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3名美国科学家获得,此前公布的医学或生理学奖的获得者也是2名美国科学家。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甚至文学领域,美国人在诺贝尔奖领域一直身手不凡。

  • 标签: 诺贝尔奖 美国 科学研究 投资
  • 简介:每年10月,都会有几位深居简出的科学家一夜间声名鹊起,变成光芒四射的世界级“明星”,而2013年,荣耀属于以下这8位幸运者:

  • 标签: 诺贝尔奖 科学家 科学研究 科学发展
  • 简介: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出以来,获奖者中,几乎没有哪一年少了美国人的身影,而且美国人不止一次地包揽过三大科学奖,2006年的诺贝尔科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又全部被美国人收入囊中。

  • 标签: 诺贝尔科学奖 美国人 诺贝尔奖 物理学奖 获奖者 大科学
  • 简介:据新浪科技讯两位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因发现人类嗅觉系统的奥秘而荣获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以下是瑞典科学院决定向这两位美国科学家颁发医学奖的文告内容节选:

  • 标签: 美国 科学家 瑞典科学院 诺贝尔医学奖 人类 嗅觉
  • 简介:当地时间10月4日11时30分,2010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揭晓。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的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因“在试管受精技术方面的发展”而被授予该奖项。在试管婴儿技术已给全人类带来福音的今天,爱德华兹的获奖赢得科学界一片欢呼。

  • 标签: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试管婴儿 英国科学家 繁衍 受精技术 斯德哥尔摩
  • 简介: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于2002年10月7日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Sydney Brenner)、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Robert Horv比)和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John Sulston),以表彰他们在器官发育及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基因调控方面做出的贡献^[1]。

  • 标签: 程序性细胞死亡 2002年 诺贝尔奖 生理学奖 医学奖 研究成果
  • 简介:由上海生理科学会主办,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生理学教研室承办的第七届长三角生理科学论坛暨两省一生理学学术研讨会在第二军医大学科技馆于2007年12月9日顺利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江苏、浙江、上海生理学同行会议。上海生理科学会理事长袁文俊教授首先代表上海市生理科学会发言,并衷心希望本次学术研讨会能对增进长三角地区生理学专家学者之间的友谊与沟通,提升地区整体科研水平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随后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王建军教授代表江苏省生理科学会、杨秋火教授代表浙江省生理科学会发表讲话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最后由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许金廉主任代表承办方对各位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 标签: 中国生理学会 学术研讨会 生理科学 长三角地区 通讯 副理事长
  • 简介:2005年11月6日由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二省一生理科学学术年会在苏州科技学院成功举行,三地学会理事长共同协调组织了本次大会、为大会准备了高质量的学术报告。220余名生理科学工作者与会。会议由东道主江苏省生理科学会理事长袁孝如教授主持,

  • 标签: 苏州科技学院 生理科学 学术年会 第五届 科学工作者 协调组织
  • 简介:今年是上海市生理科学会成立50周年。于2004年9月25日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召开了上海市生理科学会成立50周年庆祝会、江浙沪两省一生理学年会。来自上海、江苏和浙江的200多名老中青生理学工作者会聚一堂,参加了本次会议。

  • 标签: 生理学 生理科学 上海 召开 年会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