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6 个结果
  • 简介:2014年,福建省年降水量1672.7mm,接近常年,但时空分布不均,北多南少;雨季降水偏多,秋季偏少,其余各季正常。全省年平均气温20.0℃,较常年偏高0.5℃。年内出现6次寒潮、5次强对流、22场暴雨、1个台风登陆和5个影响以及夏秋连旱。主要异常天气气候事件是:冬季气温较常年偏低0.6℃,出现本世纪第3个冷冬;雨季历时偏长,降水偏多;8月无台风登陆或影响,且出现非台风引起的持续性强降水,均属历史少见;9月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0℃,达历史极值;秋季气温异常偏高,温高雨少,中南部沿海夏秋连旱较重。全年主要气象灾害共造成福建省155.8万人受灾,16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44.7亿元。

  • 标签: 年降水量 年平均气温 天气气候事件 气象灾害
  • 简介:利用1957~2012年南岳高山观测站逐日覆冰资料,对南岳覆冰标准厚度和覆冰日数的时间演变、突变和周期变化进行分析,并推算出南岳各重现期的标准冰厚,结果表明:1)南岳南北向和东西向标准冰厚年代际变化非常相似,呈现偏大—偏小—偏大—偏小—偏大的年代际变化;冰冻日数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之前,90年代中后期之后冰冻日数偏少,6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后期冰冻日数偏多。2)冰冻在1~4月、10~12月均有发生,其中1月出现天数最多,占全年的31.8%。3)滑动t检验分析发现,南岳东西向和南北向标准冰厚在20世纪60年代末有减小的突变,冰冻日数在近56年没有出现明显突变。4)Morlet小波和小波功率谱分析发现,南北向和东西向标准冰厚存在显著的2~3年、4~6年振荡周期;冰冻日数存在显著的2~4年、5~7年振荡周期。5)基于PearsonIII型概率分布统计发现,各重现期东西向标准冰厚均较南北向标准冰厚要大,其中20年一遇南北向和东西向标准冰厚分别为76.33、85.22mm,10年一遇南北向和东西向标准冰厚分别为60.86、69.57mm。6)分析气象要素对覆冰的影响发现,覆冰期气温较无覆冰期要低,相对湿地要大,能见度要小,覆冰期风向以偏北风为准,无覆冰期风向以偏南风为主,覆冰期平均风速较无覆冰期风速要小。

  • 标签: 南岳高山站 标准冰厚 III分布
  • 简介:应用石河子垦区1961-2013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垦区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石河子地区大雾天气主要发生主要出现在10月至翌年3月,南部市区和乌兰乌苏站以12月出现最多,北部莫索湾和炮台站12月最多,具有显季节特征;由北往南逐渐减少,区域差别较大。各地年大雾日数变化趋势不尽相同:石河子站以0.6d/10a速率呈减少趋势,乌兰乌苏站、炮台站和莫索湾站分别以0.9d/10a、3.4d/10a和1.9d/10a速率呈增加趋势。特殊的地理地形条件和适合的环流条件形成大雾天气。

  • 标签: 大雾 气候特征 成因分析
  • 简介:利用1968—2013年9—11月海南岛18个国家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日最大降水量法、秋季最多频次法和耿贝尔分布重现期法分析海南岛暴雨大区,对暴雨大区历年秋季的暴雨频次异常和秋季降水量异常年进行环流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岛暴雨大区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暴雨相对小区位于西南地区,这种分布可能与海南岛的五指山地形有关;海南岛东南部地区暴雨发生频次与西南部地区暴雨发生频次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6,通过了95%水平的信度检验;海南岛东南沿海地区暴雨大区的秋季暴雨日数多(少)且秋季降水量大(小)年份对应整层东风(西风)异常,且低层在海南岛及其西部地区存在气旋式(反气旋式)异常。

  • 标签: 海南岛 秋季暴雨 暴雨大值区 环流异常
  • 简介:利用环渤海地区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环渤海地区雾的时空分布特征,根据各季节雾出现次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不同,运用天气学基本原理和天气学分析方法,研究环渤海地区春夏季和秋冬季雾出现的天气形势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环渤海地区雾出现次数的年际变化呈小幅波动且略减少的趋势;雾出现次数月际变化呈双峰型,冬季和夏季为雾的高发季节;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雾出现的次数最多,河北省南部和辽宁省中部地区雾出现的次数多于其他内陆地区。环渤海地区雾发生时高空环流形势可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低槽型、高压脊型、平直西风型和副热带高压边缘型;而地面天气形势类型较复杂,主要包括均压场型、高压前部型、锋面气旋型、弱高压型、东高西低型、地形槽型和西南倒槽型等7种。环渤海雾发生时近地面逆温温差(T925-T)维持在2.5℃左右,温度露点差(T-Td)全部小于3.0℃,地面风速以微风为主(1—3m·s-1),风速较大时也有雾出现,但风速不超过8m·s-1。通过对环渤海地区雾出现时高低空天气形势进行分型并结合气象要素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为环渤海地区雾的分析和预报提供参考。

