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将舒适护理运用于晚期肿瘤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本院晚期肿瘤资料共计80例,随机数字法分组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舒适护理。对比两组生活质量分数以及舒适度分数效果差异。结果:护理前,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舒适度评分较高(P<0.05)。结论:在康复科患者中开展舒适护理以及心理护理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 标签: 舒适护理 心理护理 康复科 康复有效率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在防治 ICU 腹泻患者肛周失禁性皮炎中给与集束化护理的效果。 方法 样本选取于 2019 年 3 月 -2020 年 3 月本院接收治疗的 80 例 ICU 腹泻患者,平均随机分配为各 40 例行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在常规基础上行集束化护理的观察组。最终统计对比组间失禁性相关性皮炎发生情况。 结果 经过临床时间表明,集束化护理下的观察组患者失禁性相关性皮炎发生率更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 。 结论 经过护理实验证明,对 ICU 腹泻患者并发肛周失禁性皮炎症状给与集束化护理,能够更好的改善的失禁性相关性皮炎症状,减轻了皮炎程度,起到了很好的预防与控制的效果,并且加速了受损皮肤的愈合时间,还可以拉近医患关系,在临床上有广泛推广价值。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ICU 腹泻 失禁性皮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应用在糖尿病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取了226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4年8月~2015年7月的就诊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113例),将2015年8月~2016年7月就诊的患者作为观察组(采取全程健康教育模式,11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率、自我管理率、知识掌握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113例患者在接受了上述护理措施后,血糖控制率达到94.69%,自我管理率达到86.73%、知识掌握率达到85.84%,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为94.6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5.84%,其组间对比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糖尿病患者实施临床护理时,可采取全程健康教育模式,能够实现对患者血糖的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与知识掌握率,可在临床予以大力推广。

  • 标签: 糖尿病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综合干预内容应用于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中的价值。方法此次以88例于2014年01月至2016年04月因下肢静脉曲张进入本县医院治疗的患者作救治对象,参照不同干预内容予以分组基础组42例接受常规干预,观察组46例则加行综合干预内容,对比两组病例干预质量。结果基础组有12例(28.57%)出现并发症,同时观察组有3例(6.52%)(P<0.05)。结论选择张高位结扎剥脱法以及激光治疗术对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进行救治时,建议配合展开综合干预内容,效果显著。

  • 标签: 并发症 下肢静脉曲张 激光治疗术 综合干预 高位结扎剥脱法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在急诊科护理应用优化预检分诊流程对提高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1-2022.1在我院急诊科收治的80例患者,对患者入院时间排序然后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传统预检分诊流程干预,40例)和观察组(优化预检分诊流程干预,40例),比较两组预检分诊的正确率和候诊时间,以及患者护理质量的评价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预检分诊正确率和患者护理质量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候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科中对患者应用优化预检分诊流程干预可有效缩短患者的候诊时间,提高急诊科的护理质量。

  • 标签: 急诊科 优化预检分诊流程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证据对于判定治疗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医师选择有效药物提供重要依据。然而,一直以来对于IBS药物疗效的临床研究终点的设计和评价都是难点,要解决这些难题,需要转变评价者以往普遍看重客观事实的指标设计、认为不带主观色彩的评价才最公正的观念。目前对于功能性疾病,接纳、尊重和科学评估患者的主观感受,是在以患者为中心医疗模式下的重要临床研究课题。美国FDA与欧洲药品管理局不断改进IBS药物疗效研究终点的设计,腹痛和排便异常联合终点得到双方机构的认可,为IBS的药物疗效评估和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其他系统类似疾病的临床研究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参考蓝本。

  • 标签: 肠易激综合征 临床研究 终点设计 药物疗法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分析不同深度七氟烷麻醉对来年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2月-2019年4月间收治的86例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将其分为深麻醉组与浅麻醉组,两组患者均为43例,并选择术中吸入七氟烷。其中深麻醉组患者维持BIS值35-45,浅麻醉组患者维持BIS值50-60,评价两种深度的麻醉方法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MMSE值,发现两组患者麻醉前的MMSE值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而在术后24h、48h对两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价,发现深麻醉组患者的MMSE值明显优于浅麻醉组,P<0.05。同时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S100β蛋白指标情况,组间数据差显著,P<0.05。结论在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麻醉方式的选择中,深度七氟烷麻醉对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较小,因此应该成为手术麻醉的首选方法。

  • 标签: 七氟烷麻醉 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 术后认知功能 麻醉深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发消化道隆起型病变人工智能实时辅助消化内镜影像诊断设备(简称内镜人工智能设备),并评价其性能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1至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镜中心常规行胃镜和肠镜检查患者的内镜图像,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建立模型,研发内镜人工智能设备。2019年6至12月采用前瞻性、单中心、盲法、平行对照研究设计,比较内镜医师和内镜人工智能设备同时评估同一例患者胃镜和肠镜下隆起型病变的差异性,评估内镜下病变大小(病变长径<5 mm和≥5 mm)对内镜人工智能设备检出的影响。主要评价指标为内镜医师和内镜人工智能设备报告隆起型病变的时间差值,次要评价指标为内镜人工智能设备报告隆起型病变的准确度。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71 582张白光内镜图像用于内镜人工智能设备训练,其中隆起型病变图像41 376张,内镜人工智能设备研制成功,已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注册证(川械注准20202060049)。内镜人工智能设备判断隆起型病变的准确度为96.4%,灵敏度为95.1%,特异度为92.8%。内镜人工智能设备每个胃镜下隆起型病变的检出时间比内镜医师快1.524 s,但每个肠镜下隆起型病变的检出时间比内镜医师慢0.070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505、-4.394,P均<0.01),内镜人工智能设备每个胃镜下和肠镜下隆起型病变的检出时间均非劣效于内镜医师。内镜人工智能设备对胃镜下隆起型病变的检出率为89.9%(249/277),灵敏度为89.9%;对肠镜下隆起型病变的检出率为87.0%(450/517),灵敏度为86.9%。内镜人工智能设备对于胃镜下病变长径<5 mm和≥5 mm的隆起型病变的检出时间差值、灵敏度和漏诊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内镜人工智能设备对于肠镜下病变长径≥5 mm的隆起型病变的灵敏度高于肠镜下病变长径<5 mm的隆起型病变(96.8%比84.9%),且漏诊率低于肠镜下病变长径<5 mm的隆起型病变[3.2%(3/94)比15.1%(61/4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615和9.612,P均=0.002)。内镜人工智能设备使用期间,患者与医护人员均无不良事件发生,无设备漏电、工作异常等缺陷。结论该内镜人工智能设备可与内镜医师同时报告隆起型病变,准确度接近90%,有望成为内镜医师避免漏检隆起型病变的实用助手。

  • 标签: 胃肠内窥镜 人工智能 隆起型病变 卷积神经网络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烧伤整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34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手术治疗,另34例为研究组给予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烧伤整形中应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治疗,保证了整形效果,满足了患者治疗需求,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烧伤整形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