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背景]青檀是近几年在山东枣庄市发现危害青檀的新物种,该蚜虫对青檀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方法]2013年对山东和安徽青檀分布地实地调查确定青檀的分布情况,并结合我国环境变量,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对青檀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预测.[结果]青檀潜在高风险区大面积集中在山东,江苏和北京有零星分布;中风险区大面积集中在河北、河南、安徽和江苏;低风险区集中在山西、四川、江西、辽宁、湖北、湖南和浙江等地区.[结论与意义]青檀潜在分布区集中在中国中东部地区,这对青檀分布地区预防青檀发生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青檀绵叶蚜 MAXENT AUC 潜在地理分布
  • 简介:[目的]苹果是我国重要的入侵害虫,对苹果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近年来,苹果扩散面积增大,危害加重。了解苹果入侵过程中的分子生态变化,可为该虫的综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选择6个微卫星位点对山东省6个地区(烟台、威海、青岛、潍坊、聊城、泰安)2012-2015年苹果种群遗传结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2012-2015年,山东省6个地区的苹果遗传多样性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其中,2012年的遗传多样性极显著高于2013-2015年;2013-2015年之间虽然差异不显著,但随时间推移,等位基因观测值(Na)和期望杂合度(He)等遗传多样性指数有逐渐降低的趋势。通过无限等位基因模型、双相突变模型和逐步突变模型分析发现,6个地区的苹果均经历了瓶颈效应,是遗传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对6个微卫星位点分析发现,Erio20、Erio75和Erio78扩增到的苹果等位基因数量以及这3个位点的多样性指数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结论]Erio20、Erio75和Erio78是引起苹果遗传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多态位点。苹果可能进化出了“超级克隆”基因型,因此,其可在我国适应不同生态环境并增大扩散范围。

  • 标签: 苹果绵蚜 入侵害虫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动态
  • 简介:苹果是一种重要的外来人侵性害虫,在世界的各苹果种植区均有分布,对苹果造成严重危害。本文主要介绍了苹果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危害特点以及各种防治措施,包括植物检疫、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抗性育种等,为在我国广大果区对苹果进行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 标签: 外来入侵性害虫 苹果绵蚜 生物学特性 害虫综合治理
  • 简介:【背景】在我国,苹果对苹果等寄主的危害日益严重,发生面积不断扩大,而品种抗性是害虫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方法12007—2009年于山东莱阳地区系统调查了苹果在不同寄主果园的发生动态规律,比较了不同寄主对苹果的抗性差异。【结果】苹果在红富士、乔纳金、新红星苹果园和西府海棠果园中1a有2个发生高峰,5月底到7月下旬是第1个高峰,也是全年发生的最高峰,9月初到10月底是全年发生的第2个高峰,而7月底到8月底是苹果发生的低谷期。苹果在红富士苹果上的发生数量显著高于在乔纳金、新红星苹果和西府海棠上的发生数量。在3a的调查时间内,苹果在红富士、乔纳金、新红星苹果上每次平均发生量分别为153.2、31.6、30.3头·株^-1。越冬前调查表明,苹果对红富士的为害率显著高于青香蕉、乔纳金、新红星和小国光,小国光的被害率以及虫落数量最低。【结论与意义】红富士是苹果的感虫品种,而小国光、乔纳金和新红星相对抗虫。文中讨论了苹果抗性品种的筛选方法,为掌握不同寄主对苹果的抗性差异以及制定苹果的抗性治理策略提供了依据。

  • 标签: 苹果绵蚜 种群动态 品种抗性
  • 简介:本文就甘蓝的寄生蜂种类、生物学特性、寄主选择特性、农药对寄生蜂的影响及寄生蜂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

  • 标签: 甘蓝蚜 寄生蜂 应用 研究进展
  • 简介:本文记述了长管亚科2新属,肖长管属AntimacrosiphonZhang和头毛网属KaramicrosiphumZhang,4新种:瘤尾肖长管AntimacrosiphonbulacaudatumZhangetYe,草头毛网KaramicrosiphumhumuliosumZhangetQiao,头无网AcyrthosiphoncapitellumZhang和野草莓无网A.fragumZhang.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

