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rs-fMRI)探讨失眠障碍患者大脑半球间同伦功能连通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就诊的失眠障碍患者54例为病例组,男16例、女38例,年龄(42±12)岁。招募健康志愿者56名为健康对照组,男21名、女35名,年龄(38±11)岁。病例组行多导睡眠监测,所有受试者行神经心理量表评估和rs-fMRI扫描。计算基于体素的镜像同伦连接(VMHC)和基于种子点的功能连接,统计比较两组的组间差异,与失眠病程、神经心理量表和多导睡眠监测行相关分析,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rs-fMRI各参数对失眠障碍的诊断效能。结果病例组双侧颞中回VMHC低于健康对照组(t=-4.276,P<0.05)。左侧颞中回与右侧丘脑/中扣带回、左侧丘脑、右侧小脑小叶Ⅳ~Ⅴ及左侧小脑小叶Ⅷ(t=4.719、5.297、6.044、4.129,均P<0.05)间的功能连接增强,与对侧颞中回(t=-4.139,P<0.05)间功能连接减弱。病例组颞中回的VMHC值与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r=0.288,P=0.035)、蒙特利尔认知评分(r=0.283,P=0.038)呈显著正相关;左侧颞中回与右侧小脑小叶Ⅳ~Ⅴ间功能连接与睡眠潜伏期呈正相关(r=0.302,P=0.027)。左侧颞中回与右侧丘脑/中扣带回间的功能连接对失眠障碍的诊断效能最高,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814。结论失眠障碍患者存在半球间信息交流和整合障碍,双侧颞中回的半球间协同性受损及其与多个脑区间的功能连接异常可能是其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神经病理机制及神经影像学生物标记。

  • 标签: 入睡和睡眠障碍 磁共振成像 脑损害 慢性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小脑Crus Ⅰ与全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异常模式。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T2DM患者(n=78)作为T2DM组,性别、年龄及受教育年限匹配的健康受试者(n=57)为对照组,采集两组临床变量、神经心理量表评分及功能磁共振扫描数据,以小脑双侧Crus Ⅰa、Crus Ⅰb为种子点计算全脑FC。统计分析两组间FC差异、临床变量、各量表评分的差异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2DM组抑郁、焦虑量表评分显著增高,认知量表评分显著降低(P<0.05);T2DM左侧小脑Crus Ⅰa与左侧舌回/小脑Ⅳ~Ⅴ小叶间的FC显著降低,右侧小脑Crus Ⅰb与右侧额下回三角部间FC显著增加(高斯随机场校正,单体素P<0.005,簇大小P<0.05);后者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30,P=0.01)。结论小脑亚区与多个核心脑区间异常的FC可能参与了T2DM患者认知受损、共病抑郁、焦虑的神经病理生理机制。

  • 标签: 糖尿病,2型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小脑 脑损伤,慢性 认知功能障碍 情绪障碍 功能连接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比率低频振幅(fALFF)值分析2型糖尿病共病抑郁(T2DD)患者的脑自发神经活动的异常模式,明确T2DD患者脑损害的神经影像学特征。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自2017年11月至2020年11月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接受治疗的59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及52例T2DD患者进入研究,另设同期57例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HC)组。收集3组被试临床资料、精神心理量表评分、rs-fMRI扫描结果等资料;计算3组被试全脑fALFF值并比较不同脑区fALFF值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检验fALFF值与临床变量及精神心理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组被试双侧楔前叶fALF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C组相比,T2DD与T2DM组双侧楔前叶fALFF值均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DD组fALFF值较T2DM组更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2DD组、T2DM组患者fALFF值与临床资料及精神心理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相关关系(P>0.05)。结论双侧楔前叶脑自发神经活动异常可能是T2DD患者脑损害的重要神经影像学标记。

  • 标签: 糖尿病,2型 磁共振成像 脑损伤,慢性 抑郁
  • 简介:摘要本研究基于功能磁共振分析了2型糖尿病患者的脑比率低频振幅及基于种子点功能连接改变,发现患者右侧楔前叶比率低频振幅减低,与右侧颞中回间功能连接增高,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脑损害的潜在神经影像学生物标记。

