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X盒结合蛋白1(XBP1)、Twist相关蛋白1(Twis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保存的50份脑胶质瘤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37.66±5.66)岁,根据预后将其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同时选取40份正常脑组织作为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37.75±7.68)岁。检测各组组织XBP1、Twist1、VEGF阳性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生存组和死亡组XBP1、Twist1、VEGF阳性表达均较高(χ2=57.270、55.350、55.589,均P<0.05);XBP1、Twist1、VEGF与患者组织分化(χ2=6.349、10.938、8.140,P=0.012、0.001、0.004)、临床分期(χ2=4.504、8.295、6.062,P=0.034、0.004、0.014)以及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χ2=8.333、4.688、6.527,P=0.004、0.067、0.011)有显著相关性;XBP1、Twist1、VEGF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与XBP1、Twist1、VEGF阴性表达相比,阳性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较短,均P<0.05。结论XBP1、Twist1、VEGF与脑胶质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生存有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XBP1 Twist1 VEGF 脑胶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皮糖萼降解产物在评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患者肺水肿严重程度的应用。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无锡市人民医院诊断为ARDS的患者。患者入科2 h内行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记录血管外肺水指数(extravascular lung water index, EVLWI),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糖萼降解产物[血浆多配体聚糖-1(syndecan-1, SDC-1)、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phate, HS)、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 HA)]指标及炎症因子[血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6、IL-10]浓度。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ARDS患者糖萼降解产物与EVLWI、炎症因子的相关性。以EVLWI 10 mL/kg为界值,将患者分为轻度肺水肿组和重度肺水肿组,比较两组患者糖萼降解产物以及炎症因子指标的差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分析糖萼降解产物对于判断肺水肿严重程度的价值。结果入选ARDS患者共85例,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SDC-1、HS、HA均与IL-6、TNF-α、EVLWI呈正相关(均P<0.05),均与IL-10无相关性(均P>0.05)。在轻度肺水肿组(39例)与重度肺水肿组(46例)进行对比显示,IL-6[(33.63±3.43)ng/L vs. (39.99±4.64)ng/L]、TNF-α[(43.38±6.05)ng/L vs. (50.79±7.35)ng/L]、SDC-1[(494.13±47.23)ng/L vs. (563.50±56.36)ng/L]、HS[(114.02±18.39)ng/mL vs. (138.93±17.02)ng/mL]、HA[(441.44±62.52)ng/mL vs. (546.23±85.24)ng/mL]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L-10[(24.37±10.11)ng/L vs. (28.75±11.98)ng/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将SDC-1、HA、HS三者指标联合预测优于单项指标,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28(95%CI: 0.872~1.000),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5%、86.7%。结论ARDS患者糖萼降解产物SDC-1、HS、HA均与血管外肺水指数存在良好的相关性,三项糖萼降解产物指标的应用可以作为判断ARDS患者肺水肿程度的可靠依据。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血管外肺水指数 多配体聚糖-1 硫酸乙酰肝素 透明质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腹腔出血(AH)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贵州省SAP诊疗中心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231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AH分为AH组和非AH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因、入科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器官功能衰竭累及情况、并发症、干预措施、出血时间、出血部位和预后指标;采用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SAP患者发生AH的危险因素,以及AH发生时间和部位是否为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231例患者均纳入分析,其中198例未发生AH,33例发生AH,AH发生率为14.3%。