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3 个结果
  • 简介:1概况2015年10月19—23日,第9届国际酸雨大会在美国罗切斯特举行。本届大会由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网(GAW)、美国环保署(EP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美国大气沉降计划(NADP)、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和加拿大环境部(EC)等多家机构承办,大会由31位学术专家组成评审团,来自30多个国家的近500位代表与会(图1),

  • 标签: 酸雨 国际 美国环保署 美国地质勘探局 世界气象组织 全球大气
  • 简介:“气候变化:全球风险、挑战与决策”国际科学大会于2009年3月10~12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该会南国际大学研究联盟(IARU)主办,该联盟包括了目际上10所研究型大学,北京大学也列其中,旨在通过研讨交流,对目前气候变化领域国际最新科学进展进行梳理,

  • 标签: 气候变化 科学进展 国际 研究型大学 哥本哈根 北京大学
  • 简介:利马气候大会达成的《利马气候行动号令》明确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有原则,尤其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适用于拟于2015年巴黎会议达成的新协议。会议还就"国家自主决定的贡献"等做出了决定。利马大会成果对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达成气候变化新协议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面对2020年后的新挑战,中国需尽快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法,建立碳排放交易机制,促进对应对气候变化先进技术投资,以及加大参与治理国际气候变化事务力度。

  • 标签: 利马气候大会 德班增强行动平台 温室气体减排 气候谈判 碳市场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 简介:1概况2017年11月6~10日,由世界气象组织(WMO)主办的航空气象科学大会在法国图卢兹举行,会议吸引了来自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150名科学工作者、技术人员参加。本次会议包含3个议题:科技发展为气象观测、预报及预警提供支撑;航空气象的整合与使用案例;气候变化对航空的影响及其科技应对。

  • 标签: 航空气象 气象科学 WMO 世界气象组织 科技发展 科学工作者
  • 简介:1WWOSC2014会议摘要1.1会议概况2014年8月16—21日,WM0大气科学委员会(CAS)世界天气研究计划(WWRP)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第1次世界天气开放科学大会(WWOSC:WorldWeatherOpeningScienceConference)。大会主题是无缝隙预报(SeamlessForecasting),会议包括WWRP的科学内容,以及与观测系统研究与可预报性试验(THOR—PEX)科学活动相关的议题。会议围绕主题,每天分为12个分会场,交叉安排大会特邀报告和专题讨论。

  • 标签: 科学委员会 世界 气开 WEATHER 可预报性 World
  • 简介:2017年8月27日至9月1日,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国际地磁学与高空物理学协会(IAPSO-IAMAS_IAGAJOINTASSEMBLY)联合科学大会在南非开普敦举行。IAPSO-IAMAS-IAGAJOINTASSEMBLY2017是国际上地球科学学者的盛会。

  • 标签: 科学协会 南非 海洋物理 地球科学 国际 气象学
  • 简介:1概况受美国光学学会首席科学家GregoryQuarles博士邀请,2018年11月4-9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郭建平研究员赴新加坡参加了光、能源和环境大会。此次大会由美国光学学会主办,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太阳能研究所(SERIS)协办,会议邀请了来自美国、中国、芬兰、日本、荷兰和韩国等国家的高光谱遥感、大气科学、太阳能风能发电、光伏发电新技术、光学器件、大气辐射传输等领域的20余位专家做了特邀报告。

  • 标签: 新加坡国立大学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环境 能源 大气辐射传输 光学学会
  • 简介:2017年7月23-29日,国际科学技术史与科学哲学联合会科学技术史分会(IUHPST/DHST,简称“国际科技史学会”)组织的第25届国际科技史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这也是国际科技史大会首次在南半球巴西举办。

  • 标签: 科技史 国际 科学技术史 里约热内卢 科学哲学 南半球
  • 简介:1概况2017年9月11-15日,世界气象组织(WMO)第7次国际资料同化大会在巴西弗洛里亚诺波利斯召开。此次大会宗旨是将全球卓有成就的资料同化科学家以及年轻学者聚集在一起,研讨共同感兴趣的课题,寻求未来潜在的合作机会。

  • 标签: 资料同化 国际 WMO 世界气象组织 科学家 聚集
  • 简介:2016年3月2—4日,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lobalClimateObservingSystem,GCOS)“全球气候观测:通往未来之路”会议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召开。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特里·塔拉斯出席会议并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气象局秦大河院士发表大会主旨演讲,来自气候系统观测相关领域与组织机构的近20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全面评估了GCOS计划的发展现状、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作为一个国际协调性的观测系统网络。

  • 标签: 全球气候观测系统 阿姆斯特丹 荷兰 世界气象组织 艺术与科学 中国气象局
  • 简介:2017年8月27至9月1日,由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IU-GG)下设的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IAPSO)、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IAMAS)、国际地磁学和高空物理学协会(IAGA)共同举办的“lAPSO-IAMAS-IAGA2017年联合科学大会”在南非的开普敦召开。本次大会设3个分会场,聚焦于地球科学领域的海洋、气象、地磁学3个重要学科的最新进展交流.