  • 标签: 糖尿病,2型 磁共振成像 认知障碍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基于图论的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DC)方法,重点探讨2型糖尿病共病抑郁(type 2 diabetes comorbid depression,T2DD)脑功能网络连接属性的异常模式,进一步阐明T2DD的神经影像学机制。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T2DD者52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不伴抑郁者59例和健康对照者57例行头颅MR扫描,采集临床变量、评测认知心理量表。比较三组间全脑DC值,并提取差异显著脑区的DC值与临床变量、认知心理量表评分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T2DM不伴抑郁组相比,T2DD组有更低的认知评分、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与健康对照组相比,T2DM不伴抑郁组右后扣带回DC值减低,T2DD组右颞横回DC值增加(高斯随机场校正,体素水平P<0.005,簇水平P<0.05),T2DM不伴抑郁组及T2DD组DC值与临床变量和认知心理量表评分间未发现显著相关。结论T2DD患者伴有更严重的情绪异常和认知功能受损,在状态下,其右侧颞横回脑功能网络拓扑属性异常,可能是T2DD脑损害的潜在神经影像生物学标记。

  • 标签: 糖尿病,2型 抑郁 共病 脑功能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磁共振度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DC)技术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患者全脑网络节点中心性的异常改变。材料与方法前瞻性纳入39例首诊未治疗的OSA患者和52例健康对照行MRI头颅扫描及认知心理量表评估。比较组间全脑DC值差异,并分析DC差异脑区与认知心理量表评分及临床资料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OSA患者右侧楔前叶、左内侧额上回DC值显著减低,右侧海马旁回DC值显著增高(高斯随机场多重比较校正,单个体素P<0.001,簇大小P<0.05)。左内侧额上回DC值与失眠严重程度指数评分(r=0.326,P=0.043)呈正相关;右侧海马旁回DC值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总分(r=-0.361,P=0.024)、MoCA记忆评分(r=-0.333,P=0.039)均呈负相关。结论OSA患者在默认网络核心脑区及海马旁回的DC异常,这种异常主要与认知记忆功能相关,可能是OSA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的重要神经影像生物学标记。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磁共振成像 度中心度 认知功能障碍 情绪异常
  • 简介:摘要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以发病率高,健康结局差和治疗费用高昂为特征,给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肾脏小管间质纤维化和肾髓质缺氧被认为是导致CKD病变进展的主要原因。目前,超声引导下肾脏穿刺活检是评估和诊断肾纤维化的金标准,但这是一种有创检查,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可重复性差,所以很难在临床上进行疾病的随访监测。MRI可以非侵入性提供有关组织结构的信息,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进展提供了对肾功能和纤维化严重程度的独特洞察力的前景,但其评估病变肾脏纤维化和炎症的潜力仍不明确。笔者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慢性肾病诊断价值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功能磁共振成像 慢性肾病 肾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伴认知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在综合康复治疗中有心理干预与没有心理干预的治疗效果的比较。方法收集了108个病例,将愿意接受心理治疗的31个病例作为治疗组,其余做对照组。对两组病例使用康复评定量表评定治疗效果。结果将两个组的病人的好转情况作了统计分析,结果是康复治疗的有效比例治疗组为54.84%,对照组为45.45%;经过统计分析得出治疗组的年龄比对照组的年龄大,两组统计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住院天数比对照组的住院天数短,两组统计分析亦有显著差异(p<0.05)。但两组的发病日期的对比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进行心理干预对脑卒中伴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的康复时间短,治疗效果好。