  • 标签: 高空环流形势 地面天气形势 气象要素
  • 简介:利用1971—2010年河南省均匀分布的110个地面气象站的霜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和单相关分析法,对近40a河南省初霜期、终霜期和无霜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温的响应进行研究,并利用M-K法分析霜期的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0年河南省平均无霜期为221.3d,纬度与初霜期(R=-0.806)和无霜期(R=-0.707)均呈显著负相关,与终霜期(R=0.557)呈显著正相关;初霜期以2.6d/10a的速率呈明显推迟(P〈0.01),而终霜期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无霜期以4.7d/10a的速率呈明显延长(P〈0.01);初霜期、终霜期和无霜期的突变点均在1998年。从各地区看,初霜期在各地区呈明显推迟,豫西地区推迟趋势最大(3.5d/10a,P〈0.01);终霜期仅在豫西和豫南地区呈显著提前;除豫东地区外,无霜期在其余5个地区均呈明显延长,豫西地区延长趋势最大(7.7d/10a,P〈0.01)。从各观测站霜期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布来看,初霜期显著推后、终霜期显著提前和无霜期明显延长的站点分布在豫西和豫南地区。河南省初霜期与10月、终霜期与3月气温因子相关性较大;初霜期推迟和终霜期提前主要由气温升高引起的,其中平均最低气温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初霜期推迟和终霜期提前导致无霜期延长。

  • 标签: 初霜期 终霜期 无霜期 突变 气候响应
  • 简介:利用青海共和地区2003~2013年连续11a的马铃薯生育期(4~9月)观测资料和1961~2013年4~9月地面平行观测气象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积分回归等方法,对共和地区马铃薯生育期主要气候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其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3a来青海共和地区马铃薯生育期平均气温、≥0℃积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降水量、日照时数则表现为不显著下降趋势。热量和日照时数是影响该区马铃薯生长发育的主要气象因子。其中温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是出苗前期为正效应,现蕾至开花期为最大正效应,成熟期为最大负效应;降水对其产量的影响是现蕾前期为正效应,现蕾后期至成熟期8月中旬为最大负效应,9月为最大正效应;日照时数对产量的影响是播种期为负效应,现蕾至开花期为正效应,成熟期为最大负效应。

  • 标签: 马铃薯 生育期 气候因子及其影响 高寒半干旱区
  • 简介:利用陕西省82个气象站近40a(1971~2010年)的逐日常规气象观测资料,根据环境卫生学指标及相关研究成果,结合陕西地域特点,建立适合陕西的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进而得到该省气候舒适度的时空分布,在此基础上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分解法(REOF),对陕西省气候舒适度进行综合区划及评价。结果表明:陕西省气候舒适度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总体上气候舒适度由南向北逐渐降低,近40a间各地的气候舒适度均显著增加;陕西省可划分为4个气候舒适区,分别是关中中东部(Ⅰ区)、陕北西南部(Ⅱ区)、陕北东北部(Ⅲ区)、陕南中南部(Ⅳ区),其中Ⅳ区的气候舒适度最高,但人口仅占全省总数的11.4%,Ⅰ区次之,人口占全省总数的一半,Ⅱ区和Ⅲ区的舒适度明显偏低,相应的人口也最少,分别占全省的6.0%和6.8%;4个区的年气候舒适日数均呈上升趋势,其中Ⅱ区上升幅度最大,气候正常日数在各区的变化幅度均不明显,而气候不舒适日数各区均表现为明显下降趋势,Ⅰ区降幅最大。

