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兴都库什-喜马拉地区(HKH)由于其高寒偏远和巨大的冰川储量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由于其高原湖泊和湿地巨大的蓄水功能也被称作"亚州水塔"。然而该地区还有1/3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该地区也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和典型生态脆弱区。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加剧了当地的灾害风险,增加了农牧民生计的脆弱性。

  • 标签: 喜马拉雅地区 气候变化 地球第三极 极端气候事件 中国研究 高原湖泊
  • 简介:基于通辽市巴尔吐胡硕牧业气象试验站1981—2014年马蔺物候数据和气象数据,研究了气候变化对马蔺萌芽期、黄枯期和生长期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34a来年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气候暖干化特征明显。(2)马蔺萌芽期呈延迟趋势,平均每10a延迟4.1d。马蔺萌芽期主要受3—4月平均气温和2月日照时数影响。(3)马蔺黄枯期呈略提前趋势。8月降水量减少和日照时数增加及10月降水量增加导致马蔺黄枯期提前。(4)气候变暖后,夏、秋季平均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减少是导致马蔺生长期缩短的主要因子。

  • 标签: 马蔺 物候期 气候变化 巴雅尔草原
  • 简介:选择喜马拉山南北两侧有代表性的13个气象站1951-2010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这些台站气候变化总体趋势、年代际变化及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整个喜马拉山区的气温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升温速率为0.38℃/10a.1970-1990年代升温在加速,2000年代升温速率则有所放缓.中段地区各站在2000年左右发生一次显著的升温突变,而西段和东段虽都出现升温突变,但出现的时间差异较大.1971-2010年喜马拉山区的降水在西段呈减少趋势,中段、东段大致呈现出微弱增加趋势,但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也表现为1970-1990年代略有增加,2000年代则有所减少.降水突变在西段以减少为主,在中段和东段以增加为主,但各站发生突变的年代很不一致.

  • 标签: 喜马拉雅山区 气候变化 气温 降水
  • 简介:采用正交小波分解研究了近2ka来青藏高原古里冰芯记录的气温和冰川积累量演变多尺度特征,得到了构成序列中主要气候事件对应的尺度分量。用130a尺度以上分量几乎可以重建冰芯记录中的主要冷暖或干湿气候事件。平均而言,温度和冰川积累量配置在大多数时间尺度上都呈正相关,即暖湿/冷干配置,但在130a尺度上是负相关,即冷湿/暖干配置。20世纪以来的快速增暖增湿发生在260a尺度上。线性增暖趋势和千年尺度分量都是暖湿/冷干配置并占有较大的方差,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百年尺度上的温湿配置。二者的结合直接导致千年尺度上温湿配置在8世纪出现由冷湿/暖干向暖湿/冷干气候型的转变。

  • 标签: 古里雅冰芯 正交小波分解 温度和冰川积累量 配置 多时间尺度 非平稳性
  • 简介:气候环境变化对我国的影响表现在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各个方面.通过对我国气候环境影响的评估,从生态系统、农业、水资源、重大工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从冰冻圈、生态系统、土地退化、工业、交通、服务业、城市生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气候影响的利弊分析.进而评估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提出了气候变化的适应与减缓对策.

  • 标签: 气候变化影响 利弊分析 适应与减缓 中国
  • 简介:2017年3月1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强风暴实验室(NSSL)戚友存博士访问气科院,并做了题为“多雷达多传感器系统(MRMS)的定量降水估测性能”的报告.戚博士介绍了美国多雷达多传感器系统(MRMS)在降水估测方面的应用、数据的质量控制、回波处理、降水区识别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报告会由梁旭东研究员主持.

  • 标签: 多传感器系统 交流 合作 降水估测 质量控制 回波处理
  • 简介:在1998~2002年期间,发生在美国、欧洲南部以及亚洲西南部的干旱事件,都与海洋的影响有关.在此期间,热带东太平洋海表温度(SSTs)明显持续偏冷,而热带西太平洋及印度洋SSTs明显持续偏暖.气候模式表明由这些不同海域海温强迫的气候响应是相互作用的,对于中纬度地区广泛分布的、同步持续干旱,每一个海域都有所贡献.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增温是少见的,且这种增温温室气体的强迫一致.本文也对未来的干旱趋势提出了一些看法.

