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7 个结果
  • 简介:对0509号台风“麦莎(Matsa)”登陆后长时间维持并轻度加强的过程进行了诊断研究,此过程涉及到多种因素。位涡分析表明,当中纬度西风槽东移,该槽底部分裂出的一个较小的正位涡中心与“麦莎”合并使“麦莎”的涡旋动能增强,而在9日之后“麦莎”与槽主体合并的阶段,槽区主要的正位涡中心与“麦莎”融合。动能收支分析发现,“麦莎”登陆北移过程中,高层的无辐散风穿越等高线将位能转换为动能这一过程较“麦莎”的整体加强为早,而辐散风是低层动能的主要来源。中低层天气尺度系统为积云对流的发展提供动能,而积云对流释放潜热又为高层动能的维持提供了帮助。将“麦莎”与北美“Agnes”飓风比较后发现,“麦莎”加强程度比“Agnes”较弱的原因之一,是高层的无辐散风把台风环流内的动能向环境输出,而“Agnes”飓风则是环境区有大量动能向台风环流区输送。分析水汽来源可知,在“麦莎”登陆期间及其后副热带和热带的两条水汽通道同时或分别为“麦莎”的积云对流提供了足够的水汽供应。

  • 标签: 热带气旋 维持机制 位涡分析 动能收支
  • 简介:总结了沙漠地区近地层能量交换特征研究的主要进展概况和热点问题。介绍了沙漠地区特有的结构复杂、水汽含量低、沙尘含量高等特征,并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对于沙漠近低层的辐射和能量收支特性、湍流通量特征等进行了总结。指出国内外在未来沙漠地区近地层湍流研究方面面临的一些主要科学问题,以及对未来沙漠地区近地层湍流能量特征研究的发展方向提出若干建议。

  • 标签: 沙漠地区 近地层 能量交换
  • 简介:地球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决定了地球气候及其变化的状况,因此全球能量平衡的研究一直受到重视,而地球气候系统模式对全球能量平衡的模拟效果也是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指出,目前第五次模式对比计划(CMIP5)发展的地球系统模式在模拟气候系统5个圈层方面有许多改进,但是直接涉及到评估地球系统模式模拟全球能量平衡的研究较少。

  • 标签: CMIP 全球能量 地球气候 气候系统 地球系统 前第五
  • 简介:利用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定西干旱气象与生态环境试验基地的陆面过程观测资料,通过Finnigan等提出的获取湍流低频贡献的总块平均方法研究了低频部分对地表能量不平衡的影响。结果发现:(1)感热和潜热的低频部分较小,对感热的贡献在-1%~11%之间,对潜热的贡献在-7.3%~0.3%之间,对感热与潜热和的贡献在-1.4%~0.7%之间;(2)低频部分对感热和潜热的贡献随平均周期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3)不计低频部分时,地表能量的闭合度在晴天、阴天和阴晴混合天分别为0.93、0.76和0.87;(4)计入低频部分时,闭合度在晴天、阴天和混合天分别提高到0.98、0.86和0.93,提高了5%~10%;(5)阴天低频部分对闭合度的贡献随平均周期的加长而加大,晴天则增至1.5h后开始递减,混合天增至1.5h后保持定值。所以,低频贡献可以显著提高地表能量闭合度。但是考虑低频贡献后,仍存在2%~14%的欠闭合度,地表能量平衡问题还有未知的原因存在。