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病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非AH组比较,AH组患者入科时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更高〔APACHEⅡ评分(分):18(12,24)比13(9,19),SOFA评分(分):9(5,15)比5(4,11),均P<0.01〕,急性肾损伤(AKI)、胃肠功能障碍、凝血功能异常、感染性坏死、假性囊肿和消化道瘘的发生率更高(66.7%比47.0%,36.4%比7.1%,18.2%比6.6%,66.7%比9.1%,66.7%比34.3%,9.1%比1.5%,均P<0.05),且患者需要机械通气(MV)和外科干预比例亦更高(69.7%比43.4,48.5%比14.6%,均P<0.01)。AH组患者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较非AH组明显延长〔ICU住院时间(d):13(8,19)比7(3,16),总住院时间(d):24(13,40)比17(12,24),均P<0.01〕,住院病死率较非AH组显著升高(60.6%比9.6%,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优势比(OR)=1.157,95%可信区间(95%CI)为1.030~1.299,P=0.014〕、感染性坏死(OR=12.211,95%CI为4.063~36.697,P<0.001)、假性囊肿(OR=3.568,95%CI为1.238~10.283,P=0.019)和需MV(OR=0.089,95%CI为1.354~6.625,P=0.007)是SAP患者发生AH的独立危险因素。33例AH患者中,早期出血组(发病2周内)与晚期出血组(发病2周后)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7%(8/12)比57.1%(12/21),P>0.05〕。出血部位未明确组4例患者住院期间全部死亡;假性囊肿/脓肿出血组(14例)、肠系膜/肠道内出血组(13例)和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组(2例)均有半数或以上患者死亡(分别为7例、8例、1例);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血时间(OR=0.989,95%CI为0.951~1.028,P=0.574)及出血部位(OR=2.009,95%CI为0.822~4.907,P=0.126)并不是SAP合并AH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出血和晚期出血均可显著增加SAP患者住院时间和病死率。APACHEⅡ评分、感染性坏死和假性囊肿是SAP患者发生AH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出血时间和出血部位并不是SAP合并AH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仍需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腹腔出血 预后 感染性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汉化护理人员组织沉默行为量表(Organizational Silence Behavior Scale,OSBS),并对其进行信效度检验。方法采用Brislin翻译模式对护理人员OSBS进行翻译和回译,形成中文版护理人员OSBS;通过专家咨询、预调查对量表的条目进行筛选优化。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9年4月—2020年10月选取郑州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的550名护士进行调查,评价量表的信效度。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520份,有效回收率为94.5%(520/550)。结果中文版护理人员OSBS的量表水平内容效度指数为0.930,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60~1.000。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4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3.61%。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卡方与自由度比值(χ2/df)=1.087、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R)=0.035、近似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0.021、调整拟合优度指数(AGFI)=0.990、拟合指数(GFI)=0.887、递增拟合指数(IFI)=0.990。总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93,各维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39~0.944;总量表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974,各维度重测信度系数为0.818~0.881。结论中文版护理人员OSB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我国护理人员组织沉默行为的测评工具。

