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3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分析1978—2013年三北(东北、西北、华北)防护林建设区降水、气温等气象要素变化与植被生态质量相互关系,以及1961—2013年我国主要草原区气象要素变化与草原生产力相互关系,指出2000年以来北方降水增多导致三北防护林地区植被生态质量持续好转,且2000年以来在降水增加、生态工程实施情况下,北方草原生态恶化局面有所改变。进一步根据RCPs排放情景和预估我国未来气候变化,指出未来30~60年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利于巩固和扩大三北防护林和草原生态建设成果,缩短生态恢复时间;但气候增暖会增加森林和草原火灾及病虫害发生范围和频率。在对策上,指出应充分利用北方气候暖湿化正效应,加快三北防护林建设和北方草原生态恢复;同时加强防护林和草原适应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科学研究。

  • 标签: 气候变化 生态保护工程 影响 对策建议
  • 简介:1.1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立体监测与动态评估技术通过对西南玉米和水稻干旱、南方双季稻低温、黄淮海小麦干热风不同灾害立体监测与动态评估技术研究,提出上述不同农业气象灾害致灾气象指标和灾害分级指标体系,研发了可在气象业务中应用基于地面观测、卫星遥感和作物模式相结合不同灾害立体监测技术和动态评估技术方法。该项目所研究解决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评估中关键技术是针对我国农业生产模式和灾害对象,具有明显地域性和现实性等特点,同时也是针对气象和农业部门业务需求和决策服务需求而展开,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可以比较显著地提高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和评估能力。(赵艳霞)

  • 标签: 农业气象灾害 动态评估 监测技术 立体监测 生态 农业生产模式
  • 简介:基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2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3年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观测资料,组合成100项热量特征指标,利用统计方法系统性分析该区域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并采用贡献率探讨了最高、最低气温在年平均气温变化中作用。结果表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不同气温要素空间分布形态不同,日平均气温≥0℃、≥5℃、≥10℃、≥15℃、≥20℃积温空间分布形态一致,均呈西低东高分布;稳定通过0℃、5℃、10℃、15℃、20℃初、终日期在区域内相对集中。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或极显著上升趋势,但存在升温不均匀性,气候变暖以最低气温升高为主要特征,最高气温在春季起到升温加速作用,导致洞庭湖区春季气温上升速率较其他季节大。气候变暖带动日平均气温≥0℃、≥5℃、≥10℃、≥15℃、≥20℃积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但升温不均匀性直接关联到稳定通过一定界限日平均温度初、终日期变化及积温突变时间变化,5℃、15℃初日呈显著提前趋势,≥0℃、≥5℃、≥10℃积温增加突变时间与最低气温相近,≥15℃、≥20℃积温增加突变时间与最高气温相近。

  • 标签: 热量资源 气候变化 农业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 简介:气候是生态环境变化重要驱动因子,分析其变化特征对生态环境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黑河流域下游额济纳三角洲为研究对象,利用1960~2012年额济纳气象站气温、降水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回归分析及累积距平曲线分析气候特征,结合重标极差(R/S)分析法预测未来趋势。结果表明:近53a额济纳三角洲气温显著升高、降水无明显趋势;气温年代际增温幅度差异明显,1980年代、1990年代增幅最大;降水呈“少—多—少”波动变化,21世纪暖干化明显;暖冬现象显著。结合GIMMS-NDVI及东居延海面积、正义峡径流量,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气候暖干化及黑河干流下泄量减少导致东居延海萎缩盐化、植被退化;2003年以后东居延海面积增加是2002年开始人为生态输水结果,而非气候暖湿化表现。

  • 标签: 气温 降水 MANN-KENDALL检验 R/S分析 额济纳三角洲
  • 简介:《气象法》《陕西省气象条例》《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出台以来,汉中市防雷工作进入快速发展期,一年一个变化,一年一个台阶。在防雷工作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一些新问题:防雷管理缺失、技术服务不精细、市县防雷发展不平衡等等。