  • 标签: 气候舒适度 REOF 综合区划 陕西省
  • 简介:利用富士达—皮尔森强度分类法对1956—2011年黑龙江省229个龙卷风样本进行分类,分析龙卷风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典型龙卷风个例的环流背景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956—2011年黑龙江省龙卷风灾害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20世纪60—80年代龙卷风活动频繁,90年代龙卷风发生频次最少,2001—2011年龙卷风发生频次略增加。龙卷风主要集中发生在夏季,以7月发生最多,且多出现在午后至傍晚。对龙卷风空间分析发现黑龙江省绥化地区是龙卷风多发区,与该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大气环流特征有关。不稳定的形势场是龙卷风产生的基础,暖湿气流的输送和冷暖空气的强对流运动为龙卷风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 标签: 龙卷风 富士达-皮尔森强度分类法 强度等级
  • 简介:京津冀大气灰霾污染严重,天津市作为其核心组成之一其污染形势亦严峻。选取2013年2月20~28日天津重霾污染时段7站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μm的颗粒物,即细颗粒物)和气态污染物数据,结合北京污染数据、地面气象要素、能见度、边界层温湿和风廓线、后向轨迹,深入分析重霾污染过程特征气象和边界层成因。结果显示,研究时段天津PM2.5、SO2、NO2、CO和O3浓度均值为150、87、56、2.4和22μgm-3,气态污染物各站差异显著,但仅有SO2全面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一级标准(50μgm-3),而PM2.5具有区域同步变化特征,且严重超标,是一级标准(35μgm-3)的2~8倍,最高小时均值高达364μgm-3;高浓度PM2.5是导致低能见度的主因,能见度小于10km对应PM2.5阈值为50μgm-3。弱风和高湿度导致局地排放累积,PM2.5始增,在高湿度条件下,持续偏南风促使其稳步增加,配合弱北风和弱东风PM2.5震荡上扬,污染高阶段,南北气流短时迅速切换,区域污染传输叠加污染的循环累积,PM2.5浓度峰值达到最高;除因边界层强东风导致的平流逆温外,高浓度PM2.5与平流逆温密切相关;高污染时段高湿主要集中在500m以下,且随高度递减幅度较大;位于200~600m的低空急流一定程度抑制污染上升,尤其持续强东风使PM2.5浓度稳步降低到二级水平,污染迅速有效清除最终依赖整层的强西北风。北京、环绕天津的河北中部和西南部地区对天津重污染有显著贡献。

  • 标签: 天津 PM2.5 能见度 气象要素 廓线
  • 简介:本文利用青海省乐都县气象局1961-2014年逐月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若干建议。

  • 标签: 气候变化 农业生产 影响 对策建议
  • 简介:用1961—2013年黄河源区水文站资料及同期该流域气象资料,运用气候趋势系数、小波变换及突变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黄河源区流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的关键气候因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流量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961—2013年黄河源区年平均流量以每10年23.6m^3/s的速率减少,四季中以秋季减少最为显著,自2003年开始,黄河源区流量持续增加。年平均流量在1987年发生突变,年内变化由突变前的“双峰型”调整为突变后的“单峰型”,并具有准8a、4a的周期。近53a间,源区气温显著上升,降水增加,进入本世纪蒸发量显著增大,各因子与源区流量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拟合方程表明气候变化是黄河源区流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 标签: 流量 特征 影响因子
  • 简介:利用2006~2010年陕西10地市逐小时的气温和逐日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总云量、降水量资料,通过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一种基于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预报以及临近气温实况资料的逐时气温预报模型,并对2011年每天的逐时气温预报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晴天、多云和阴雨天的预报能力依次减弱,其中晴天和多云天02~18时的预报效果好于19时至次日01时的,而阴雨天01~10时的预报效果好于其它预报时段的;当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预报较为准确时,西安站各预报时刻的准确率均在60%以上,其中14~17时的准确率较高,晴天的达到100%,多云天的在96%~99%之间,阴雨天的准确率偏低一些,特别是11~17时较晴天和多云天偏低了12%~27%;该方法可以将24h日最高(低)气温预报细化到逐时气温预报,同时考虑了气温日变化的地域差异、季节特征、以及在晴天、多云和阴雨天的不同表现,具有一定的业务应用和推广价值。

  • 标签: 逐时气温预报 线性回归方法 预报准确率
  • 简介:1.1夏季亚洲-太平洋涛动的前期因子及其影响机制利用观测数据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的第2版气候预测系统模式(CFSv2)探讨了夏季亚洲-太平洋涛动(APO)的前期因子。结果表明,前期冬、春季热带中东太平洋(TCEP)海表温度异常和春季北印度洋(NIO)海平面气压与夏季APO显著相关。前期冬季TCEP海温异常可以持续到春季,通过“大气桥”效应引起春季NIO海平面气压异常,进而引起青藏高原西部的垂直运动异常,改变了那里的春季降水。青藏高原西部春季降水异常又能通过改变土壤湿度存储异常信号并将其维持至夏季,进而导致该地区表面气温的变化,最终影响了夏季APO。CFSv2模式对前期冬、春季TCEP海温和春季NIO海平面气压的预测具有很高的技巧。同时,它也很好地抓住了前期TCEP海温以及NIO海平面气压与夏季APO的物理联系。因此,该模式可以提前数月预测夏季APO(图1)。(刘舸)

