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0 个结果
  • 简介:2014年11月12日,中国和美国宣布要大量削减其温室气体排放。奥巴马总统承诺到2025年放量比2005年减少26%-28%,习近平主席承诺到2030年放达到峰值。《自然》杂志于11月20日、《科学》杂志于11月21日分别对此进行了报道,并一致认为这有利于2015年12月即将在巴黎召开的气候大会。

  • 标签: 巴马 化石燃料 全球平均温度 外推 欧洲国家
  • 简介:黄勇在2007年5月15日《中国环境报》撰文介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三份气候变化报告指出,通过在能源供应、建筑、交通、工业、农业、林业、废物处理七大关键领域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世界能够减缓并扭转排放趋势,最终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

  • 标签: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减排 中国环境 能源供应 废物处理 气体含量
  • 简介:黑碳气溶胶是环境大气中浓度较低的一种气溶胶粒子组分,因其对光的吸收作用,及其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的影响,而成为当前国际气候变化和环境研究中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围绕黑碳的问题,介绍黑碳的来源、全球分布,讨论全球温室气体和区域空气质量控制对黑碳的影响,综述控制和改善燃烧条件、减少开放式生物质燃烧和黑碳封存等黑碳的措施。文章还分析了黑碳未能成为全球共识的原因,并对中国有关黑碳的政策选择提出了建议。

  • 标签: 黑碳 减排 措施 政策分析
  • 简介:在介绍国际碳市场情况的基础上,总结潜在的农业温室气体交易项目类型,探讨中国如何在国际碳市场前景不明朗、自愿碳市场刚刚起步,以及国内实现节能减目标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的机遇中,克服农业温室气体项目所面临的单位排量小、交易成本高、方法学和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缺乏,以及国内交易平台尚不规范的困难,积极探索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法。

  • 标签: 农业 温室气体 碳减排 市场机制
  • 简介:全球长期目标将对世界未来的碳排放形成严重制约,义务的分担原则涉及各国的发展空间,事关根本利益。部分发达国家倡导人均排放趋同原则,回避发达国家的历史责任,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提出入均累积排放趋同原则,强调公平性。按人均累积排放量计算,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的CO2放量已远超出其到2050年前应有的限额,其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高人均排放都将继续挤占发展中国家的排放空闻。因此,发达国家在哥本哈根会议的中近期承诺中必须深度,以实现全球长期目标下的排放轨迹,并为发展中国家留有必要的发展空间。同时必须对发展中国家给予充足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作为对其过度挤占发展中国家发展空闻的补偿,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我国在对外坚持公平原则,努力争取合理的排放空间的同时,对内要加强向低碳经济转型,努力实现保护全球气候和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 标签: 气候变化 碳排放权分配 长期减排目标 人均累积排放 哥本哈根会议
  • 简介: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排放源之一为废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CH4放。根据统计资料和IPCC提供的方法,选择适合中国的排放因子,分析了中国废水处理2005—2010年的CH4放特征和2000—2010年CH4产生的各驱动因子。并且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预测和分析了中国废水处理CH4放趋势和排放潜力。结果显示:2010年中国生活污水处理CH4放量为61.10万t,工业废水处理的CH4放量为162.37万t,造纸等八大行业CH4放量达到总CH4放量的92%以上,2005—2010年的CH4放量逐年增加;到2020年在情景下,生活污水处理CH4放量为101.36万t,潜力为7.63万t,比2010年放量增加了66%工业废水处理CH4放量233.93万t,潜力为25.99万t,比2010年放量增加了44%。

  • 标签: 生活污水 工业废水 CH4排放 减排潜力
  • 简介:中国水泥行业生产了全球水泥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能耗和CO2放仅次于电力行业.通过国际比较和宏观经济驱动力分析,预估了水泥产量在2010-2030年间3种可能的发展趋势.采用基于工艺流程的自底向上核算方法,评估了每种产量趋势下中国水泥行业在2010-2030年间的节能潜力和CO2潜力.结果显示,相比基准情景,在最佳技术情景下,水泥行业存在13.4%~14.6%的节能潜力和15.3%~16.3%的CO2潜力,分别带来平均4.2亿t标煤的累积节能量和37.2亿t的累积CO2排量.总体上,燃料和熟料替代措施的节能减效应要优于能效提高措施.在3种CO2放源中,过程约贡献了总排量的42%,其次是燃烧(36%)和电力(22%).