  • 标签: 防雷工作 管理职能 不平衡 不精细 技术服务 防雷技术
  • 简介:很多人在早上出门时候,往往要了解一下当天天气情况,于是天气预报便成为他们获得这些信息有效手段。17世纪以前,人们通过观测天象、物象变化,编成天气谚语,以此预测当地未来几天天气,尤其是“看云识天气”常识得到了广泛应用。17世纪以后,温度表和气压表等气象观测仪器相继出现,地面气象站陆续建立,这时主要根据气压、气温、风、云等要素变化来预报天气。

  • 标签: 天气预报 气象观测仪器 天气情况 天气谚语 预报天气 气压表
  • 简介:利用CloudSat和CALIPSO卫星云产品数据分析了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中国华北(陆地A1)、日本海(近海A2)和太平洋地区(远海A3)中云(高积云Ac和高层云As)分布特征.3个地区全年中云平均发生概率近1/3,As发生概率高于Ac.As高度主要位于4~8km,Ac则集中于高度3.5~5.5km范围,中云垂直及水平尺度从陆地向深海逐步增加.位于对流层中部中云其所处位置温度使冰晶和过冷水状态液态水能够同时存在.统计结果表明As中冰态粒子含量占绝对多数,Ac中液态和冰态各占比例彼此相当.As与Ac中IER(冰晶有效粒子半径)分布与高度均呈负相关关系,IER谱分布主要范围为35~80μm.As中LER(液水有效粒子半径)与高度呈正相关特征,但Ac中这一特征明显减弱,Ac及As中LER主要分布范围为5~15μm.As及Ac中IWC及LWC谱分布比较分散,与高度之间相关性亦不明显.

  • 标签: CloudSat资料 CALIPSO资料 高层云 高积云 物理属性
  • 简介:国家标准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根据"建筑物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可能性和后果"已日趋完善城市建筑雷电防护措施。然而,我国除少数经济发达地区或已实现城镇化农村外,多数农村民居建筑因体量较小而不在国家标准所划定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范围内。实际农村民居遭受雷灾比例却是相当大。

  • 标签: 农村民居 雷电防护 接闪器 引下线 使用性质 雷电波侵入
  • 简介:地球上的人、动物以及植物每时每刻都在吸收氧气,吐出二氧化碳,工厂更是吞吃氧气、排放二氧化碳大户。如此看来,长此以往地球氧气会用完了吗?实际上这是不可能,因为我们只看到了消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一个方面,而忽视了产生氧、消耗二氧化碳另一个方面。浩瀚林海、草原等各种植物在阳光下,绿叶会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与从根部运来水分、养料化合成淀粉、葡萄糖等,同时放出氧气。

  • 标签: 氧气 地球 二氧化碳 葡萄糖 吸收 植物
  • 简介:通过应用上海市能源-环境-经济CGE模型,针对碳排放交易机制所涉及重要要素,包括覆盖行业和分配方式等设计不同情景,模拟了在不同就业条件下碳排放交易机制对经济影响和对传统污染物协同减排效应。结果表明,如果碳交易纳管行业释放出来劳动力能及时被其他行业吸纳和消化,则碳交易对GDP整体影响为正,碳交易实施产生了双重红利。若劳动力不能及时转移,则碳交易对GDP整体影响为负,2020年不同情景下GDP损失为1.5%~2.4%;相比覆盖部分行业,在覆盖全部行业情景下,碳价格最低,从2013年30元/t增加到2020年202元/t,对高耗能行业竞争力影响相对较小,但是由于所有行业都纳入到纳管范围,使得对GDP负面影响最大;此外,实施碳交易能明显改善环境效益,有助于推动SO2和NOX减排目标的实现。

