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3 个结果
  • 简介:参考了近年来有关次天气尺度尺度暴雨间相互作用的文献,主要论述了低空急流与尺度暴雨、高低空急流耦合与尺度暴雨之间的关系.指出暴雨的研究主要是使用滤波、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暴雨的诊断研究还是集中在垂直速度、水汽通量、辐合辐散等方面,有必要寻找并研究新的指数和物理量.

  • 标签: 次天气尺度 中尺度暴雨 研究 综述
  • 简介:本文针对熏烟扩散过程建立了粒子烟团轨迹模式,利用该模式成功地模拟日出后逆温层破坏的熏烟扩散过程和TIBL下的熏烟扩散过程,证实了所建模式在模拟熏烟扩散方面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揭示了两种熏烟扩散过程的熏烟扩散特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将粒子烟团轨迹模式和提供平均场和湍流场输入的三维非静力能量团合模式相联接,可以较好地预测城市逆温层破坏条件下和沿岸陆上TIBL的熏烟扩散特征及其随时间的变化。

  • 标签: 中尺度熏烟扩散 粒子烟团轨迹模式
  • 简介:尺度测站服务于国家多种科研和业务需求,因此和学术界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术界可从更广泛的合作实现共赢,但是通常是以与其他潜在伙伴不同的方式。获得充分资金支持的业务观测具有运行稳定、可靠、值得依赖的特点,但代价是弹性和适应性降低,

  • 标签: 中尺度 科研 观测 业务需求 资金支持 学术界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FY-2G卫星TBB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分析造成2016年6月1—2日重庆地区暴雨天气过程的MCS及内部2条β尺度雨带的演变特征,并着重对比分析2条雨带锋区、锋生及不稳定机制的差异。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由MCS造成,其内部有南、北2条β尺度雨带,分别位于MCS南、北两侧TBB梯度大值区;(2)北雨带位于低层锋区内,是一条与锋面近于平行的尺度雨带,而南雨带位于锋区前缘的高湿区和高能区,对流性降水更强;(3)锋生函数各项对南北雨带锋生贡献有显著不同,北雨带以水平运动作用锋生为主,而南雨带则以垂直运动作用锋生为主,南北雨带锋生各项这种差异,与大气层结稳定度有关;(4)南北雨带不稳定机制有显著不同,南雨带为对流性不稳定机制,北雨带沿着锋面有向冷区倾斜的斜升气流发展,为对称不稳定机制。

  • 标签: MCS β中尺度雨带 锋生 对流不稳定 对称不稳定
  • 简介:通过对造成舟曲"8.8"暴雨的对流云团特征进行分析,发现2010年8月7日20时700hPa上位于平凉—定西—甘南中部一线的切变线对造成这次暴雨过程的对流云团的形成、发展和维持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流云系的发展、加强与2次对流云团的合并有密切关系;舟曲"8.8"暴雨是在对流云团减弱南移的过程中发生的,具有明显的局地性和突发性特点;对流云团的移动除受高空引导气流的影响外,地形及由于地形原因形成的山谷风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山谷风形成的辐合为对流云团的维持提供了水汽和能量。

  • 标签: 对流云团 暴雨 中尺度 特征
  • 简介:关于台风倒槽暴雨过程及低空东南风急流的重要作用已有过许多研究。本文就影响江苏的4次诱生低压类台风倒槽暴雨过程,收集整理江、浙、皖、沪等省市共百余气象台站的气压、温度、湿度、风和降水自记记录,利用这些时空尺度较稠密的资料进行综合客观分析,追踪台风倒槽内东北风风速脉动现象的活动规律及其与尺度雨团关系;采用50公里小网格计算各地面物理量场,分析风速脉动的尺度物理特性;结合高空物理量值(格距150公里)剖析风速脉动的垂直厚度和空间结构,探讨风速脉动成因及对暴雨的激发作用。

  • 标签: 风速脉动 中尺度系统 物理量场 触发作用 中尺度雨团 辐合线
  • 简介:为了加强我国灾害天气的研究能力,提高中尺度动力分析及其雷达反演、同化技术水平,国家973“我国南方致洪暴雨监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和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5年8月13-17在北京联合举办“2005年度尺度灾害天气夏季讲习班”张大林教授在讲习班上重点介绍了目前国际上尺度研究中常用的位涡理论与平衡流理论、风暴动力学以及尺度对流系统研究进展。张福清博士重点讲解了尺度重力波理论、尺度系统的可预报性以及卡尔曼滤波与集合同化技术,他们讲解的内容对于提高我国年轻研究人员与业务人员利用动力学理论分析与认识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的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另外,来自美国强风暴实验室的张健博士与孙娟珍博士就多普勒雷达的最新反演理论与技术,利用雷达资料做强对流临近预报以及定量降水估测等方面做了十分详细的介绍,这些新技术也是国内十分关注的应用技术,对提高我国新一代雷达的应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学员普遍认为:这次讲习班的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强,对提高年轻气象工作者的科研和业务水平十分有益。讲习班260多名学员来自北京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9所高校及中国气象局直属30多个单位。

