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新生隐球菌是担子菌类的真菌病原体,有明确的有性周期,有性生殖过程由两条等位基因MATα和MATa控制。MAT编码的产物包括信息素和信息素受体,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级联放大系统的组成部分,还有一些在有性周期中没有明确功能的蛋白,这些蛋白都是其他真菌相应蛋白的同系物。

  • 标签: 新生隐球菌 交配型 毒力 功能
  • 简介:通过测定3种披碱草属(Elymus)牧草,即老芒麦(E.sibiricus)、麦薲草(E.tangutorum)和披碱草(E.dahuricus)的花粉-胚珠比(P/O值)、杂交指数(OCI),结合不同授粉方式下这3种牧草的结实率,探讨这3种披碱草属牧草的交配系统,为披碱草属牧草杂交育种、丰产栽培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这3种牧草的花粉-胚珠比(P/O值)均介于31.9~396.0之间,交配系统属于兼性自交;杂交指数OCI值均为2,交配系统也属于兼性自交;结实率统计表明,以自交为主,异交可育。因此,这3种披碱草属牧草的交配系统属于兼性自交类型。

  • 标签: 披碱草属(Elymus)牧草 交配系统 花粉-胚珠比 杂交指数 结实率
  • 简介:随着环境污染加剧和人们对自身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功能性食品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彩色稻米作为稻米家族中的一员,由于富含微量元素、花色苷、生物碱等功能性成分,已成为当前功能性食品研究开发的热点之一。本研究利用粳稻品种龙锦1号/香软米1578杂交组合214个F_5家,对水稻糙米总花色苷含量、粒色等级和千粒重的变异及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糙米粒色等级变异范围为1~9,平均值为4.98,变异系数为57.87%;糙米总花色苷含量变异范围为0~5459.34mg/kg,平均值为834.47mg/kg,变异系数为191.96%;糙米千粒重变异范围为11.96~26.24g,平均值为17.75g,变异系数为12.89%。糙米总花色苷含量、粒色等级和千粒重在F5家中不符合正态分布,表现为右偏态,其中糙米总花色苷含量的偏斜程度最大。糙米总花色苷含量和千粒重的峰度系数为正值,表明为尖顶峰;而糙米粒色等级的峰度系数为负值,表明为平顶峰。糙米总花色苷含量与粒色等级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9;糙米总花色苷含量、粒色等级均与千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0和-0.34。与高亲龙锦1号相比,27个家系的糙米总花色苷含量极显著提高,占214个F_5家的12.62%,为高花色苷水稻种质创新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糙米总花色苷含量 糙米粒色等级 糙米千粒重 高花色苷水稻 种质创新
  • 简介:以引进的蒙古大果沙棘乌兰格木为母本,中国沙棘为父本,于1995年开展了杂交选育研究,共选育出45个优良单株。入选的优良杂种单株大部分的树高、地径、冠幅均显著高于母本乌兰格木,但低于父本中国沙棘。杂种2年生枝棘刺数为0~6个,界于父母本之间。优良杂种单株果实百果质量为20.10~63.17g,其中8个单株出现超亲现象,其余均明显小于母本,但较中国沙棘提高0~206.75%。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所选优良杂种单株生态适应性、经济价值分别明显高于母本引进品种、父本中国沙棘,生态经济价值十分优良。

  • 标签: 沙棘 蒙古沙棘 中国沙棘 杂交育种 生态经济型
  • 简介:通过水稻种间、亚种间和品种间的杂交,在套袋隔离和自然授粉两种条件下,对其杂交亲本主要农艺性状类型及杂交后代群体中杂草稻发生频率、类型及主要特征以及杂草稻的发生趋势进行调查分析,直接验证和重演杂草稻起源的主要路径。杂草稻的主要特征为:颖壳褐色或金色,种皮红色,散穗、易落粒,中长芒或无芒。结果表明,如果以近缘野生种为亲本,在其F2群体中比较容易发生类似杂草稻的单株;杂交组合中杂草稻出现频率的大小依次为:杂草稻或野生稻/粳稻(44.16%)〉杂草稻或野生稻/籼稻(27.84%)〉籼稻/粳稻(3.30%)〉籼稻/籼稻(1.41%)〉粳稻/粳稻(0)。这一结果显示杂交亲本间遗传差异越大,在后代中出现杂草稻类型植株的频率就越高。套袋条件下,后代中杂草稻出现的频率为10.70%,而不套袋情况下为4.90%。

  • 标签: 有害生物 杂草稻 野生稻 籼稻 粳稻
  • 简介:高秆隐性恢复(eR)同原恢复(R)相比,分蘖力下降、生育期缩短,株高、穗颈、叶片长、倒一节间和倒二节间都显著增长,使得eR在制种时不必施用赤霉素.利用eR组配的e-杂交稻同其不含eui基因的原杂交稻相比,只有一个eui隐性单基因的差异,使e-杂交稻的株叶形态和构成产量因素同原杂交稻十分相似,且具有千粒重增大以及植株速生、快长、早熟等特点,使利用eR组配的e-杂交稻具有一定增产潜力.