  • 标签: 中国长 亚科新 同翅目蚜
  • 简介:扶桑粉蚧是一种全球恶性入侵害虫,2008年传入我国,目前已有13个省区报道其为害,2009年在云南省被发现,截至2013年3月,云南省共8个州(市)10个县(市)已有分布。扶桑粉蚧寄主范围广,危害性大,适应性强。同时,云南省花卉、蔬菜调运及进出口贸易频繁,加之气候类型丰富、水热条件优越、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等优势,有利于扶桑粉蚧的入侵、定殖与扩散,易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关于云南省扶桑粉蚧的研究仍然缺乏,现就扶桑粉蚧在云南的发生现状、潜在风险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概述,以期为该虫的有效防范提供参考。

  • 标签: 扶桑绵粉蚧 危害 潜在风险 防治措施
  • 简介:【背景】薇甘菊为危险性入侵植物;同时椰子坚为椰子上的重要害虫,对其防治方面的研究较少。研究薇甘菊次生物质对椰子坚的生物活性可为薇甘菊的综合利用及椰子坚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薇甘菊4种溶剂提取物对椰子坚的胃毒和触杀活性。【结果】供试的4种提取物中,正丁醇提取物和丙酮提取物对椰子坚的胃毒水平较高,LC50分别为12.93和12.48mg·mL-1,显著高于环己烷提取物和石油醚提取物。而4种提取物对椰子坚的触杀毒力差异不显著,环己烷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丙酮提取物和石油醚提取物对椰子坚的LC50分别为15.28、12.28、11.40和16.62mg·mL-1。【结论与意义】薇甘菊提取物在椰子坚防控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 标签: 薇甘菊 椰子坚蚜 提取物 毒力
  • 简介:[背景]扶桑粉蚧是一种危险的外来入侵害虫,自2008年在我国首次发现以来,其发生范围急剧扩大.但有关云南省扶桑粉蚧的发生情况缺乏系统的调查报道.[方法]2010年3月~2013年3月,对云南省16个州(市)72个区(市、县)的扶桑粉蚧的分布与危害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对其天敌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结果]扶桑粉蚧在云南文山州富宁县,西双版纳州景洪市、勐海县,德宏州芒市,红河州元阳县、蒙自市,保山市隆阳区,丽江市华坪县,楚雄州永仁县,怒江州泸水县8个州(市)共10个市(县)有零星分布.其寄主植物共14科18属19种,包括园林观赏植物3种、经济作物1种、蔬菜作物2种、粮食作物1种、杂草11种,其中有12种植物在我国其他疫区未见报道;调查过程中发现其天敌3种.[结论与意义]扶桑粉蚧在云南省呈零星点状分布、疫区间受害情况有差异,未对经济作物造成严重损害.本研究可为云南省开展扶桑粉蚧的检疫防控提供参考.