  • 标签: 地表能量平衡 湍流低频贡献 闭合度 总块平均
  • 简介:文章主要分析了低压配电系统中利用电涌保护器对雷电电涌的防护及安装电涌保护器时遇到的级问能量配合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 标签: 浪涌保护器 通流容量 能量配合 退耦器
  • 简介:为深入认识青藏高原能量和水分循环季节变化,利用GSWP(GlobalSoilWetnessProject)、GLDAS(GlobalLandDataAssimilationSystem)、AMSR-E(AdvanceMicrowaveScanningRadiometer-EOS)土壤湿度以及台站观测资料等多种数据,采用滑动t检验初步分析高原下垫面各物理量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物理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且联系密切。高原下垫面净短波辐射和感热通量在1月中旬显著开始增加,5-6月达到全年最高值。净长波辐射5月表现为高值,夏季表现为低值。地表潜热通量在1月显著开始增加,在夏季达到全年最高值。表层土壤3月开始输送热量到大气,9月大气开始向土壤表层传递热量;融雪3-5月加快,雪盖减少。降水和1cm植被含水量在2月显著开始增加,1cm土壤显著开始加湿,5-6月降水陡增,1cm土壤湿度表现为峰值。1cm植被含水量、植被蒸腾、总蒸散与降水在7-8月达全年最高值,1cm土壤湿度在7月表出现为谷值,9月达全年第二峰值。10月下垫面温度转冷后,雪盖增加,土壤湿度逐渐减小。

  • 标签: 能量和水分循环 季节变化 青藏高原
  • 简介:利用“内蒙古微气象观测蒸发试验”的数据,估算了我国西北干旱区典型均匀裸土下垫面条件下的空气热储存和垂直平流输送,并分析了空气热储存项和垂直平流输送项对干旱区地表能量不闭合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干旱区温度梯度大,热力抬升作用较强,即使在均匀下垫面条件下也存在可观的垂直平流输送。在地表能量平衡方程中引入空气热储存项和垂直平流输送项之后,二者对能量不闭合的平均补偿分别达到1.0W/m2和7.1W/m2,闭合度分别提高2%和14%,地表能量不平衡残差平均值由26.4W/m2减小到18.2W/m2,地表能量闭合度由82%提升到98%,干旱区地表能量平衡有明显改善。

  • 标签: 干旱区 均匀下垫面 空气热储存 垂直平流输送 地表能量平衡
  • 简介:利用NCEP.DOE再分析数据分析了2008年1月26~28日中国南方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扰动能量的生成以及各种能量之间的转换。在急流中平均动能(Km)先转换成相互作用动能(Ki)然后再转化成扰动动能(Ke)。相互作用动能流是顺急流方向的。位势高度平流和有效位能与扰动动能的转化生成的扰动动能比平均动能转化的要小一个量级。中国中南部扰动有效位能(Ae)的产生主要由平均有效位能(Am)间接提供,其中相互作用有效位能(Ai)流起到了关键作用。生成的扰动有效位能在26日12:00(协调世界时)主要来源于两个地区:一个位于青藏高原,另一个位于中国东北部。随着两个主要源地的向东移动,转化也向东移动。相互作用有效位能流的方向同时存在逆急流方向和顺急流方向。

  • 标签: 扰动有效位能 扰动动能 相互作用能量流 南方雪灾 能量转化
  • 简介:1大雾过程2018年1—3月,江西省区域性大雾频繁出现,共16d,其中3月为11d,较历史同期略偏多(表1)。全省单日出现40站以上大雾有3d,分别是2月23日、26日和3月27日;连续3d出现大雾2次,分别为3月14—16日和25—27日。

  • 标签: 天气过程 大雾 区域性 江西省
  • 简介:1暴雨过程2017年4—6月10站以上暴雨日数共9d(表1)。4—5月区域暴雨日数仅1d。4月8—9日出现首场区域性强对流、暴雨天气过程,共有50个县(市)出现雷电;赣东北有10个县(市)出现短时8—9级雷雨大风天气,风速以乐平24m/s为最大。有25县(市、区)的64个测站出现30mm/h以上强降水。强降雨过程主要集中在6月(共6次),其中6月10—16日、20—29日先后出现连续暴雨过程,