  • 标签: 科学协会 地球物理学 海洋物理 大地测量 地球科学 气象学
  • 简介:应用2007~2011年北京地区237个自动气象站资料,分析了北京夏季降水的精细化时空分布特征及城郊差异,结果表明:(1)北京大部分地区夏季平均有效降水时数约120~160h,降水时数高值区主要位于北部怀柔、密云山前迎风坡一带。城、郊区间有效降水时数差异并不明显,城市化对局地降水强度有较明显影响。(2)北京夏季降水主要出现在傍晚到前半夜,凌晨到正午降水较少出现。夏季平均降水量极大值出现在17:00(北京时间),为3.2mm/h。降水量存在较明显的周期变化特征,其中7d左右的周期是主周期。(3)夏季城区平均降水量多于郊区,城、郊雨量差异主要来自较强降水过程。城市效应会导致城区弱降水事件的减少,亦会导致较强降水事件的增多。(4)城、郊区间降水持续时长的差异主要由较强降水过程决定,多数情况下城区降水持续时长大于郊区,午后到前半夜发生的降水尤甚。

  • 标签: 自动气象站 降水特征 城郊差异 北京
  • 简介:基于蒙特卡罗集合预报方法建立了一个北京地面臭氧的集合预报系统,该系统对包括排放源、气象场在内的154个模式输入和参数进行了扰动,共包含了50个集合成员。利用该集合预报系统模拟了北京奥运会期间一次臭氧过程(2008年8月11日~8月13日),分析了集合预报系统在概率预报,最优集合子集预报以及表征预报可靠性方面的特点。结果表明:与原确定性预报相比,集合预报能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预报信息,通过概率预报可以提供不同事件发生的概率,对臭氧事件的预报准确率更高。采用最优集合子集预报方式时的臭氧预报均方根误差比原确定性预报低了10%以上。

  • 标签: 集合预报 臭氧 不确定性 北京奥运会
  • 简介:利用观测的气象要素和细颗粒物(即PM2.5)浓度资料,并结合中尺度数值天气模式WRF(WeatherResearchandForecastingModel),对2013年1月北京地区雾霾污染期间天气条件和边界层气象特征进行了分析。模拟与观测对比表明,WRF模式可以较好地反映北京—天津—河北地区地面和高空主要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对1月10~14日、27~31日两次重雾霾天气的分析表明,雾霾的形成是高浓度的大气颗粒物和特殊的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小风或静风、稳定的大气层结,使大气扩散能力减弱,造成污染物堆积,偏南气流将周边污染物和水汽输送到北京,不仅增加了污染物浓度,而且有利于气溶胶吸湿增长,消光增强,使能见度下降,进而形成雾霾。

  • 标签: 雾霾 数值模拟 气象要素 细颗粒物 成因分析
  • 简介:法国外交和国际发展部部长沃朗·法比尤斯2015年5月15—17日来华访问,并于5月16日在法国驻华使馆召开联合国巴黎气候大会发布会,会议由法国驻华大使主持,作为主办国外长和会议主席法比尤斯介绍了将于2015年11月30日到12月11日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21次会议(简称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1-CMP11)的有关情况。法比尤斯说,本次气候大会力求达成4个目标。

  • 标签: 法比尤斯 法国驻华大使 气候异常 缔约方 京都议定书 全球升温
  • 简介:1概况由美国气象学会和法国气象局联合举办的第10次南半球气象和海洋“变化中的南半球气候”国际大会(10ICSHM0)于2012年4月23—27日在地处大洋洲的法属新喀里多尼亚(NewCaledonia)首都努美阿市(Nou—mea)召开。

  • 标签: 南半球 气象局 海洋 美国气象学会 国际大会 大洋洲
  • 简介:1概况2018年3月2629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基本系统委员会(CBS)技术大会在瑞士日内瓦举行,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4个国际组织及部分私营气象服务机构的代表参加会议。

  • 标签: 委员会 技术 系统 WMO 世界气象组织 服务机构
  • 简介:1概况2018年12月2-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波兰卡托维兹举行。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高云和处长袁佳双,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闫宇平和孙劭博士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随团参会(图1),负责研究与系统观测(SBSTA议程6)、能力建设(SBI议程16)、性别与气候变化(SBI议程18)等议题谈判,并与科技部共同负责公约附属科技咨询机构(SBSTA)各议题的协调工作.

  • 标签: 气候变化 联合国 中国气象局 中国代表团 科技部 协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