  • 标签: 水稻 高秆隐性恢复系 特征特性 育种 生物学特性 E-杂交稻
  • 简介:针对云南割手密82-114(简称云割82-114)丰产、强生势的种质特性,利用福州果蔗(百眉蔗)×云割82-114获得99-67,利用99-67与云瑞99-248杂交获得03-1、03-3、03-12、03-16等18个杂交后代,利用03-16与ROC10杂交获得04-65,利用03-12与云瑞03-122杂交获得04-66等优良创新种质。SSR分子标记鉴定表明:99-67及03-5、03-7、03-10、03-13、03-15是真杂种,为甘蔗新品系的选育提供优良的创新种质。

  • 标签: 云南割手密 种间杂交 SSR分子标记
  • 简介:选用华南地区广泛应用的8个杂交稻不育与10个恢复,按NCII设计配制2套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61个,通过在湛江的2年种植试验,结合62对与产量性状QTL连锁SSR标记,对18个亲本的产量配合力进行综合评价和标记位点鉴定。结果表明:供试亲本间一般配合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不育珍汕97A、万金A和恢复直龙、广恢3550的一般配合力相对较高;2套组合共检测出36个与亲本产量配合力显著相关的标记位点,其中RM1、RM216、RM231和RM542为2套材料所共有;检测出的杂合标记位点中,23个为增效标记位点,13个为减效标记位点,其中杂合标记位点RM231、RM209可使F1的单株粒重增加13.50%和16.43%。该结果可为华南地区杂交稻育种的亲本改良及选配提供理论指导。

  • 标签: 杂交稻 配合力 产量 SSR标记 标记位点
  • 简介:目的评价PCR结合反向斑点杂交法检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中曲霉感染的可行性。方法选取39例病理证实曲霉感染的患者活检标本(21例为鼻窦感染标本、18例为尸检标本),以1对真菌特有的28SrRNA保守序列结构作为真菌通用引物,以临床常见的4个曲霉菌种:烟曲霉、黄曲霉、黑曲霉、土曲霉的种特异性序列为种特异性探针,与扩增产物进行反向斑点杂交。结果尸检标本阳性率为55.6%(10/18),鼻窦标本阳性率为76.2%(16/21),特异性均为100%。在这些曲霉所致的系统性感染中,烟曲霉是主要的致病真菌。结论该方法能对临床无法培养的石蜡组织块进行回顾性病原学研究,并可以鉴定常见的曲霉菌种,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适用于临床曲霉感染的检测。

  • 标签: 曲霉 检测 PCR DNA探针
  • 简介:甘薯(Ipomoeabatatas(L.)Lam.)作为世界上一种重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及新型能源作物,从有性生殖F1选择优良实生进行选择育种一直是甘薯育种的重要方式。为了优化甘薯杂交育种方法,合理选配杂交组合,提高育种效率,本试验利用SSR标记研究了甘薯杂交群体基于SSR标记及13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得到了群体内的聚类图,并且筛选出了甘薯的高产株系。群体SSR标记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群体材料与各亲本遗传距离比较远,被聚为3类,而亲本单独聚在另外一类。13个农艺性状的聚类将亲本与部分群体材料聚在了一起,且将群体材料和亲本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时,其遗传距离的变异高达30%以上,远远高于SSR标记所获得的遗传变异系数。

