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4 个结果
  • 简介:大气加热率强度与结构是驱动全球大气环流的关键因素,实际加热率分布与云维结构密切相关。作者使用维蒙特卡洛辐射传输模式,模拟计算了云分辨模式所得3个典型维云场的加热率廓线及通量;定义了两个参数来同时描述加热率廓线的垂直分布和强度,通过与独立像素近似算法对比,定量统计分析了高分辨率下云维结构对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分辨率条件下云维结构对加热率廓线和通量影响十分显著,且不同结构云场所体现的影响各具特点,提出需要考察现有大气模式中云维结构对当前所用加热率计算方案的订正方向。

  • 标签: 云三维结构 加热率廓线 辐射传输
  • 简介:对天气现象飑的记录,观测员反映不好掌握,普遍感到《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标准”难确定,有的分不清和一些天气过程的区别。笔者在下站的过程中曾多次碰到这样的情况:测站风速猛增,风向突变,雷电交加,大雨骤至,气压踊升,气温陡降,持续时间又短促,应该说是明显的飑。可常常听到观测员们的议论声:“这是锋面过境,雷暴单体过境,还是飑线过境?能不能记

  • 标签: 飑线 天气过程 雷暴单体 地面气象观测 锋面过境 值班日记
  • 简介:2016年10月制定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将氟甲烷(HFC-23)纳入了其附件F第二类管控物质名单,并要求缔约国自2020年1月1日起以缔约方核准的技术对HFC-23进行销毁。伴随中国二氟一氯甲烷(HCFC-22)原料用途需求增长,其副产物HFC-23的产生量呈上升趋势,尽管HCFC-22生产工艺不断优化,HFC-23的副产率逐步下降,预测2050年HFC-23产生量将达到2.47万t(或365.56MtCO2-eq),2020—2050年HFC-23累计产生量约56.3万t,折合约8332.40MtCO2-eq。截至2015年,通过清洁发展机制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排专项的资助,中国以焚烧分解技术销毁HFC-23累计54585t,为全球温室气体排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这一排也花费了巨额资金投资焚烧设备和支付焚烧运行费用,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浪费了氟资源。研究显示,HFC-23资源化利用技术路线是可行的且中国相关技术专利正在逐步增加,鼓励和推进HFC-23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与应用是消除HFC-23排放可行的技术途径,也是未来中国加入并履行《基加利修正案》关键的技术路线选择。

  • 标签: 基加利修正案 三氟甲烷 减排技术 对策建议
  • 简介:龙海市位于九龙江下游角洲,既是气候资源优越之区,又是气象灾害频繁而又严重之地,每年突发性灾害天气时有发生,如暴雨、大风、大雾、飑线、冰雹、雷暴等,我们观测员如何在灾害性天气突发时更加准确、客观地观测记载各种天气现象,下面就关于飑线记载谈点体会。

  • 标签: 飑线 点滴 灾害性天气 气候资源 气象灾害 灾害天气
  • 简介:从飑线形成的环流背景、飑线形成的源地与变化、飑线的发展条件、飑线的移动等方面详细分析了2006年6月10日横扫浙江大部地区的雷雨大风、短时暴雨、局部冰雹等强对流的成因,认为这是一次典型的飑线天气过程,相似于浙江历史上强对流天气的统计类型与移动路径,其主要区别在于这次副热带高压不强,暖湿气流层次较低等。分析了飑线预警征兆,认为从环境场、数值预报资料等方面可以寻找有利于飑线发生发展的环流背景,应用卫星云图进行实时监测,并在雷达回波中予以核实。

  • 标签: 飑线 发展与移动 预警 征兆
  • 简介:2014年11月12日,中国和美国宣布要大量削减其温室气体排放。奥巴马总统承诺到2025年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26%-28%,习近平主席承诺到2030年排放达到峰值。《自然》杂志于11月20日、《科学》杂志于11月21日分别对此进行了报道,并一致认为这有利于2015年12月即将在巴黎召开的气候大会。

