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涉及自然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利益及政策制定等多方面问题。气候变化与经济的跨学科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不仅表现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海岸带和海洋生态系统破坏.

  • 标签: 经济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 科研论文 文献计量分析 发达国家 自然生态环境
  • 简介:利用江西省9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降水量资料,对2014年ECMWF集合预报降水统计量进行逐6h和24h晴雨检验、降水分级检验及区域性暴雨检验。结果表明:1)10%、25%、Mode、融合、最小值在晴雨预报准确率方面较控制预报更有参考价值。2)对于全年降水分级检验,10%、25%、Mode、融合、最小值这5个统计量在小雨的预报方面较控制预报更有参考价值;中位数、概率对中雨的ETS评分要略高于控制预报;90%、75%、概率对大雨预报比控制预报好。对于暴雨预报,最大值、90%、融合比控制预报好;融合、最大值对大暴雨落区的指示意义不大,但对大暴雨量级降水的可能性可以供预报员参考。3)对于区域性暴雨预报,90%、融合、最大值的预报技巧比控制预报高,最大值虽然空报较严重,但对降水量级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集合预报各统计量对于强降水过程爆发或发展阶段的预报效果不如降水过程成熟期或末期好。

  • 标签: 集合预报 降水统计量 检验结果 统计分析
  • 简介:针对目前浙江省相当多的科技论文作者对参考文献的标引不够重视这一现象,强调指出:参考文献在科技论文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呼吁广大的气象科技论文作者应进一步增强标引参考文献的意识,同时提出了努力提高科技论文中参考文献质量的有效措施.

  • 标签: 科技论文 参考文献 标引 学术水平
  • 简介:2014年4月,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三工作组报告(WGⅢAR5)正式发布,由58个国家的235位主要作者和38位编审共同起草完成,其中有14名中国专家。报告共4部分16章,引用文献总数为9276篇次,其中引言部分(第1章)236篇次,框架性问题(第2~4章)1970篇次,减缓气候变化的路径(第5~12章)5070篇次,政策、体制和资金评估(第13~16章)2000篇次。

  • 标签: 评估报告 IPCC 工作组 计量分析 中国 引文
  • 简介:IPCC第一工作组(WGI)第四次评估报告(AR4)已于2007年2月2日公布(http://ipcc-wg1.ucar.edu/wg1/wg1-report.html)。我们对报告所引用的参考文献,主要针对论文第一作者是海外华人和大陆作者的情况,进行一些初步统计。对海外华人和大陆作者的判断,以论文标注的所属第一单位为准。

  • 标签: IPCC 评估报告 引用文献 海外华人 参考文献 工作组
  • 简介:应用1971—2008年气象观测资料,对内蒙古大雪天气过程进行普查,查找出大雪天气过程98次。根据700hPa环流形势特征的不同,将内蒙古大雪天气形势分为2类6型。弱冷空气类:这种类型大多和南支暖湿系统相联系而出现,以降雪天气为主,降雪量较大。根据影响系统的不同分为槽涡型、切变型、北槽南涡型。强冷空气类:这种类型大多和高空长波槽脊相联系而出现,由于冷空气主体东移,且锋区较强,因此在产生降雪的同时,有大风和降温天气出现,多为风雪寒潮天气过程。根据影响系统的不同分为蒙古低槽(涡)型、贝加尔湖低槽(涡)型、西来斜压槽型。从系统的垂直结构分析表明:弱冷空气类与强冷空气类大雪存在明显的不同,弱冷空气类整层暖湿上升运动明显,强冷空气类对流层中高层冷平流强,斜压性明显。文章最后总结了各型大雪天气的预报着眼点。

  • 标签: 大雪暴雪 天气学分型 预报着眼点
  • 简介:任何从自然环境(湖泊、石笋、树轮等)和人文记录取得的古气候代用资料都需要尽可能地与由不同途径得到的气候记录(包括器测、人文记录)进行对比,以进一步确认这些代用记录的气候含义解释的正确性和测量、推演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时间刻度的准确无误等,这是确认科学记录的一个不可免去的步骤。笔者认为,

  • 标签: 古气候 历史文献记录 校准试验 代用 序列 自然环境
  • 简介:人工降水的直接效果(即指人工催化后,引起地面降水量的变化)是通过各种统计方法给出定量的评价。但是由于降水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各种统计方法所给出的定量统计量不仅包括人工影响的部分,同时还包括众多非人工影响因素产生的结果.而且目前还没有一种统计方法能从效果统计量中把人工影响的“信号”区分出来.不同的统计方案由于假设不同,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性,影响也不同,效果统计量特征值也不一样.

