题 级数解 扰动位
  • 简介:近年来,全球海啸灾害频发,给人们带来了巨大损失。为了探索海啸地震发震时的规律,本文统计分析了1976-2010年的美国全球CMT地震矩心矩张量数据,并结合美国海洋与大气局的海啸灾害数据库,从海啸事件和较大海啸事件两个方面对震源机制解展开了对比统计分析,给出了海啸地震在震源方面的统计特征。

  • 标签: 海啸地震 震源机制解 特征
  • 简介:数字地图背景支持下的大地测量数据库改变了传统数据库的管理、应用和服务模式,扩展了大地测量数据库应用范畴.介绍了大地测量数据库与地图数据库的关联过程和实现可视化大地测量数据库管理的技术途径.

  • 标签: 大地测量数据库 地图数据库 数据关联 可视化 数字地图
  • 简介:在GPS/水准网点的基础上,利用重力资料确定网区的高程异常走向,再利用各点的大地高和正常高求得高程异常,借此精确确定沿海地区局部的似大地水准面。

  • 标签: GPS水准 大地水准面 精化 沿海地区
  • 简介:一、概述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海洋石油勘探技术正向高精度、高分辨率方向发展,以期找出更薄层和更小的油气构造。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地震资料采集的趋势是采用3M技术,即多缆、多船、多源。这样,对定位导航的技术要求更加严格,难度大大增加。如何实时准确和可靠地进行多缆地震作业的定位导航,是海上多缆地震采集的一项关键技术。

  • 标签: 地震勘探 综合导航系统 海上石油 卡尔曼滤波 地震采集 定位导航
  • 简介:经过30多年的发展,国际上对潮汐的研究不断深入。目前,已形成一套新的潮汐系统和模型。我国现行大地测量规范和细则中,一直沿用旧的潮汐系统和模型,已不再适应新的形势。因此,对1983年汉堡(Hamburg)IAG会议决议的潮汐系统和IERS(2003)潮汐模型及对大地测量数据处理的影响进行了介绍。

  • 标签: 大地测量数据处理 潮汐 标准
  • 简介:指出传统距离加权内插法的不足,推导了垂线偏差同大地水准面差距偏导数的转换公式,在此基础上利用间接平差模型得到了顾及垂线偏差的重力大地水准面差距内插法,改进了传统距离加权平均法.

  • 标签: 距离加权平均法 垂线偏差 大地水准面差距偏导数
  • 简介:为从量化角度分析在采用输入输出法计算局部大地水准面中,输入数据(重力异常)的分辨率对计算结果的影响,以Moritz协方差函数模型估计功率谱密度函数,基于EGM2008模型重力异常计算了3种不同分辨率的输入数据下大地水准面高,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分辨率的提升,将有更多的点能够参与拟合理论协方差函数模型系数,从而使得协方差函数模型在表征局部重力场特性上更加细化,大地水准面高的计算精度随分辨率的提升而提高。

  • 标签: 大地水准面 重力异常 输入输出法 功率谱密度函数 EGM2008
  • 简介:星载测高仪可以实时测量从卫星到瞬时海面的距离,对这一距离进行各种误差改正后,就可以用于多种不同的目的。大地测量学家和海洋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是:如何从这一距离信息中提取大地水准面和海面地形。鉴于这两种信息在一定波长上是相互迭加的,因而分离海面地形和大地水准面就变得非常艰巨了。过去人们都是采用从平均海面中减去大地水准面的直接方法来分离的,后来人们又采用整体求解法(即同时确定海面地形,改善重力位模型及减小轨道误差)来分离。但这一问题至今并没有得到完美的解决。本文首先介绍了卫星测高技术的一些发展背景,继而对人们惯用的分离海面地形与大地水准面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讨论,同时提出了改进海面地形与大地水准面可分性的一些方法。

  • 标签: 大地水准面 卫星测高技术 海面地形 径向轨道误差 重力位模型 可分性
  • 简介:外业数据采集与内业处理检核的时空阻隔问题一直是制约大地测量数据生产效率的瓶颈,提出建立基于GPRS网络的大地测量数据的传输处理系统,详细设计了系统各模块的功能以及数据的传输控制方法,可实现外业端数据的实时、可靠传输和内业自动检核处理,提高大地测量数据生产的效率。

  • 标签: 大地测量数据生产 内外业一体化 GPRS 数据传输 数据结构 传输控制
  • 简介:经过对“探宝号”调查船在2001年8月在南海东北部陆坡及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采集的多道地震剖面资料进行的地震反射波数据分析、研究和解释,结果表明:(1)南海东北部陆坡段区域和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地震剖面上均显示有被作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标志的BSR,但两区域构造成因、形式和相关地质环境的不同造成了此两处的天然气水合物成因及过程的不同。(2)南海东北部陆坡区域的水合物形成与该区广泛发育的断裂带、滑塌构造体及其所形成的压力场屏蔽环境有关,而台湾南部恒春海脊海域的天然气水合物的形成则与马尼拉海沟俯冲带相关的逆冲推覆构造、增生楔等及其所对应的海底流体疏导体系有关。(3)南海陆缘区域广泛发育有各种断裂带、滑塌构造体、泥底辟、俯冲带、增生楔等,且温压环境合适,是天然气水合物矿藏极有可能广泛分布的区域。

  • 标签: BSR 天然气水合物 滑塌体 泥底辟 叠瓦状逆冲推覆构造 增生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