  • 标签: 暴雨天气过程 暴雨日数 暴雨过程 大风天气 降雨过程 强对流
  • 简介:利用“内蒙古微气象观测蒸发试验”的观测资料,对6种地表土壤热通量计算方法(PlateCal法、TDEC法、谐波法、热传导对流法、振幅法和相位法)进行比较,检验了6种方法在不同干湿地表状况下的适用性,并研究了6种方法计算地表土壤热通量的差异以及对地表能量闭合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PlateCal法计算的2cm土壤热通量与观测值最接近,计算结果的均方差为6.9W/m2。在不同干湿地表状况下,干燥和降水条件下适合使用PlateCal法,计算结果的均方差分别为14.0W/m2和30.1W/m2;湿润条件下适合使用谐波法,计算结果的均方差为21.4W/m2。6种方法计算的地表土壤热通量存在明显差别,最大相差178.6W/m2,不同方法计算地表土壤热通量的最大差值超过25W/m2的时次占样本的96.3%。不同方法计算地表土壤热通量的差异对地表能量闭合度的大小有明显影响,但不影响近地层能量闭合度随湍流混合增强而增大的规律。

  • 标签: 土壤热通量 地表能量平衡 相对垂直湍流强度
  • 简介:世界上有1/6的人口和1/4以上的全球GDP依靠季节性积雪和冰川提供的水源。饮用水主要源自融雪,融雪也是灌溉用水、能源生产用水、运输和娱乐用水的主要来源。在美国西部,70%以上的河水源自融雪,因此,理解季节性积雪场蓄水量的动态对于有效管理美国和全球的水资源动态非常重要。

  • 标签: 冻土过程 积雪 美国西部 水资源动态 灌溉用水 生产用水
  • 简介:本文介绍微机自动挑选组合因子的方法。根据逐步回归的思路,在组合选点过程中,引进、对比、剔除试验交替进行,最后在有限区域格点要素场内分别得到相关“最好”的“关键区”块状因子和梯度(锋区)因子。

  • 标签: 锋区 基准点 点过程 模式预报 预报模式 相关系数
  • 简介:利用NCEP的1°×1°资料,分析飓风"桑迪"温带变性前后物理量的特征和变化。结果表明:利用对流层低层、中层及高层的厚度场可立体直观地展现热带气旋中心热力结构的对称性,便于进行飓风温带变性的诊断分析。涡度场可诊断高空槽和飓风耦合的情况,两者的正涡度场连接后使热带气旋受到高空槽的影响开始变性。厚度变形场动力强迫上升、低层锋区抬升、强降水区凝结潜热正反馈作用和高空辐散加强等有利于飓风"桑迪"变性过程中深对流的维持及发展,并导致强上升区域向西偏离。飓风"桑迪"变性后暖心结构下降至对流层中低层,与强上升运动中心下降有关。适度的冷空气强度对飓风"桑迪"的加强有利,冷空气较弱飓风加强较慢,冷空气过强易破坏飓风的暖心结构,导致中心填塞。850hPa温度平流对变性后飓风"桑迪"的移动路径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飓风基本朝着冷平流中心指向暖平流中心的方向移动。

  • 标签: 飓风 温带变性 高空槽 物理量特征
  • 简介:本文根据高空500hPa、700hPa天气形势,配合卫星云图和地面要素及能量场等,对海南地区1995年1月18日的大一暴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总结出了海南地区冬季出现大降水天气的基本特点和预报思路。

  • 标签: 大-暴雪 天气形势 分析
  • 简介:1996-07-16银川地区发生了一次较强烈的雷暴天气,20时左右位于银川机场以西10km的贺兰山上乌云翻滚,发展旺盛的对流云向东而来。此时传来“2582号航班20∶55到达本场”的通知,在这紧急关头,雷达站雷达回波显示,雷暴主体向东偏南方向移动,移...

  • 标签: 雷暴天气 过程分析 不稳定能量 气旋性曲率 气象要素 卫星云图
  • 简介:1 基本情况  1.1 卫星遥感监测结果  据2000年5月9日监测,全省小麦平均绿度指数普遍低于上年同期。  1.2 农业气象条件

  • 标签: 2000年 小麦 产量预报 精度 农业气象条件
  • 简介:大气环流模式中引入陆面过程的综合性分析表明:大气对下垫面特征是敏感的。

  • 标签: 大气环流模式 陆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