  • 标签: 人工催化 统计量 特征值 降水效果 降水时空分布 统计方法
  • 简介:根据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033-2001)的要求和国家气象计量站对省级气象计量计量标准的量值传递所作的规定,使用二等水银标准温度表标准装置检定台站仪器时,必须对检定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分析、评定.

  • 标签: 气象计量所 温度检定 确定度 评定
  • 简介:1前言随着福建省气象现代化事业建设的不断深入,目前,全省的气象自动站实现了单轨运行,2006年我省开展区域自动站建设,至今已建900多个站点。气象自动站和区域站都属于科技含量高的多要素自动观测仪器,各要素传感器都是电信号输出,与我们过去使用的常规仪器不同,传感器的测量准确度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漂移,

  • 标签: 福建省 量值传递 气象计量 气象自动站 标准 观测仪器
  • 简介:统计整理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东胜国家基准气候站1992~1998年标准雨量对比观测资料,并结合降水形态和降水时段的风速,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标准雨量器观测降水量较现行地面气象定时观测雨量器所测降水量平均偏多13.39%,其中降雨量平均偏多11.98%,降雪量平均偏多36.52%.并且随着降水时段风速的增大,标准雨量器观测降水偏多率也随之增大.

  • 标签: 内蒙古 鄂尔多斯市 1992-1998年 标准雨量对比观测资料 降水形态 降水时段
  • 简介:6月初—7月初是长江流域梅雨期,也是江西主讯期,其间降水差异甚大,有的年份降水特多,常形成洪涝灾害,有的年份却又降水稀少,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旱.本文根据江西省35个台站降水资料,对1952—86年(35年)江西汛期降水量大小进行排名(排名表略),然后从中选取较典型的前5名多雨年(1954、1962、1969、1977、1982年)

  • 标签: 汛期降水 梅雨期 南亚高压 副高控制 脊线 环流指数
  • 简介:用台站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和热带测雨卫星观测降水资料,对我国南海地区降水季节演变特征分析发现,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不同,南海地区降水季节峰值是在秋季,主要集中在8~10月,且降水量年际变化大。环流场的合成分析表明,南海地区秋季中层500hPa有利的副高位置和低层低压系统的活动和维持是形成这一地区显著秋雨的主要原因。而由于副高的位置受热带太平洋海温影响较大,分析发现Nifi03.4的海温指数对该区域降水有很好的指示意义。8~10月Nino3.4指数和同期海南岛站点平均降水量之间的相关能够达到-0.47,超前3个月(即5~7月)的Nino3.4指数与8~10月海南岛站点平均降水量的相关亦能达到-0.43。从跨季度气候预测的角度来考虑,5~7月的Nifi03.4指数可以作为预测8~10月南海秋雨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南海秋雨 降水 季节变化
  • 简介:通过对1998年1月22—23日暴雪过程的天气形势及物理量场的综合分析,揭示了这些物理量场与暴雪的对应关系,从预报角度提出预报大到暴雪的着眼点。

  • 标签: 暴雪 形势 物理量场 分析
  • 简介:九十年代以来,各种自然灾害日趋严重,凉夏的反常现象逐渐增多起来。盛夏温度偏低,阴雨寡照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不良影响,推迟水稻生育期,影响晚季生产:人们对这一现象颇为关注,在开展有偿服务的工作中,许多商家对这一现象的长期预报尤感兴趣。为此,本文就龙岩的凉夏进行一些气候统计分析,以期从中找出规律,对今后这方面的长期预报有所帮助。

  • 标签: 气候分析 凉夏 农作物生产 长期预报 水稻生育期 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