  • 标签: 扶桑绵粉蚧 云南省 分布与危害 天敌
  • 简介:【背景】扶桑粉蚧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重要检疫性害虫,在我国多个省份均有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方法】于2009—2015年对杭州地区扶桑粉蚧的发生危害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同时结合mtDNACOI分子标记方法,对扶桑粉蚧进行分子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杭州市余杭区、萧山区和临安市3个地区发现扶桑粉蚧分布,共调查到寄主植物38科61属68种,以辣椒、茄子、番茄、南瓜、棉花、芝麻、菊花、苦荬菜、大花马齿苋和五色梅受害最严重。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杭州地区的扶桑粉蚧未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与我国其他地区扶桑粉蚧mtDNACOI基因相似度为99.4%-100%。【结论与意义】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扶桑粉蚧的遗传进化、可能的侵入途径以及科学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 标签: 扶桑绵粉蚧 MTDNA COI 系统进化 入侵
  • 简介:【背景】扶桑粉蚧是近年来入侵我国的重要害虫,食物是影响其生长发育及种群发展的重要因素。【方法】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对扶桑粉蚧不同龄期若虫和初羽化雌成虫存活率和雌成虫产卵量的影响。【结果】扶桑粉蚧不同虫态在饥饿条件下存活的时间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雌成虫〉2龄若虫=3龄若虫〉1龄若虫。扶桑粉蚧各龄若虫和雌成虫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存活率逐渐下降。其中,雌成虫存活率下降速度较慢,完全饥饿8d后存活率仍有50%左右;2、3龄若虫50%个体死亡需要饥饿的时间约为6d,1龄若虫约需5.5d。饥饿会显著降低1龄若虫存活率,但对2、3龄若虫没有显著影响。扶桑粉蚧雌成虫饥饿4d对其产卵前期、平均每头雌虫一生的产卵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寿命显著低于对照。【结论与意义】扶桑粉蚧耐饥力较强,这有助于它在野外建立种群。该结果为进一步评价扶桑粉蚧的入侵潜能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扶桑绵粉蚧 存活 繁殖 寿命 入侵潜能
  • 简介:【背景】扶桑粉蚧是一种对棉花等作物具有严重威胁的新的外来人侵害虫,2008年8月在广州市区扶桑上发现该虫。关于该虫入侵种群的大小是需要明确的基本人侵生物学问题之一。【方法】采用了野外接虫、定点系统跟踪观察的方法,研究了广州地区番茄、棉花田间扶桑粉蚧的最小入侵种群规模。【结果】扶桑粉蚧初始种群侵入棉花、番茄田3d后数量急剧下降,分别减少了82.7%、61.2%,进入3龄后田间种群数量呈现持续小幅度减少的规律,进入产卵期的雌虫出现概率分别为2.83%、2.5%。棉花上扶桑粉蚧单雌产卵量为532.6粒,明显高于番茄(418.4粒)。棉花、番茄田的入侵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15.09、10.46,下一代种群呈明显增长趋势,能够成功定殖。棉花、番茄田扶桑粉蚧自然种群存活曲线均符合Ⅰ型(凹型),存活率(S)与接虫后天数(D)的关系模型分别为S=(1.0000+1.1.505D)-1.1250,S=(Q9996+Q124810)^-3.0614。根据进入产卵期雌虫的概率,计算出保证扶桑粉蚧成功入侵的最小自然种群规模为36—40头。【结论与意义】广州地区6~8月番茄、棉花田新人侵的扶桑粉蚧自然种群存活曲线为Ⅰ型(凹型),最小入侵种群规模为36—40头。该结果为深入研究扶桑粉蚧的入侵生物学特性和制定防治策略等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扶桑绵粉蚧 棉花 番茄 自然种群 存活 定殖
  • 简介:[目的]转基因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可能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商业化种植之前,评价环境安全性十分必要。[方法]以转基因(RRM2)高产棉为实验品种,受体材料中棉所12为对照品种,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连续2年对2种棉田的苗期蚜虫及其几种主要捕食性天敌的田间种群数量进行系统的田间调查,并比较它们在这2种不同棉田间的差异。[结果]与中12相比,转RRM2基因棉苗期无翅的发生数量显著增加,有翅蚜迁入棉田的数量也有所增加,但二者差异不显著;2个棉花品系间棉蚜的几种主要捕食性天敌发生数量也无明显差异。[结论]与亲本材料相比,转高产棉花苗数量显著增加,但其捕食性天敌数量增加不明显。本研究为转RRM2高产基因棉花环境安全评价技术的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转RRM2基因棉 棉蚜 捕食性天敌 种群密度
  • 简介:【背景】近年来"Q"烟粉虱在我国快速扩张,已成为农业生产上的一种重要入侵害虫。由于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Q"烟粉虱已对多种农药产生高抗药性,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对其进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在室内研究了近年引入我国的海氏桨角小蜂对不同龄期"Q"烟粉虱若虫的取食和寄生能力。【结果】各龄期的"Q"烟粉虱若虫均可被海氏桨角小蜂取食和寄生。在48h内,寄生蜂取食1、2、3、4龄烟粉虱若虫的数量分别为10.7、6.4、6.7、5.0头,呈现随龄期增大取食数量下降的趋势;海氏桨角小蜂对不同龄期烟粉虱若虫的寄生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其更偏好寄生2、3龄若虫(25.4和27.5头),其次是1龄若虫(22.1头),而寄生4龄粉虱的数量最低(16.5头)。【结论与意义】寄主龄期对海氏桨角小蜂的取食和寄生能力具有显著影响。综合来看,该寄生蜂表现出对"Q"烟粉虱较好的生物防治潜能,是防治烟粉虱的理想寄生性天敌昆虫。