  • 标签: 上海 碳排放交易 CGE模型 经济影响 协同减排效应
  • 简介:利用1971—2010年河南省均匀分布110个地面气象站霜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和单相关分析法,对近40a河南省初霜期、终霜期和无霜期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温响应进行研究,并利用M-K法分析霜期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0年河南省平均无霜期为221.3d,纬度与初霜期(R=-0.806)和无霜期(R=-0.707)均呈显著负相关,与终霜期(R=0.557)呈显著正相关;初霜期以2.6d/10a速率呈明显推迟(P〈0.01),而终霜期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无霜期以4.7d/10a速率呈明显延长(P〈0.01);初霜期、终霜期和无霜期突变点均在1998年。从各地区看,初霜期在各地区呈明显推迟,豫西地区推迟趋势最大(3.5d/10a,P〈0.01);终霜期仅在豫西和豫南地区呈显著提前;除豫东地区外,无霜期在其余5个地区均呈明显延长,豫西地区延长趋势最大(7.7d/10a,P〈0.01)。从各观测站霜期变化趋势空间分布来看,初霜期显著推后、终霜期显著提前和无霜期明显延长站点分布在豫西和豫南地区。河南省初霜期与10月、终霜期与3月气温因子相关性较大;初霜期推迟和终霜期提前主要由气温升高引起,其中平均最低气温是最重要影响因素。初霜期推迟和终霜期提前导致无霜期延长。

  • 标签: 初霜期 终霜期 无霜期 突变 气候响应
  • 简介:利用小波变换法反演边界层高度时,不同小波母函数选取可能得到不同边界层高度。因此,对构造白天及夜间激光雷达后向散射信号理想廓线进行Haar小波协方差变换,并对后向散射信号梯度廓线进行Morlet与MexicanHat小波变换反演边界层高度。结果表明,宜采用Haar函数与MexicanHat函数作为小波母函数,其中Haar函数准确性优于MexicanHat函数,而MexicanHat函数更易稳定。同时为了进一步检验3种小波变换法反演结果对小波振幅敏感性,通过改变小波母函数小波振幅,发现无论是理想廓线还是叠加扰动廓线,较大小波振幅易得到比较稳定准确白天边界层高度与夜间混合层高度。

  • 标签: 激光雷达 边界层高度 小波变换法 Haar函数 Morlet函数 MEXICAN
  • 简介:对于什么样天气称为异常天气,什么样气候称为异常气候,人们在使用上往往比较随便,为了避免词类定义上产生混乱,世界气象组织对天气、气候异常,提出了两个定量判断标准。其一是距平值达到标准差(又称均方差)2倍以上(不管近年是否出现过);其二是在最近完整30年气象资料中未出现过情况(不一定距平值超过标准差2倍),或称30年以上一遇罕见天气现象。考虑至《一些发展中国家气象观测资料尚不满30年,可以稍为放宽条件,一般用25年以上资料来分析。

  • 标签: 天气气候异常 标准差 世界气象组织 气象观测资料 发展中国家 异常天气
  • 简介:按照宝鸡市气象局气象行政执法"三化"活动实施方案要求,2014年3月24—28日,凤翔县气象局行政执法人员配合市气象局执法大队赴麟游县开展市县联合气象行政执法检查。市县联合开展气象行政执法目的是"探索市县两级联合执法机制,弥补气象行政执法薄弱环节,提高基层执法能力,确保气象行政执法文明、规范、高效,为宝鸡气象事业走在全省前列提供坚强保障。"

  • 标签: 气象事业 三化 实施方案 麟游县 标准制定 法制观念
  • 简介:在气候变化引起极端低温条件下,水泥基材料性能变化直接影响水工混凝土性能。本文以不同含水条件水泥基材料为研究对象,在-60℃极端低温条件下,对水泥基材料质量损失、相对动弹模变化、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冻胀变形、孔隙率和平均孔径等参数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60℃极端低温冻融作用使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下降、轴向冻胀率变大、孔隙率增大、平均孔径变大。并揭示了受冻前后水泥基材料含水条件对其抗冻性、力学性能、冻胀变形和微观孔结构等性能影响规律。

  • 标签: 水泥基材料 极端低温 抗冻性 力学性能 孔结构
  • 简介:科技小论文是学生科学研究总结,而不是文学作品。小论文写法有一定规范性,它包括以下内容:1、论文题目:题目要与研究内容相一致,不能文不对题。题目要求简洁、新颖吸引读者。如《为什么咸蛋黄会出油?》这个题目简单明了,吸引读者。研究题目不能太广,或过于深奥,不然无从下手。