  • 标签: 中尺度对流系统 灾害天气 讲习班 夏季 国家重点实验室 多普勒雷达
  • 简介:基于尺度站资料的气候监测业务系统是由数据库管理系统、实时气候监测评价系统、气象灾害分析评价系统、气候分析评价系统所构成,具有数据处理、灾害监测、诊断分析、图形制作、分析产品自动生成等功能,该系统运用了全省密布的尺度站资料,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模式进行开发,其工作流程符合省级气候业务和决策服务的需要,在实际业务对气象灾害和异常气候事件等进行监测,监测时空精度及实时性均有较大的提高。

  • 标签: 中尺度 气候监测 业务系统
  • 简介:利用动能方程计算天气尺度与次天气尺度系统动能以及非线性动能的作用,以分析1998年7月发生在武汉的1次强降水系统的主要动力过程.结果表明:在暴雨系统,存在着天气尺度系统与次天气尺度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天气尺度动能减小,次天气尺度动能增加,但天气尺度动能和次天气尺度动能不能直接进行转换,而必须通过不同尺度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来实现.也就是说,对次天气尺度系统而言,天气尺度系统是动能源,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把能量传递给次天气尺度系统.

  • 标签: 滤波 诊断 动能方程 相互作用
  • 简介: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的原生灾害之一,由它还可以引发出多种灾害。目前全国性的大气监测自动化网络已在中国气象局系统得以业务化运行,全国各省市的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以每个小时为间隔实现了国家级的汇总和运用;区域性的尺度自动气象站组网形式在相当一部分城市,特别是省会、单列市城市得到了广泛运用,为城市及周边地区灾害性天气预测预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中尺度自动气象站 气象灾害 经验介绍 站网建设 厦门 自然灾害
  • 简介:1999年前汛期,我省多次遭受暴雨袭击,特别是6月12日到23日,闽北地区出现连续性暴雨和大暴雨天气,局部县市还出现了特大暴雨。为了加深对这次暴雨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探讨产生暴雨的尺度天气系统,我们利用尺度滤波方法,从实况形势场滤出引起暴雨的尺度天气系统,为暴雨预报提供一种思路.

  • 标签: 中尺度天气系统 暴雨天气 滤波分析 连续性暴雨 闽北地区 特大暴雨
  • 简介:用合成分析方法探讨MCC热力学结构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MCC整个生命史里,对流层中下部为正涡度区,200hPa以上为负涡度区;发展时刻辐合区突然抬升;MCC前期的垂直上升速度最大中心高度低于后期的;MCC的高低空的冷心、中层暖心的温度结构在成熟期以后不明显

  • 标签: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 热力学结构 合成分析
  • 简介:采用MM5非静力原始方程尺度模式模拟了1995年7月26日发生在高原上的尺度对流系统(MCS).(1)模式基本上模拟出26日高原上MCS发生发展的大尺度背景场,它们是强大的对流层高层青藏高原反气旋高压和强的低层热力强迫.模式还得到了与MCS相联的α尺度涡旋,它能在500hPa实测风场得到反映,而且,模式模拟的400hPa雨水混合比场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MCS在Tbb图上反映的β尺度次级结构特征.另一方面,模拟存在的差异也是明显的,例如:时间上有3小时滞后;模拟的MCSα尺度涡旋位置偏西3-5个经度.(2)模拟的α尺度气旋性涡旋的结构和演变是高原上探空资料难于描述的.模拟的结果表明,它只限于高原上在450hPa以下的对流层中低层,范围向上减小,在500hPa直径约4个经纬度.这个中低层涡旋对应上升运动区,但它的上方是反气旋涡度,对应下沉运动.该涡旋是在高原上从无到有发展出来的,出现在MCS成熟阶段和之后,持续3-6个小时.在它的形成和消亡时都是位势高度场的变化先于风场的变化,这表明该涡旋与高原上的热力作用密切相联.(3)一系列模式敏感性试验考察了不同的物理过程和高原地表热力强迫对高原上MCS的影响.结果表明,文中的高原上MCS在高层青藏高原反气旋高压的大尺度背景下主要受中低层热力强迫的支配.这些模拟结果暗示出一定的高层大尺度背景下适当的低层热力效应就有可能在高原上形成MCS的可能性.