  • 标签: 甘薯 群体材料 遗传多样性
  • 简介:目的应用反向线点杂交技术(reverselineblothybridization,RLB)快速鉴定临床常见的曲霉属和毛霉目真菌。方法收集我院真菌和真菌病研究中心保存的5种曲霉菌(烟曲霉、黄曲霉、黑曲霉、土曲霉、构巢曲霉)和7种毛霉目真菌(冻土毛霉菌、总状毛霉菌、卷枝毛霉菌、少根根霉、小孢根霉、微小根毛霉、伞状犁头霉),共计98株菌株。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菌株进行PCR扩增,用12个真菌种特异性探针与扩增后产物进行反向线点杂交。将RLB结果与真菌传统形态学鉴定结果、ITS区DNA测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RLB可以正确鉴定98株实验菌株,与形态学方法和ITS区测序方法鉴定结果100%一致,种特异性探针之间未见交叉杂交,显示出该方法的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8株阴性对照菌株(白念珠菌、茄病镰刀菌、尖端赛多孢、马尔尼菲青霉、疣状瓶霉、棒曲霉、日本曲霉以及雅致小克银汉霉),使用RLB方法无法鉴定。通过烟曲霉基因组DNA浓度10倍倍比稀释法验证RLB的敏感性为1.8×10-3ng/μL。结论RLB技术为实验室早期快速诊断、鉴定临床常见的曲霉属和毛霉目真菌提供参考。

  • 标签: 曲霉 毛霉 PCR 反向线点杂交
  • 简介:在长期进化中,植物形成了抵御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侵染的精细防御系统。在病毒侵染、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其编码的一些蛋白,如外壳蛋白、运动蛋白、复制酶类等能够与植物基因编码的蛋白发生相互作用。酵母双杂交系统是体外研究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有利工具,不但可以用于研究已知蛋白质的互作,还可以发现新蛋白,揭示特定蛋白互作网络与作用机制,在植物蛋白与病毒蛋白互作研究中已得到广泛的利用。本文主要综述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研究植物与病毒蛋白相互作用的国内外进展。

  • 标签: 酵母双杂交 植物 病毒
  • 简介:利用与子粒性状相关的QTL标记分析了10个杂交水稻亲本间(5个不育和5个恢复)的遗传差异,结合10个亲本所配25个组合的F1表现,研究了基于子粒QTL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粒重及粒重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分子标记遗传距离与粒重呈显著正相关(r=0.26*),与对照优势呈显著正相关(r=0.28*),与母本优势呈极显著正相关(r=0.41**)。为分子标记预测杂交水稻杂种优势研究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杂交籼稻 粒重 QTL 遗传距离 杂种优势 相关性
  • 简介:为明确水稻功能叶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以不同遗传背景下籼稻的10个不育和16个恢复系为亲本,按照NCII设计配制两套双列杂交组合,对水稻12个功能叶性状与8个产量性状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3片功能叶叶长与叶面积、剑叶宽、倒2叶宽等性状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功能叶夹角之间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但不同遗传背景对夹角性状与9个形态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则存在明显差异,在第1套组合中,其相关系数均为负值,且相关均不显著;而第2套组合则相反。8个产量构成因素中,单株穗数与平均穗长、着粒密度、穗实粒数以及穗着粒数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平均穗长与穗着粒数、结实率与单株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遗传背景对产量组成上有较大影响,在第1套组合中单株产量主要由结实率、单株穗数以及穗实粒数等性状决定,而在第2套中则主要由穗实粒数和结实率等性状决定。在功能叶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中,叶长、叶面积、剑叶宽、倒2叶宽与着粒密度、穗实粒数以及穗着粒教等3个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12个水稻功能叶性状与8个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下,产量构成因素均主要受叶面积和叶夹角影响,两种不同遗传背景中其累积贡献率分别为69.8%和84.0%。

  • 标签: 籼稻 功能叶 产量构成因素 相关
  • 简介:为了探讨小麦-冰草(Agropyroncristatum)衍生3228的多粒(66~82粒/穗)特性在育种中的可利用性,本研究以3228与黄淮冬麦区5个主栽品种进行杂交,并将其杂种F1分别种植于北京、陕西和四川,采用MINQUE(1)统计方法及AD模型对主要产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在研究的6个产量性状中,均存在极显著的加性方差比率,普通广义遗传率在产量性状的遗传中所占比例较大,所有性状的遗传均存在加性和环境的互作。特别值得指出的是,3228在穗粒数方面具有极显著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在穗长、小穗数方面也具有极显著的加性效应,说明利用该种质对于提高小麦的穗粒数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小麦-冰草衍生系3228 多粒 产量性状 遗传分析 可利用性
  • 简介:用350Gy剂量的Co^60-γ射线照射水稻三保持813B种子,获得巨胚突变体,命名为巨胚813B(简称813geB)。用巨胚813B回交813A育成特种稻不育——巨胚813A(简称813geA)。对巨胚813B及巨胚813A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巨胚813A与813A的主要农艺性状、雄性不育性及产量构成因素均无明显差异。巨胚813B与813B具有相似的农艺性状,但绝对胚重由0.61mg提高到1.36mg,相对胚重由2.70%提高到6.96%。巨胚813B糙米的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及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比813B高。其中蛋白质含量9.77%,比813B提高了8.80%;粗脂肪含量5.28%,比813B提高了87.23%;8种必需氨基酸含量均有提高。利用巨胚恢复与巨胚813A可纽配成巨胚杂交稻。