  • 标签: 海洋学 干旱 太平洋 温室气体
  • 简介:2013年3月27—30日,由气科院和东亚天气协会联合主办的第9届东亚地区中尺度强对流系统和高影响天气国际研讨会(ICMCS-IX)在京召开。来自美国、韩国、日本、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大学、业务及研究机构的120名专家参加会议。第9届东亚天气协会主席气科院张人禾研究员主持会议开幕式,气科院院长端义宏和WMO代表NanetteLomarda女士到会致辞。会议收到各国学者论文115篇,各国专家做大会特邀报告16个。

  • 标签: 高影响天气 交流 合作 东亚地区 国际研讨会 强对流系统
  • 简介:2015年1月9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副局长宇如聪等领导到气科院调研指导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深化气象科技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郑国光局长一行听取了端义宏院长的专题汇报,并与气科院领导班子成员以及院各科研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交流研讨。

  • 标签: 中国气象局 消息 科技体制改革 气象现代化 主要负责人 科研机构
  • 简介: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包括属

  • 标签: 环境健康
  • 简介: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罗2005年11月访问气科院大气成分中心;美国马里兰大学气象系的张大林教授被邀请任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海外主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气象局局院合作签字仪式;局、院、青海省领导参观大气成分观测服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届学术年会.

  • 标签: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国家重点实验室 世界气象组织 消息 灾害天气 大气成分
  • 简介:2016年3月15日,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王薇研究员访问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并做了题为“WRF模式的最新进展”的学术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WRF模式在新的云量计算方案等5个方面的改进。报告由气科院千人计划专家陈飞教授主持。2016年3月23日,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刘志权博士受邀到气科院进行学术交流并做了题为“我国大气再分析计划进展”的学术报告。刘志权博士结合全球大气再分析系统的发展状况,重点介绍了中国全球大气再分析系统的研究计划,以及中国全球再分析资料东亚区域大气再分析资料研究的相互关系。梁旭东研究员主持了报告会。

  • 标签: 学术交流 国家重点实验室 全球大气 WRF模式 再分析资料 合作
  • 简介:2012年2月21日,美国《大气研究》杂志主编JoseLuisSanchez教授应邀访问气科院,并为科研人员做了“发表你的研究:《大气研究》杂志”学术报告,副院长张小曳主持报告会。2012年7月10日,世界天气研究计划联合科学委员会(JSC/WWRP)主席GilbertBrunet博士到气科院访问。院长张人禾介绍了气科院组织实施的WWRP国际研究发展项目(RDP)“南华季风降水野外科学试验”的初步设计,项目成员GilbertBrunet博士就项目进展和下一步发展计划进行了深入探讨。

  • 标签: 交流 合作 科学委员会 学术报告 科研人员 科学试验
  • 简介:合作交流我院与国内外诸多科研、业务单位和高等学校有广泛的学术交往和合作,接待了来自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拉丁美洲国家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和官员来院参观、访问、讲学、洽谈合作项目等,并派出40多人次的研究人员...

  • 标签: 学术交流 拉丁美洲国家 高原试验 暴雨试验 合作与交流 协调委员会
  • 简介:2014年1月3日,美国阿拉斯加大学张向东教授应邀到气科院进行学术交流,并做了题为“大气环流的根本改变及反气旋的加强:近期欧亚大陆极端寒冷天气事件的原因”的学术报告。张向东指出,近年来冬季反气旋环流加强导致极地冷空气向中纬度欧亚大陆渗透,是欧亚大陆冷事件的原因之一。赵平副院长主持了报告会。

  • 标签: 学术交流 合作 欧亚大陆 阿拉斯加 学术报告 大气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