  • 标签: 节能潜力 CO2减排潜力 中国 水泥行业 碳减排措施
  • 简介:利用国外较为成熟的气候与经济综合评估模型(DICE/RICE),通过调整CO2放控制率,对我国2000--2050年的若干CO2放情景进行了设定,在保证大气CO2总量稳定的前提下开展了若干c02方案下我国CO2放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效用水平的影响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若干CO2方案都可以使未来200年的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增量控制在3.2℃的气候安全阂值范围内,都可以有效地保护全球气候安全。当我国到2050年的CO2放量从2000年的253%控制为50%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下降幅度从0.33%增加到12.22%,相对应的效用值的下降幅度从0.00422增加到0.09946,其下降幅度都随CO2额度的加大而增加。为此,我国将要追加621.96亿~13784.73亿美元的气候投资,占GDP的0.19%~10.5%。因此,从最大程度地减少实施所需要的气候投资和对我国经济影响的角度出发,我国应该优先选择到2050年CO2放量控制为2000年的253%这个方案。

  • 标签: CO2减排 情景分析 经济 中国
  • 简介:各国目前的国家自主贡献与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各国进一步强化其自主贡献力度亟需公平的碳贡献分担作为目标参考。本文系统梳理了碳分配涉及的公平原则及其4个主要维度,即排放责任、经济能力、人均主义和国家主义,评述了依据不同维度或维度组合制定的分配方案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并将该领域错综复杂的分歧矛盾分为3个层次,即公平原则维度的选择、分配机制的设计以及具体参数设置。研究发现,目前旨在指导各国提高自主贡献力度的公平分配研究在全面性、一致性和客观性方面仍有缺陷,特别是基于多元文献分析以及综合分配模型的综合分配研究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发展中国家对公平的关切。为此,本文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碳贡献分担综合研究的需求和方向,即需要系统阐述发展中国家视角的公平分配方案并构建一个全面、平衡、客观的综合碳贡献分担模型,以提升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话语权,在公平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贡献者和引领者的作用。

  • 标签: 减排贡献分担 国家自主贡献 公平原则 《巴黎协定》
  • 简介:由于《巴厘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合作的行业方法”以及发达国家的积极推动,所谓国际行业方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对此类方法的定义、分类和提出背景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总结了该类方法的最新进展和发展动向。最后对近期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归纳与评述,指出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在国家和行业发展层面所面临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气候谈判 温室气体减排 行业减排方法
  • 简介: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各类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开发、建设、运行过程,也会带来一定的温室气体排放,这引发了人们对于新能源发电技术"低碳"属性的担忧。遵循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在对国内外大量资料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火电和主要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根据国家发展规划目标,对新能源发电替代火电的温室气体潜力进行了估算。分析结果表明,即使考虑生命周期内的排放,新能源发电技术的温室气体排放系数仍远远低于火电,新能源发电技术替代火电的温室气体潜力巨大。

  • 标签: 生命周期评价 温室气体减排 新能源发电
  • 简介:本文搜集了2014年4月最新提交的附件B35个主要缔约方报告的2008—2012年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林业(LULUCF),能源,工业过程,溶剂使用,农业及废弃物6个领域的温室气体(GHG)排放与吸收的数据,估算了第一承诺期各领域的相对贡献及各缔约方在各领域做出的努力。结果表明,各领域排量占所有领域总排量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能源62.6%、工业过程13.9%、农业13.4%、LULUCF7.4%、废弃物2.6%和溶剂使用0.1%;各缔约方在各领域的排量相当于其基准年总排放量的平均值由大到小分别为:能源8.7%、农业3.0%、LULUCF2.5%、工业过程1.3%、废弃物0.5%和溶剂使用0.1%。总体而言,能源领域是GHG的主导领域,农业和LULUCF起到辅助的作用;多数缔约方选择的LULUCF活动产生的核算结果表现为弱GHG吸收汇,其利用LULUCF活动履约的贡献相对较小,仅相当于能源领域排量的12%,但对于新西兰和冰岛的贡献较大,其LULUCF活动产生的汇清除抵消了两国在其他5个领域GHG排放量的50%以上。