  • 标签: 气候变化 气候系统 海平面气压异常 青藏高原西部 中东太平洋 TCEP
  • 简介:24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独特创造。全面掌握“24节气”的气候变化规律,不但有利于指导农事生产,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和水平,而且在为人类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也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统计分析了1961~201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24节气的气温、湿度、风速等6个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得到以下结论:黄河中下游地区随节气变换气候变化显著,大暑、小暑节气高温高湿,小寒、大寒节气寒冷干燥,清明节气寒温反复大风将至,霜降节气天气渐凉秋燥加剧等。50年内,春季型节气(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显著升高,冬季型节气最低气温升高显著。气压随节气变化特征气温大致相反,夏、秋季节气有升压趋势。相对湿度与降水均呈减少趋势,以秋季型节气减小趋势最明显。春季风速最大,夏、秋季风速最小,所有节气风速均呈减小趋势,冬夏季节气日照时间呈缩短趋势。

  • 标签: 24节气 气候变化 黄河中下游地区
  • 简介:基于2008—2010年青岛近海浒苔观测资料,分析青岛近海海域浒苔暴发期间的大气环流、气象要素和水文要素特征,阐述影响青岛浒苔运动的气象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6月海上高压取代大陆高压控制黄海海域是浒苔北移的关键;连续的雨雾天气过后,日照剧增,有利于浒苔大面积繁殖。夏季青岛近海海洋表层环流主要受海面风的支配,当浒苔到达青岛南部海域后,青岛近海的风是决定浒苔是否向青岛沿岸漂移堆积的关键因素,风场的差异可以导致浒苔不同漂移的路径。2008年和2010年青岛近海持续的东南风配合东南—西北向表层流场,使浒苔向西北方向漂移到达青岛近海,其后在偏南风的主导下向青岛海岸涌进,造成浒苔在青岛海岸大面积聚集;2009年青岛近海明显的西南风及与岸线平行的西南—东北向表层流场使青岛南部海域的浒苔向东北方向漂移,青岛海岸受浒苔影响较小。

  • 标签: 浒苔暴发 主导风向 青岛近海 漂移特征
  • 简介:为了提高BCC_CSM气候系统模式运行效率,保障业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行BCC_CSM气候系统模式在IBM高性能计算系统的移植工作;通过性能优化使BCC_CSM模式运行效率显著提高,通过气候要素形势场分布和相对误差量化指标对BCC_CSM气候系统模式模拟性能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移植优化后,BCC_CSM气候系统模式计算效率提高为原来的1.4倍;基于CMIP5piControl试验,完成531—540年10a的气候模拟,全球年平均地表气温形势场分布合理,相对误差小于0.5%,BCC_CSM气候系统模式计算和模拟性能均能满足应用需求。

  • 标签: 气候系统模式 BCC_CSM 性能优化 气候模拟
  • 简介:利用2013年12月1—9日淮安市气象观测资料、空气污染监测资料和探空资料,对2013年12月初中国中东部地区一次大范围持续性重度雾霾过程的气象要素、PM2.5浓度和大气边界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淮安地区持续性雾霾过程高空为偏西气流,冷空气弱且850hPa有暖平流输送,为雾霾持续的背景条件。在此次持续性雾霾过程中,PM2.5日平均浓度均大于0.075mg·m^-3,与能见度呈反相关关系;高质量浓度的PM2.5长时间堆积使低能见度维持,随着湿度的增大或减小,雾霾交替出现。边界层中低层维持的逆温层结不利于大气湍流、水汽垂直交换及污染物垂直扩散,为雾霾长时间维持提供了良好的热力条件;混合层高度低且上升运动弱,为此次持续性雾霾过程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

  • 标签: 雾霾 PM2.5 逆温 混合层高度
  • 简介: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环境影响,台湾海峡海域长期以来缺少海上气象探测设备,这片海域的海洋气象资料一直是一片空白。“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在大力构建陆上区域气象探测网的同时,为提高台湾海峡海域海洋气象、海洋环境的实时观测和海洋灾害预警预报能力,

  • 标签: 气象资料 海洋气象 探测网 海上 填补 气象探测设备
  • 简介:利用CMIP5耦合模式RCP2.6、RCP4.5和RCP8.5情景预估结果,以1890一1900年为基准气候,确定了2℃全球变暖时间、对应时期青藏高原平均气候和极端气候事件变化幅度,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表明: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2℃全球变暖分别发生在2063年、2040年和2036年;对应着2℃全球变暖,三种情景下青藏高原平均气温分别升高2.99℃、3.22℃和3.28℃,均超过全球2℃的升温水平;年降水量亦增加,分别增加8.35%、7.16%和7.63%。受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增多影响,RCP4.5情景下霜冻日数、冰封日数减少,暖夜日数、暖昼日数增多;RCP4.5情景下中雨日数、强降水量、降水强度均增加,持续干期天数减少。从各地平均气候和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结果来看,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敏感区。

  • 标签: 2℃全球变暖 青藏高原 平均气候状态 极端气候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