  • 标签: 青藏高原 中尺度对流系统 MCS 数值模拟 反气旋 中尺度涡旋
  • 简介:主要介绍了温州尺度数值模式区域实时预报系统运行的硬件、软件平台以及与MICAPS平台的结合.两年多的业务运行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强的短期天气预报能力,一般降水预报准确率较高,单站的气象要素预报质量较好,0216号台风的实时预报便是业务运行的成功一例.文中给出了预报的台风降水量、高度场、涡度场、台风中心位置等,结果分析表明,温州尺度数值模式区域实时预报系统对台风系统有较强的预报能力,提前48小时的预报结果与实况相当接近,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以为政府防台抗台工作的部署提供合理依据,使我们的气象公众服务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 标签: 中尺度 数值模式 实时预报 温州
  • 简介:利用区域气象观测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和NCEP资料,对2010年6月19日江西创历史大暴雨过程的成因及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江西典型暴雨形势背景下,具有显著的尺度特征;强降水落区位于地面尺度切变线附近,尺度系统提前或同时于强降水生成;强降水位于低层水汽通量大值中心前端和水汽强辐合的重叠区域,与强上升运动区及θse≥78℃高能舌北侧密集锋区对应;尺度对流系统(MCS)合并使降水加强,东西向直线排列的MCS不断向东移动造成持续强降水,落区位于TBB低值区和邻低值中心大梯度区;尺度强回波带稳定且具高降水效率,并形成"列车效应";辐合线、逆风区、中气旋和中层冷侵入等促进强降水发生和维持。

  • 标签: 强降水 中尺度 MCS 强回波
  • 简介:1概况2007年6月18-22日,本人得到STATME(StabilityoftheAtmos-phereoverEurope)项目的资助,赴波兰罗兹大学参加“SummerSchoolonStatisticalDownscaling”培训。

  • 标签: 培训 波兰 降尺度 统计 OVER
  • 简介:1引言为了加强对暴雨.雷暴、冰雹大风等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与预报。充分利用省、南平市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的建设成果,提高建瓯市的灾害性预报水平。经福建省气象局与建瓯市政府协商,决定共同投资兴建。福建省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建瓯支中心”(以下筒称建瓯支中心).

  • 标签: 天气预警系统 灾害性天气 中尺度 建瓯市 预报水平 福建省
  • 简介:采用LAPS尺度分析模式大气资料,对2008年7月一次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学降水运动的尺度诊断计算与分析。诊断计算包括:可降水量、层结不稳定能量、对流可降水量、水汽权重平均风速、水汽通量散度、云水、云冰总量及其通量散度和垂直速度与凝结函数降水率等。结果表明:"西南涡—切变线"系统的暴雨发生在暖湿气团与变性冷气团之间的尺度风场辐合上升运动区,尺度雨团发生在层结不稳定的暖湿气团一侧。计算的尺度垂直运动与凝结函数降水率场,降水率为暴雨到特大暴雨。计算的水汽通量辐合降水率与凝结函数降水率不会完全重合,且水汽通量辐合既可致尺度"雨",又可成大尺度"云",并且云水、云冰通量辐合/辐散,可解释为它们的"正"/"负"碰并增长,而碰并增长产生水凝物增量(降水率)促成大暴雨。因此,在凝结函数降水率场中产生的、小尺度对流雨团,加上水汽与云水、云冰通量辐合及其碰并增长,并且借助层结不稳定能量释放和可能产生的强迫"次级环流"及水汽与云水、云冰输送,是"西南涡—切变线"系统造成襄樊特大暴雨的天气学成因。

  • 标签: 西南涡暴雨 降水运动 LAPS中尺度分析 凝结函数降水率 水汽 云水和云冰通量散度
  • 简介:对2004年12月丹东地区一次突发性尺度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除天气尺度的冷锋外,其直接影响系统是尺度海岸锋,它在有利的天气尺度环境下发展加强并向内陆移动,其上的尺度环流形成的低云与冷锋云系的叠加是产生暴雪的主要原因。

  • 标签: 突发性 中尺度天气分析 暴雪 海岸锋
  • 简介:利用MICAPS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宝鸡多普勒雷达资料,对陕西关中2010年9月3日和2013年9月12日两次飑线天气过程(下分别简称"9·3"过程、"9·12"过程)的环境场和形成机制及尺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天气背景和机制不同,"9·3"过程为槽前型,其中层干侵入致使对流不稳定发展、低涡切变提供了初始上升运动和较强的水汽辐合,地面上雷暴高压形成的切变线是飑线的触发机制和组织发展系统;"9·12"过程为槽后型,高层干冷平流的侵入加强了对流不稳定层结,水汽辐合偏弱,地面干线是强对流的触发机制。两次过程尺度系统特征明显,卫星云图上为对流单体合并为β尺度云团;雷达图上为雷暴单体弥合为带状回波,进而出现弓形回波,弓形回波存在中层径向辐合对应的强回波核;强回波的三体散射是出现冰雹天气的主要特征。

  • 标签: 飑线 环境场 中尺度特征 弓形回波 三体散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