  • 标签: 巴马 化石燃料 全球平均温度 外推 欧洲国家
  • 简介:分析了2005年5月5日下午福建中南部飑线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飑线发生在高空槽和地面锋面过境前,福建处于中低空西南急流中。大气层结不稳定、上干下湿配置、逆温层以及地面上的高温、低压系统、露点锋是有利飑线天气发生的条件。飑线下游地区的负变压加大了变压梯度,使风速增大。较强的螺旋度、中尺度扰动低涡系统为飑线过程的动力触发机制。

  • 标签: 飑线 露点锋 变压风尺度分离
  • 简介:从天气形势、气象要素、卫星云图及雷达回波等方面分析了2001年4月28日出现在江西境内、沿浙赣铁路线一带的大风、陆龙卷、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指出这是1次典型的飑线天气过程,地面弱冷空气的入侵是本次过程的触发因素;高空低槽、低空急流的存在以及各层次温湿场的分布差异为这次过程提供了有利的天气尺度环境条件;露点锋附近对流绕扰动的发展与地形作用关系密切;高空槽尾端云系与暖区对流单体结合形成的弧形云带是本次过程的飑线云系.

  • 标签: 飑线 天气 分析
  • 简介:应用高空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NCEP的FNL格点资料、FY-2C卫星监测以及西安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等实测资料,对2005—05-30发生在陕西省境内的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是由蒙古冷涡旋转,从后部甩下冷空气与西风槽前暖湿气流汇合,形成了中β尺度对流系统(MβCSs),进而发展形成飚线造成的;动力结构上,陕西飚线较美国Ogura研究的中纬度飚线的人流和出流速度偏小,飑线后部形成的最大上升和下沉运动的速度偏小,高度偏低;雷达观测资料上,强的基本发射率与速度的大值区长时间相伴,并有“逆风区”的存在和发展。

  • 标签: 强对流 MpCSs 飑线 逆风区
  • 简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和新型监测资料,分析了2016年6月13—14日华北飑线过程的卫星云图、雷达回波、自动站极大风速风场等特征。结果表明:(1)"0613"飑线过程发生在"上干下湿"的水汽垂直分布环境条件下;在蒙古冷涡影响背景下,河套地区生成的对流云团在前倾结构700hPa与850hPa冷式切变线之间发展合并,形成有组织的飑线系统。(2)在强盛阶段,飑线具有明显的弱回波通道,飑线西段为偏西风与偏东风形成的气旋式切变,东段为强的反气旋式切变;弓形回波顶点处风向、风速辐合显著,飑线内部后侧倾斜向下的入流急流将中层高动能的干冷空气向地面引导,加强了对流风暴的下沉运动,并与后侧倾斜向下的冷空气入流共同作用加强了飑线前侧的气压梯度,是地面大风形成的主要原因。(3)飑线前部低压暖区生成的对流云泡在自动站极大风速风场切变线附近发展合并形成超级单体风暴,其后侧中高层入流将高动能的干冷空气向地面引导,促使地面出流及风暴前沿辐合抬升运动增强,使得超级单体风暴生命维持较长,是山西长治大冰雹持续近4h的主要原因。(4)同一飑线系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其垂直结构、移速及带来的强天气有明显差异。(5)自动站极大风速切变线的生成较雷暴大风带的出现提前30~40min,这对飑线大风预警有指示意义。

  • 标签: 冰雹大风 超级单体风暴 飑线系统
  • 简介:1引言2005年5月5日下午,福建自西向东在短时间内遭受飑线袭击,先后出现短时雷雨大风,局部地区瞬间最大风速达12级,农作物及果树受灾损失严重,并造成多人伤亡。其影响速度之快、风力之强、受灾损失之严重,均为近十年来所少见。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多普勒气象雷达探测等资料,对本次强对流天气进行诊断分析。揭示本次飑线过程产生的环流形势、动力条件、及其加强阶段回波的空间结构特点。总结本次飑线过程预报体会,指出飑线短时预报的关健时段及提高可预报时间的有效方法,为飑线天气的定时、定量、定点预报服务提供一些有益依据。