  • 标签: GHG减排 《京都议定书》 第一承诺期 减排贡献
  • 简介:奥运会期间北京地区降水酸度分析:2008年7月20日至8月20日期间,北京地区3个酸雨监测站(密云的上甸子、北京观象台和昌平)的降水酸度为1993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强,酸雨频率和强酸雨频率也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值,酸雨量与总降水量的比值接近100%。仅8月1~20日期间,

  • 标签: 2008年奥运会 北京地区 降水酸度 监测站 成因探讨 减排
  • 简介:公共自行车系统是待开发的交通自愿碳项目。本文采用CCER方法学中的"快速公交项目",计算北京市2012年公共自行车系统自愿碳排量,并估算收益。结果显示:北京市2012年公共自行车自愿碳排量为43.95tCO_2,出售可获得1538元的收益。同时估算得到北京市2015年公共自行车碳排量为6874.5tCO_2,出售可获得约24万的收益。因此,北京等交通需求膨胀的特大型城市,随着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持续壮大发展,公共自行车运营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望通过碳交易实现较大提升空间。

  • 标签: 公共自行车 自愿碳减排 盈利能力 基准线情景 减排量
  • 简介:采用ATMOS长距离传输模型,对2006--2007年山西省燃煤电厂通过关停小机组及增设脱硫设施所减少的SO2放量进行数值模拟,并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了整个模拟范围内的总S沉降和干/湿S沉降分布特点,探讨了关停小机组及增设脱硫设施减少SO2放量的效果。结果表明:2006--2007年山西省燃煤电厂装机容量增加,但SO2放及其导致的S沉降量持续下降,表明二氧化硫效果非常明显。

  • 标签: 燃煤电厂 减排 硫沉降 数值模拟
  • 简介:2016年10月制定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将三氟甲烷(HFC-23)纳入了其附件F第二类管控物质名单,并要求缔约国自2020年1月1日起以缔约方核准的技术对HFC-23进行销毁。伴随中国二氟一氯甲烷(HCFC-22)原料用途需求增长,其副产物HFC-23的产生量呈上升趋势,尽管HCFC-22生产工艺不断优化,HFC-23的副产率逐步下降,预测2050年HFC-23产生量将达到2.47万t(或365.56MtCO2-eq),2020—2050年HFC-23累计产生量约56.3万t,折合约8332.40MtCO2-eq。截至2015年,通过清洁发展机制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专项的资助,中国以焚烧分解技术销毁HFC-23累计54585t,为全球温室气体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这一也花费了巨额资金投资焚烧设备和支付焚烧运行费用,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浪费了氟资源。研究显示,HFC-23资源化利用技术路线是可行的且中国相关技术专利正在逐步增加,鼓励和推进HFC-23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与应用是消除HFC-23放可行的技术途径,也是未来中国加入并履行《基加利修正案》关键的技术路线选择。

  • 标签: 基加利修正案 三氟甲烷 减排技术 对策建议
  • 简介:近期关于2050年战略(MCS)的讨论越来越多,中国政府也开始着手准备相关战略的编写。我国2050年碳目标的战略制定至关重要,它将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技术发展、大气雾霾治理、生态环境等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设计良好的长期碳战略将有利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目标的实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全球进程。

  • 标签: 社会经济发展 中国政府 碳减排 国家战略 生态环境 国家目标
  • 简介:基于2001-2015年黑龙江省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数据,对地区GDP与温室气体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检验呈现倒U型,预期2019年达到理论拐点;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得到4个路径的年平均效果顺序依次为单位GDP化石能源消费量减少、经济结构调整、人均GDP增长、贸易结构变化;路径对应脉冲响应函数的动态冲击效果分别为波动性增、收敛性、发散性、转变的排放作用;推动黑龙江省温室气体的路径顺序为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量、优化经济结构、发展低碳经济、调整贸易结构。

  • 标签: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减排路径 单位GDP温室气体排放 脉冲响应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