  • 标签: 烟粉虱 海氏桨角蚜小蜂 取食寄主行为 寄主选择 生物防治
  • 简介:【背景】草食动物对寄主植物的取食或损伤会诱导改变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直接影响植株的健康生长。产蜜昆虫与蚂蚁的互惠关系是物种相互促进的一种重要的生态学现象,能够促进产蜜昆虫的种群数量,然而这种互惠关系及其对寄主植物光合生理的影响还知之甚少。【方法】在室内条件下,运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研究了外来入侵害虫扶桑粉蚧与长角立毛蚁的互惠对寄主棉花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随着扶桑粉蚧危害时间的延续,寄主植物上蚂蚁和扶桑粉蚧的数量均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而在危害后期,蚂蚁存在情况下扶桑粉蚧的数量要明显低于无蚂蚁处理;在扶桑粉蚧取食寄主棉花20d后,有、无蚂蚁存在的棉花叶片的光合利用率α值较无虫处理分别下降了53.5%和37.0%;存在蚂蚁或扶桑粉蚧危害后期对棉花叶片最大相对电子传递效率rETRmax有显著影响,然而扶桑粉蚧单独取食或与蚂蚁互作的情况下未显著影响棉花叶片对强光的耐受能力(Ek)。【结论与意义】研究明确了扶桑粉蚧与长角立毛蚁的互惠关系对寄主棉花叶片的光合生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为进一步解释扶桑粉蚧入侵、扩散及暴发的生态学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互惠关系 关系寄主 叶片叶绿素
  • 简介:【背景】小麦疫病菌于20世纪60年代入侵我国后,迅速传播扩散并在局部区域造成严重危害,对我国小麦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方法】设计出检测小麦疫病菌的特异性引物,建立快速检测该病菌的PCR方法。用真菌通用引物ITS4/ITS5对小麦疫病菌进行PCR扩增,将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使用DNAMAN软件设计出检测该病菌的特异性引物LJY1和LJY2,优化PCR反应体系。【结果】建立了该病菌的PCR检测方法,PCR反应体系:25mmol·L^-1MgCl22.5μL,10mmol·L^-1dNTP1.0μL,10μmol·L^-1引物各0.5μL,DNA模板8ng,最佳退火温度57.6℃。【结论与意义】该方法可以准确地将小麦疫病菌与其他链格孢属的真菌区分开。本研究结果为小麦疫病的快速检测提供了依据,能够有效防止该病菌在小麦进出口贸易中传入我国。

  • 标签: 小麦叶疫病菌 PCR 体系优化 引物LJY1和LJY2
  • 简介:2007—2009年在浙江杭州对三斑潜蝇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杭州地区范围内该虫的分布已很广,与其他斑潜蝇混合发生。春夏季以美洲斑潜蝇为害为主,6月是为害盛期。秋冬季为多种斑潜蝇混合为害,9月是混发盛期,期间以三斑潜蝇为害占多数。目前查到有13种寄主作物受三斑潜蝇为害。