  • 标签: 心理干预 Barthel指数 肌力评定量表 认知功能评定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替罗非班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进展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每组30例。治疗1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治疗2组采用替罗非班、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脑卒中患者专用生活质量量表评分(SS-QOL)。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mRS均较治疗前降低(P均<0.05),且治疗2组低于治疗1组(P<0.05)。治疗后,两组ADL、SS-QOL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均<0.05),且治疗2组ADL、SS-QOL高于治疗1组(P<0.05)。治疗后,治疗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2/30)及复发率(3.33%,1/30)低于与治疗1组(20.00%,6/30;13.33%,4/30),P<0.05。结论罗非班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卒中患者能降低NIHSS、mRS评分,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 标签: 脑卒中 进展性 神经功能缺损 改良Rankin量表 替罗非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甲基丙烯酸酐化明胶(GelMA)仿生微环境与悬滴法三维培养小鼠毛乳头细胞(DPC)制备仿生毛乳头球的生物活性及其在裸鼠中的毛发诱导功能。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酶消化法获取雄性5~6周龄C57BL/6J小鼠触须毛的DPC以及1 d龄C57BL/6J小鼠皮肤角质形成细胞(KC),经免疫荧光法鉴定前者第3代细胞稳定表达DPC标志物神经细胞黏附分子、碱性磷酸酶(ALP)、β连环蛋白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后者原代细胞稳定表达KC标志物角蛋白15。取第8代DPC,用GelMA重新悬浮并接种至Transwell孔板插件底面,光交联后倒置培养,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培养0(即刻)、3 d GelMA悬滴中DPC聚集情况(聚集成球即仿生毛乳头球),采用活/死染色试剂盒检测培养3 d仿生毛乳头球中细胞活性。将传统二维培养的原代DPC、第8代DPC以及按前述方法制备的仿生毛乳头球分别设为原代DPC组、第8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对每组培养3 d的3个样本中DPC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基迪奥生物信息云工具平台(OmicShare Tools)对转录组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Pearson相似性分析、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利用时间序列趋势分析软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表达模式聚类分析,利用基迪奥生物信息云工具平台对具有特定表达模式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同前进行细胞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从差异表达基因中抽取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8(SOX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26型胶原纤维α1(COL26A1)、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成员6(Wnt6),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T-PCR)法验证差异表达基因mRNA表达情况与测序结果的一致性(样本数为9);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DPC生物功能标志物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FGF7)、Wnt10a、淋巴样增强因子1(LEF1)、ALP、β连环蛋白、多功能蛋白聚糖、SOX2的mRNA表达情况(样本数为9)。取3只5~6周龄雄性BALB/c裸鼠,分别设为原代DPC组、第8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将原代DPC、第8代DPC、仿生毛乳头球分别与原代KC以2∶1细胞数比例混合后分别注射至相应组别裸鼠皮下,每只注射6个区域。注射后2周,取注射区域全厚皮,计数再生毛发,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再生毛囊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检验并进行Bonferroni校正。结果培养3 d,DPC在GelMA悬滴中由培养0 d的分散状态聚集成仿生毛乳头球,制备的仿生毛乳头球中细胞活性良好。培养3 d,主成分分析显示,相比于第8代DPC组,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组内样本间变异程度较低,仿生毛乳头球组与原代DPC组组间样本变异程度最低,3组DPC样本超过90%的基因谱数据变异可由第1个和第2个主要成分来解释;Pearson相似性分析显示,组内样本重复性好,原代DPC组和仿生毛乳头球组样本间的相关系数为0.84~0.95,原代DPC组和第8代DPC组样本间的相关系数为0.72~0.87;3组DPC间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筛选出642个组间交集差异表达基因,对其进行表达模式聚类显示有2种基因表达模式有显著趋势(P<0.05),分别为第8代DPC组基因表达显著低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第8代DPC组基因表达显著高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共包含411个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显示这411个差异表达基因在Wnt信号通路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显著富集(P<0.05),GO富集分析表明细胞外基质、经典Wnt信号通路、细胞分化等GO术语被显著富集(P<0.05)。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比较,第8代DPC组细胞基因SOX8、MMP-9、COL26A1、Wnt6 mRNA表达量均明显下降(q=15.950、8.854、11.890、11.050,9.851、5.884、7.418、4.870,P<0.01),与测序数据一致。与原代DPC组、仿生毛乳头球组比较,第8代DPC组细胞生物功能标志物FGF7、Wnt10a、LEF1、ALP、β连环蛋白、多功能蛋白聚糖、SOX2 mRNA表达量均明显下降(q=11.470、9.795、4.165、9.242、10.970、10.570、8.005,7.472、4.976、3.651、4.784、5.236、6.825、5.214,P<0.05或P<0.01)。注射后2周,第8代DPC组裸鼠无毛发再生,仿生毛乳头球组与原代DPC组裸鼠再生毛发数量相近(q=1.852,P>0.05)且均显著高于第8代DPC组(q=18.980、17.130,P<0.01);第8代DPC组裸鼠注射区域皮肤仅形成了坏死灶,而仿生毛乳头球组与原代DPC组裸鼠注射区域皮肤均观察到再生毛囊且毛囊横断切面有黑色素沉着。结论基于GelMA仿生微环境与悬滴法三维培养小鼠DPC制备仿生毛乳头球的培养模型可一定程度上恢复高传代DPC在裸鼠中的毛发诱导能力,且其生物特性更加类似于原代DPC,可实现DPC的扩增后特性恢复。

  • 标签: 毛发 聚甲基丙烯酸类 仿生学 高通量核苷酸测序 毛乳头细胞 悬滴法 毛乳头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