  • 标签: 飑线过程 短时预报 自动气象站 可预报时间 强对流天气 雷雨大风
  • 简介:基于2016年2月和8月江西宜春风廓线雷达探测水平风场数据,分别利用扩展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重构法和高斯滤波法对其进行质量控制。结果发现,相比原始观测风场,EOF分析重构法和高斯滤波法均能有效过滤风廓线雷达原始风场的高频脉动。两种方法对比分析发现,对于空间尺度的瞬时扰动,EOF分析重构法质控效果优于高斯滤波法;对于时间尺度的瞬时扰动,高斯滤波法质控效果优于EOF方法。

  • 标签: 风廓线雷达 质量控制 水平风场 EOF分析 高斯滤波
  • 简介:等值线分析是气象数据分析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该功能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气象要素的总体特征与变化规律。按照插值、网格化和等值线追踪的思路,利用ESRI提供的ArcObjects组件实现等值线生成的功能;借助ATL技术将等值线生成功能封装成COM组件。以天津市200多个自动气象站的气象数据为例,对组件功能进行测试。实践表明:客户端程序可以成功调用该组件,并生成符合要求的等值线。该组件不受客户端程序语言和版本的限制,可适合基于WebGIS的气象相关系统应用。

  • 标签: ARCOBJECTS 组件 气象等值线 自动生成技术
  • 简介:以visualbasic为基础,对核心控件contour4.2进行二次开发,建立起等值线绘制模块,其功能是调入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的*.txt文件后能够生成其等值线图形文件,即*.shp文件。对mapobject2.3进行了二次开发,目的是建立一个地图演示模块,用于展示、编辑、打印等值线绘制系统生成的*.shp文件。最终将以上两模块嵌入短期气候预测平台,作为其绘图模块。

  • 标签: 等值线 二次开发 短期气候预测
  • 简介:在气象资料应用中,常常需用到等值线的绘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小网格重心生成矩形网格等值线的算法。该算法通过设计搜索追踪顺序,引入重心点分析每个网格,合理避免了传统等值线追踪算法起始点选取困难、网格出口边判断复杂的问题,不仅可确保等值线的唯一性,而且更真实地反应等值线整体逐渐变化的特征,此外,每条等值线增加的等值点可为后续光滑提供更多的控制点。最后通过示例说明了本文的算法的可行性,可扩展性,能在气象的雷达、数值预报、站点数据等中应用。

  • 标签: 等值线 网格数据 重心追踪
  • 简介:通过对2010年12月15日湖州市暴雪过程的风廓线雷达资料分析发现,可以清楚地展示暴雪过程风场变化特点,通过分析高低层冷暖平流的分布变化情况,进一步了解暴雪过程的大气层结结构;风廓线雷达探测到的垂直速度、折射率结构常数及探测高度等指标的变化能反映降雪的开始、结束以及降雪的强度,为精细化预报提供参考。

  • 标签: 风廓线雷达 冷暖平流 大气层结结构
  • 简介:应用包括湍流粘性和频散的新的Reynolds平均动量方程,分析了边界层的垂直风速廓线,发现包含湍流频散的地面层的风速廓线对经典的风廓线指数规律有一个对数规律的修改;而且在不稳定层结下比在稳定层结下,湍流的频散效应更为显著;在中性条件下,指数规律退化为对数规律并且Karman常数被另外一个常数所代替,而这个新常数也可以通过相似理论来获得.

  • 标签: 边界层 频散 湍流 风廓线 不稳定层结
  • 简介:黄勇在2007年5月15日《中国环境报》撰文介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份气候变化报告指出,通过在能源供应、建筑、交通、工业、农业、林业、废物处理七大关键领域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世界能够减缓并扭转排放趋势,最终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

  • 标签: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减排 中国环境 能源供应 废物处理 气体含量
  • 简介:黑碳气溶胶是环境大气中浓度较低的一种气溶胶粒子组分,因其对光的吸收作用,及其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的影响,而成为当前国际气候变化和环境研究中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围绕黑碳的排问题,介绍黑碳的来源、全球分布,讨论全球温室气体排和区域空气质量控制对黑碳排的影响,综述控制和改善燃烧条件、减少开放式生物质燃烧和黑碳封存等排黑碳的措施。文章还分析了黑碳未能成为全球排共识的原因,并对中国有关黑碳排的政策选择提出了建议。

  • 标签: 黑碳 减排 措施 政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