  • 标签: 三叶斑潜蝇 发生特点 杭州
  • 简介:【背景】外来人侵恶性杂草——三裂豚草在我国迅速蔓延,并对我国经济、人民健康、生态等方面造成巨大影响。【方法】本文运用光合仪(CIRAS-1)测定豚草锈菌侵染后的三裂豚草叶片的光合效率、蒸腾速率、表面蒸汽压差、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等指标,以探讨豚草锈菌影响三裂豚草光合作用的机制。【结果】豚草锈菌侵染三裂豚草叶片后,对叶片水分代谢与光合代谢有明显影响,从而影响叶片有机物质的合成。豚草锈菌侵染显症1—4d后,受侵染叶片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下降,光合作用有所加强,导致胞间CO2浓度下降,进而使叶片细胞水分代谢与光合代谢加强。显症4d后,随着叶片发病程度增加(4~5级),胞间CO2浓度增加,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大幅降低,光合速率下降。【结论与意义】豚草锈菌能干扰三裂豚草叶片的光合生理活动。该结果可为防治三裂豚草提供参考。

  • 标签: 三裂叶豚草 豚草锈菌 光合生理特性 生物防治 病菌影响 生理学
  • 简介:棉花曲病是世界棉花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毒病害,已在巴基斯坦、印度、苏丹、埃及和南非等国棉花产区广泛流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目前,已克隆了与该病害相关的植物病毒8种,木尔坦棉花曲病毒(CLCuMV)即是其中之一,这些病毒均属双生病毒科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CLCuMV是引起巴基斯坦、印度棉花曲病大流行的主要病原之一。该病毒由烟粉虱以持久方式传播,也可以嫁接传播,但不能通过机械摩擦接种传播和种子带毒传播;其基因组仅含有DNA-A组分,并伴随卫星β分子。自2006年首次在我国广东朱槿上检测与鉴定到该病毒以来,目前已在我国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多个地理区域发现该病毒引起的病害,受侵染寄主植物包括朱槿、黄秋葵、棉花和垂花悬铃花;同时,已入侵我国的CLCuMV及其卫星β分子的各地理区域和不同寄主来源的分离物DNA序列相似性均大于99%,遗传较稳定。基于文献报道及作者近年的研究,本文对棉花曲病的分布、病原、CLCuMV特性、已入侵我国的CLCuMV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同时对入侵我国的CLCuMV来源及其威胁我国棉花生产的风险进行了讨论。CLCuMV"对我国棉花等作物的威胁日益加剧,本研究可为该病毒的防控提供参考。

  • 标签: 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 入侵 朱槿 黄秋葵 棉花 垂花悬铃花
  • 简介:【背景】自20世纪50年代三裂豚草传入我国以来,迅速蔓延,已给我国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人民健康造成巨大威胁。近年来发现的豚草锈菌对三裂豚草有一定的致病性,具备生物防治潜力。【方法】本文利用植物生理学技术研究了豚草锈菌对三裂豚草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锈菌侵染后,三裂豚草叶片的相对电导率随病级的增高和侵染时间的延长而上升,说明锈菌破坏了豚草叶片的细胞膜,导致其电解质外渗。同时,发病初期叶片内的丙二醛(MDA)与超氧自由基(O2.-)含量逐渐上升;当发病程度为3级时,O2.-含量达到最高;4级时,MDA含量达到最高。此外,锈菌侵染后,三裂豚草叶片抗坏血酸(AsA)含量持续上升,而脯氨酸(Pro)含量在发病后期下降,说明在三裂豚草与锈菌互作时,AsA含量虽然增加,但抗性并不明显,而Pro可能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结论与意义】豚草锈菌的侵入干扰了三裂豚草的生理生化反应,这将为深入研究豚草锈菌的致病机理、发挥其生物防治潜力奠定基础。

  • 标签: 苍耳柄锈菌三裂叶豚草专化型 三裂叶豚草 细胞膜 生理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