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气管导管内腔表面细菌生物膜(endotracheal tube-bacterial biofilm,ETT-BF)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科采取气管插管留置时间≥48 h的新生儿30例,根据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分为A组(2~6 d)13例、B组(7~14 d)9例和C组(>14 d)8例。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下ETT-BF的形态,分析3组患儿VAP的发生率,气管导管表面分离菌株阳性率和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菌株阳性率、菌株检出情况及其耐药性。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提示气管导管留置达3 d可在气管导管内腔表面观察到片状基质物,留置4 d可见球菌黏附,随着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延长,细菌生物膜结果趋近完善。30例新生儿中,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菌株阳性率达23.3%(7/30),均为革兰阴性菌。A组无患儿发生VAP,B组有2例VAP患儿,C组有5例VAP患儿,3组VA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82,P=0.004)。不同气管导管留置时间下气管导管表面分离菌株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3,P=0.598)。13例A组患儿中气管导管表面分离菌株阳性者7例,主要为革兰阳性菌,随着留置时间延长,气管导管表面分离菌株逐渐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在7例VAP患儿中,5例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菌株与其对应气管导管表面分离菌株一致,分别为液化沙雷菌、产酸克雷伯菌、黏质沙雷菌、脑膜脓毒性黄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且菌株耐药性一致。结论早期的ETT-BF定植菌可能来自上呼吸道,较少发生迁移引起VAP,随着气管导管留置时间延长,患儿的VAP发生率升高,气管导管表面及下呼吸道分泌物可发现同一病原菌,具体病原菌来源仍有待进一步研究阐明。

  • 标签: 气管导管细菌生物膜 菌群多样性 抗药性 肺炎,呼吸机相关性 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lumnary dysplasia,BPD)早产儿2周岁内因呼吸道感染再入院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胎龄≤32周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BPD及BPD程度分为轻中度BPD组、重度BPD组和非BPD组,比较3组患儿生后2年内因呼吸道感染再入院率及再入院时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再入院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共收治566例胎龄≤32周早产儿,BPD发生率为30.2%(171/566),其中轻中度BPD占81.9%(140/171),重度BPD占18.1%(31/171)。BPD早产儿2周岁内因呼吸道感染再入院率为45.0%(77/171),其中重度BPD组再入院率为71.0%(22/31),分别是非BPD组和轻中度BPD组的2.6和1.8倍。81.8%(63/77)BPD早产儿首次再入院发生在1周岁内,轻中度BPD和重度BPD组分别为83.6%(46/55)和77.3%(17/22)。重度BPD组住院次数>1次的比例较另两组显著升高(P<0.01)。对142例在本院随访的BPD早产儿进行再入院分析,发现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是再入院的主要病因,轻中度和重度BPD患儿2周岁内因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再住院率分别为6.8%(8/118)和16.7%(4/24)。轻中度和重度BPD组再住院后需呼吸支持比例高于非BPD组(P<0.05),重度BPD组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长于非BPD组和轻中度BPD组(P<0.05)。颅内出血、新生儿期住院时间长和家族性过敏体质是BPD患儿再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BPD尤其重度BPD早产儿2周岁内呼吸道感染再入院率高,再入院后病情重。颅内出血、新生儿期住院时间长和家族性过敏体质是BPD患儿呼吸道感染再入院的危险因素。

  • 标签: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病人再入院 危险因素 呼吸道合胞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临床表现和病原体情况,为防治新生儿真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8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治疗病房收治的90例新生儿IFI的流行病学资料、病原学检查、临床特点和治疗转归等。研究期间总住院病例数为23 179例,以院内开始对高危新生儿实施真菌感染预防措施的时间为界限,将2009年7月1月至2014年12月31日收治住院的患儿设为A组,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患儿设为B组,比较两组患儿的IFI发病率。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90例IFI患儿发病主要集中于6月至8月,共55例(61.1%)。早产儿(胎龄<37周)75例(83.3%),出生体质量<1 000 g的患儿有23例(25.6%),1 000~<1 500 g的患儿有36例(40.0%)。23 179例患儿中,A组8 239例,B组14 940例。IFI总发病率为0.39%(90/23 179),超低出生体质量儿(<1 000 g)和极低出生体质量儿(1 000~<1 500 g)IFI发病率分别为5.64%(23/408)、1.99%(36/1 805)。A组患儿IFI总发病率为0.72%(59/8 239),高于B组的0.21%(32/14 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517,P<0.01)。A组中出生体质量<1 000 g的患儿IFI发病率为9.66%(17/176),高于B组的2.59%(6/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12,P=0.020)。发生IFI前的危险因素暴露包括使用广谱抗菌药物89例(98.9%)、肠外静脉营养89例(98.9%)、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74例(82.2%)、有创机械通气59例(65.6%)、有外科手术史26例(28.9%)等。IFI的临床表现不典型,74例(82.2%)表现为精神反应差,65例(72.2%)氧饱和度频繁波动,37例(41.1%)频发呼吸暂停,36例(40.0%)发热。69例(76.7%)C反应蛋白升高,32例(35.6%)发生血小板计数下降。90例IFI患儿标本共培养出92株真菌菌株,病原菌主要为念珠菌(87.0%,80/92),其中34株(37.0%)为希木龙假丝酵母菌,18株(19.6%)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10株(10.9%)为白念珠菌。经抗真菌感染治疗后,治愈或好转72例(80.0%),死亡4例(4.4%),放弃治疗或自动出院14例(15.6%)。结论IFI好发于早产儿,尤以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和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为主,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且发病主要集中在炎热的夏季。非白念珠菌感染逐年增多,成为主要致病菌。应针对高危因素进行早期识别、预防和治疗IFI。

  • 标签: 侵袭性真菌感染 婴儿,早产 念珠菌 流行病学 高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