  • 标签: 特种稻不育系 巨胚813A 营养分析 诱变育种
  • 简介:以内蒙古中东部地区61份绿豆品种大明绿选后代为研究材料,通过对农艺性状的多样性及通径分析,明确了后代品系遗传类型及高产群体性状特征。结果表明,大明绿后代品系间性状差异显著,单株荚数变异系数最大为31.61%,其次为单株粒重28.05%,遗传多样性较丰富,多样性指数为单株荚数2.02,每荚粒数2.01,百粒重1.89,单株粒重1.96。后代品系主要有6种类型,各性状对单株粒重影响大小依次为:单株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节数〉株高。高产类型品系主要特征指标为单株粒重超过15g,单株荚数超过30荚,每荚粒数8~10粒,株高48~60cm,节数9~10节,百粒重可根据不同需求制定标准。

  • 标签: 绿豆 系选后代 多样性 高产
  • 简介:铁观音、黄棪和福鼎大白茶分别是我国乌龙茶和红绿茶育种中的骨干亲本,由它们衍生出了一系列的优良品种,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及构建指纹图谱将有助于今后茶树育种工作中骨干亲本的合理利用和品种权的保护。本研究利用40对SSR引物对我国乌龙茶骨干亲本铁观音、黄棪及其衍生品种()和红绿茶骨干亲本福鼎大白茶及衍生品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4份供试品种()的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54,平均遗传距离0.58,表明我国茶树主要骨干亲本及其衍生品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较大的遗传变异,且90%的遗传多样性来自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聚类结果表明两套品种()各自聚为一类,遗传结构分析也显示两套品种()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利用其中稳定性和多态性俱佳的5对引物组合构建了供试材料的数码指纹图谱。

  • 标签: 骨干亲本及衍生品种(系) 遗传多样性 亲缘关系 指纹图谱 SSR标记
  • 简介:2003-2013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兰州温室和甘谷试验站,分别对来自国内35个相关育种单位的冬春小麦品种()5001份,其中冬小麦4291份、春小麦710份,进行苗期混合菌、成株期分小种和混合菌抗条锈性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全生育期表现免疫近免疫的有兰天31号等479份,高抗的有兰天23号等76份,中抗的有天选49等291份,分别占9.58%、1.52%和5.82%;成株期表现免疫近免疫的有天选50号等840份,高抗的有兰天27号等47份,中抗的有天选52等311份,分别占16.80%、0.94%和6.22%;苗期表现免疫近免疫的有兰天30号等964份,高抗的有天98102等122份,中抗的有00-30等273份,分别占19.28%、2.44%和5.46%。冬小麦有天选49号等914份材料表现全生育期抗病,占18.28%;有97-473等906份成株期表现抗病,占18.12%;有兰天20号等1225份苗期表现抗病,占24.50%。春小麦有定西41号等113份材料全生育期表现抗病,占2.26%;有陇春28号等125份成株期表现抗病,占2.50%;有0109-1等114份苗期对混合菌表现抗病,占2.28%。先后在甘肃天水汪川良种场对相关材料进行成株期抗条锈性评价,结果发现:1154份从小种圃筛选出的抗病材料中,表现抗病的有兰天31号等745份,占64.56%;105份甘肃陇南生产品种中,到2013年表现抗病的仅有兰天28号、中梁31号等30份材料,占28.57%;后备品系中,00-30-2-1、CP04-20、00127-2-3等抗性表现优异;抗源材料中,仅有贵农775、中四、T.Speltaalbun、贵协1、贵协3等少数材料表现抗病,重要抗源材料贵农21、贵农22、南农92R、川麦42、Moro从2011年开始在田间表现感病,逐步失去利用价值。其衍生品种材料如陇鉴9343、天选43号、中梁29号、兰天17号、兰天24号等也在田间逐步感病,条锈病发生流行压力持续增大。

  • 标签: 小麦品种(系) 条锈病 抗性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