  • 标签: 小论文 科技 撰写 科学研究 文学作品 咸蛋黄
  • 简介:利用邵武探空资料,尝试将1992~2013年闽北81个雹日归纳为五型:显式位势不稳定型(Ⅰ型)、隐式位势不稳定型(Ⅱ型)、上干下湿型(Ⅲ型)、整层潮湿型(Ⅳ型)和上层不稳定型(V型)。分析它们特征表明:(1)Ⅰ型和Ⅱ型为位势不稳定;其它型为对流性不稳定,无条件性不稳定。(2)Ⅰ型具有明显位势不稳定,垂直风切变达到中等强度既能出现强冰雹;Ⅱ型边界层逆温较突出,位势不稳定表现在925hPa以上,需要有克服逆温动力条件才能发生冰雹;Ⅲ型冰雹发生需要整层垂直风切变大,当低层温度较低时,要在较深厚系统性抬升作用下才能使对流充分发展;Ⅳ型具有类似暴雨特征,当中低层风切变很强时,有利雹暴出现;Ⅴ型能量廓线为弱对流型或假对流型,对雹暴有利之处是有明显超低温特征且湿球温度0℃层高度低,需要有明显能量增长机制或中等强度垂直风切变。

  • 标签: 冰雹 探空曲线 分型
  • 简介:一项新研究表明:南极洲冰封边缘正在溶解于日益变暖海水中,而且在过去10年里南极冰消失速度有了显著增大。南极冰盖是覆盖南极大陆绝大部分地区厚厚冰层,其漂浮边缘由延伸到周围海洋中冰架构成,这些冰架对南极冰盖起到了固定作用,对于“接地部分”冰起到了支撑作用,有助于减缓冰盖中冰川流入海洋速度。

  • 标签: 南极冰盖 冰架 南极大陆 接地部分 别林斯高晋 斯克里普斯
  • 简介:应用2007~2011年北京地区237个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北京夏季降水精细化时空分布特征及城郊差异,结果表明:(1)北京大部分地区夏季平均有效降水时数约120~160h,降水时数高值区主要位于北部怀柔、密云山前迎风坡一带。城、郊区间有效降水时数差异并不明显,城市化对局地降水强度有较明显影响。(2)北京夏季降水主要出现在傍晚到前半夜,凌晨到正午降水较少出现。夏季平均降水量极大值出现在17:00(北京时间),为3.2mm/h。降水量存在较明显周期变化特征,其中7d左右周期是主周期。(3)夏季城区平均降水量多于郊区,城、郊雨量差异主要来自较强降水过程。城市效应会导致城区弱降水事件减少,亦会导致较强降水事件增多。(4)城、郊区间降水持续时长差异主要由较强降水过程决定,多数情况下城区降水持续时长大于郊区,午后到前半夜发生降水尤甚。

  • 标签: 自动气象站 降水特征 城郊差异 北京
  • 简介:为了进一步认识闪电活动与对流层氮氧化物关系及更准确地估算中国地区闪电产生氮氧化物(LNOx)总量,选取人口稀疏,工业生产水平较低青藏高原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LIS(LightningImagingSensor)和GOME-2(TheGlobalOzoneMonitoringExperiment-2)卫星探测仪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中部区域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闪电与对流层NO2垂直浓度(VCD)月均值资料时空分布特性和相关性。在此基础上,结合Beirleetal.(2004)LNOx估算方法,估算了中国内陆地区LNOx产量。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NO2与闪电与在年际趋势、空间分布及季节变化上保持很好一致性,闪电密度与NO2VCD线性拟合相关系数为0.84,这表明青藏高原地区NOx受人为源影响小,是研究LNOx理想区域。基于拟合结果,估算得到中国内陆地区LNOx年均产量为0.15(0.03-0.38)Tg(N)a^-1。这一结论进一步缩小了以往研究中中国地区LNOx产量估算不确定范围,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闪电在中国气候变化中重要作用。

  • 标签: 青藏高原 闪电 LNOx 对流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