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使用上海天文台编制的“天琴RR型变星自行星表”并利用空间速度的方法,确定天琴RR型变星的速度椭球,计算表明是三轴速度椭球,分析认为,子样中还包含着圆盘星族和中介星族Ⅱ的成员。本文还同时给出了在银心柱面坐标系中变星的柱面坐标和空间速度,为进一步作银河系动力学提供精确的资料。

  • 标签: 速度椭球 空间速度 天琴RR型变星 银心柱面坐标系
  • 简介:推导了GPS无线电掩星振幅观测反演地球大气技术中Abel积分变换中的天顶补偿项,定性地说明了天顶补偿项对计算过程和反演剖面的影响。

  • 标签: GPS 掩星 振幅反演 天顶补偿 Abel积分变换
  • 简介:本文对瞬时极的移动速度用自回归谱估计的Marple算法进行了周期分析,结果表明,瞬时极的移动速度可能存在着2386.天(6.5天)、1168.9天(3.2年)、321.3天、163.7天、130.1天及92.7天等6个周期,同时计算了极移的振幅和周期,发现极移的速度与极移的振幅正相关,与极移的周期负相关,并且发现厄尔尼诺现象都出现在地极移动周期较短的年份。

  • 标签: 极移 频谱分析 周期 瞬时极 厄尔尼诺事件 自回归谱分析
  • 简介:利用国际卫星导航系统服务以及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的实测数据,构建电离层球谐模型SHAG(ShanghaiAstronomicalObservatoryglobalmodel),并与欧洲定轨中心(CenterforOrbitDeterminationinEurope,CODE)提供的电离层数据比较,得到如下结果:11在全球范围内,二者解算的卫星硬件延迟误差的均方根值(rootmeansquare,RMS)为0.11ns,观测站硬件延迟误差的RMS为0.59ns;2)对于中国大陆及邻区,二者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otalelectroniccontent,TEC)的RMS为2.1TECu(1TECu=0.35ns),但SHAG模型解算观测站TEC更接近GNSS双频解算的结果;31通过与数字测高仪的观测资料比较,发现SHAG模型解算的电离层结果可较好地描述不同观测站区域的电离层变化趋势。综合结果表明,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数据的大量引入改善了SHAG模型的中国区域电离层特性,能较好地描述中国区域电离层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

  • 标签: GNSS 电离层 球谐函数 硬件延迟
  • 简介: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和温州师范学院数学系联合开发的上海天文台GPS/LEO掩星反演地球大气模拟软件SHAOOS(ShanghaiAstronomicalObservatoryOccultationSimulation)是根据大气折射定律和射线追踪原理设计的;其目的是为GPS/LEO掩星反演地球大气技术的理论研究提供多功能的模拟程序,并为上海天文台将来的GPS/LEO掩星技术综合科学计算软件包作技术准备。简单介绍了SHAOOS的基本物理原理、数学方法、程序结构和功能以及在此软件基础上可进一步开展的应用研究工作。

  • 标签: GPS/LEO掩星 反演 模拟软件 射线跟踪技术 大气折射
  • 简介:星团内禀速度弥散度σ0的合理确定对相关的天体物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用于估算σ0的途径有直接解算法和间接推算法两种,其中间接推算法的应用必须充分考虑团星样本中可能混入少量场星给σ0值带来的影响。

  • 标签: 星团 自行 速度弥散度 成员概率
  • 简介:本文基于可靠分光质比q=0.2824的条件下,用Wilson-Devinney方法重新求解RTPer统一的光变和视向工线的Roche模型解,以及它统一的几何尺度和物理参量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进一步确认它是半相接食双星,伴子星是一颗K4V主序星而不是早先确定的G5V星,距离估算为140pc,主、伴子星均有主序演化效应。

  • 标签: 恒星 食双星 视向速度 光变 Roche模型 伴子量
  • 简介:本文给出了用改进后的视向速度成员确定方法对8个Abell星系团进行成员概率计算的具体结果。从团天区内场星系的分布情况来看,改进后的成员确定方法明显地改善了使用原方法所出现的场星系向团中心聚集的不合理现象,对有效性指数E的分析表明,方法改进后,星系团成员确定的有效性也有整体上的提高。

  • 标签: 星系团 视向速度 成员概率 团天区 星系面数密度
  • 简介:太阳引力场效应对高精度VLBI时延测量有较大影响。本文比较了两种改正太阳引力场效应的计算方法--基于太阳引力偏折的方法和较差光行时方法,并由此得到结论:引力偏折与较差光行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两者对VLBI时延测量的影响的量级相同,但相差一个主项,即引力场中电磁波速度大小的变化引起的附中时延;另外二者还相差一些小项。

  • 标签: 太阳引力场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电磁波 时延
  • 简介:本文介绍了氢钟钛合金钟罩的设计制作以及机械泵--分子泵级真空机组的改进设计。由于钛是一种崭新的工程金属,用钛合金制作的真空钟罩由于采用了料正确的工艺手段,具有强度高、重量轻、在真空中放气率低、无磁、外表美观和经济实惠等优点。而级真空机组由于采用了不锈钢纹管及卡箍结构,无粗大的真空橡管,也改善了氢钟的真空条件。钛合金钟罩及改进型级真空机组的应用对氢钟钛离子泵的启动及系统真空度的提高起了一定的作用。

  • 标签: 氢原子钟 钟罩 技术改进 设计 分子泵前级真空机组
  • 简介:年青星一旦从分子云中诞生后,它将与产生它的母分子云发生相互作用。CO转动谱线已广泛地用于揭示恒星形成区分子云的运动学和空间结构,我们考查了71个光学选择的主序星(PMS)的COJ=2-17谱线资料,发现除已确定的20个具有分子外向流特征的谱型外,还有其它多种谱型,如起因于自吸收的自反转轮廓和明显的双峰频谱。1991年10月用美国五大学民天文台(FCRAO)的14m天线和新建立的QUARRY接收系统对中心区CO(2-1)谱线呈现双峰特征的两个PMS星-PP11和V1515Cyg进行了CO(1-0)的谱线成图观测。主要结果如下:(1)对与PP11成协的分子云以半波束间距(25″)对其周围4′.2×5′.1天区进行了观测,得到了120个CO(1-0)的发射谱。发现它们与中心处的CO(2-1)谱类似,大多为明显的双峰特征。在分子辐射开始变弱的东北边缘其双峰谱的峰谷反而比中心区下降许多,排除了CO自吸收的可能性。在PP11附近约2′.1×1′.7(也即0.21pc×0.17pc)的中心区有近乎向向同性的物质分布。它应该是PP11吹出的星风所致。中心区的四周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团块,由IRAS检索证明这些块不对应任何经外源,它可能是新形成的PMS星与母分子云相互作用导致分子云碎裂的结果。分析PP11峰谷速度(视向速度为零)上CO(1-0)发射的等强度分布图,发现具有横向运动的强发射区主要集中在过中心星的东北-西南方向上,并向东南部有一定伸展。在PP11中心区附近观测到的这种运动意味着大范围内的一种膨胀的壳层运动。但在壳层内密度分布是高度团块性的。从红、蓝速度峰上的等强分布图看,强发射(包括团块)表现出的向前和向后运动在空间上有相反分布的趋势。这说明分子云相对得的这种双向运动,其轴线并不在视线方向。分析CO(1-0)发射的位置-速度等�

  • 标签: 主序前星 分子云 分子谱线 CO成图观测 星际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