  • 标签: 护士 组织沉默 信度 效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21年1月,回顾性研究前足软组织缺损伴跖骨头外露但前足横弓完整性存在的患者13例,其中男9例,女4例,年龄(40.0±13.0)岁;损伤原因:8例交通事故损伤,5例重物砸伤。7例前足软组织缺损、足趾毁损,6例前足皮肤撕脱伤、足趾开放性骨折伴有肌腱、血管、神经损伤;创面面积为4.5 cm×3.0 cm~8.0 cm×6.0 cm。一期行VSD处理,二期采用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覆盖,皮瓣面积为5.5 cm×4.0 cm~9.0 cm×7.0 cm。术后1、2、3、6个月门诊复查,随后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根据皮瓣外观、质地、感觉恢复及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手术效果。结果13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6~24个月,足部形态良好,可负重行走,皮瓣外观满意,无磨损破溃。5例感觉恢复到S3,6例感觉恢复到S2,2例感觉恢复到S1。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4例为优,7例为良,2例可。结论游离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具有穿支较恒定、中上段穿支血管蒂较长、皮瓣可重建部分感觉、保留了足弓外形及负重支撑点、行走和负重良好等优点,是前足软组织缺损较好的修复方式。

  • 标签: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对耳轮以远耳廓撕脱性离断显微再植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18年12月至2021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手足外科共收治5例对耳轮以远的耳廓撕脱离断伤患者,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19~62岁。将耳廓彻底清创后,采用逆行再植法进行再植,动脉:均取足背静脉桥接耳后动脉;静脉:2例直接缝合,2例取足背静脉将离断耳廓的耳后动脉分支桥接于近端耳廓的耳后静脉,1例未缝合。其中2例断耳术后发生静脉危象,皮缘小切口放血治疗,2例动脉静脉化的断耳血运良好,术后均行抗凝、抗血管痉挛、抗感染治疗。术后定期采用电话、微信图片等方式进行随访。结果再植5例均完全成活。术后随访3个月~2年,平均10个月,2例静脉危象耳廓轻度萎缩,所有耳廓均无明显色素沉着,1年后感觉恢复接近正常。结论血管质量的预判及高质量的显微缝合是耳廓再植成活的必要条件。对于撕脱性离断耳廓再植,彻底清除损伤血管、行血管移植是预防血管危象的关键技术。

  • 标签: 耳廓 再植术 血管移植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下抽吸活检(CT-FNA)与CT引导下切割活检(CT-CNB)在胰腺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安全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行CT引导下经皮胰腺占位性病变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454例患者,其中男性251例,女性203例,年龄(60.5±11.6)岁。按取材方法分为CT-FNA组(n=300)和CT-CNB组(n=154例)。比较两种活检方法的一次性诊断率、准确率、灵敏度、假阴性率及并发症情况等。结果CT-CNB组一次性诊断率和准确率均略高于CT-FN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诊断率:92.2%(142/154)比86.0%(258/300),χ2=3.74,P=0.053;准确率:97.4%(150/154)比92.0%(276/300),χ2=0.16,P=0.690]。与CT-FNA组相比,CT-CNB组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低的假阴性率[灵敏度:97.2%(138/142)比91.5%(260/284),χ2=4.89,P=0.036;假阴性率:2.8%(4/142)比8.5%(24/284),χ2=4.89,P=0.036],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T-FNA组和CT-CNB组常见并发症为疼痛、血肿、胰腺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27/300)比9.1%(14/154),χ2<0.01,P=0.975]。结论CT-FNA与CT-CNB用于诊断胰腺占位性病变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准确率,CT-CNB比CT-FNA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低的假阴性率。

  • 标签: 影像引导活检 针吸活检 切割活检 胰腺占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腺癌原发灶的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参数联合T2WI纹理分析术前预测短径≤9 mm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6月至2020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5例直肠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直肠常规MRI和IVIM-DWI扫描后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淋巴结转移组(44例)和非淋巴结转移组(71例)。测量直肠腺癌原发灶IVIM-DWI参数,包括表观扩散系数(ADC)、真扩散系数(D)、假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值。在横断面T2WI图像上逐层勾画直肠腺癌全病灶感兴趣区,导入GE Analysis Kit软件提取三维纹理特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IVIM-DWI参数和纹理特征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出有独立预测作用的最优纹理特征参数,并建立纹理特征模型和IVIM-DWI、纹理特征参数的联合模型。应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IVIM-DWI参数、纹理特征参数、纹理特征模型和联合模型预测直肠腺癌淋巴结转移的效能,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在IVIM-DWI参数中,淋巴结转移组与非淋巴结转移组间直肠腺癌原发灶的D*值和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9,P=0.001;Z=-3.06,P=0.002),ADC和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基于直肠腺癌原发灶T2WI共获得828个纹理特征参数,最终筛选出3个最优纹理特征参数,包括firstorder_Skewness、shape_Sphericity和glcm_Idn。ROC曲线结果显示D*值和f值的AUC分别为0.689和0.670,3个纹理参数的AUC分别为0.651、0.628、0.631,纹理参数模型的AUC值为0.775,联合模型的AUC值为0.803。联合模型的AUC大于D*、f和3个纹理特征参数的AUC(P均<0.05)。结论直肠腺癌原发灶的IVIM-DWI参数联合基于T2WI的纹理特征参数术前预测短径≤9 mm的淋巴结转移具有良好的诊断效能。

  • 标签: 直肠肿瘤 腺癌 磁共振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纹理分析 淋巴转移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肠系膜区多囊性腹膜间皮瘤合并腺瘤样瘤的CT表现。患者为70岁男性,CT表现为下腹腔肠系膜区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密度不均,以等密度为主,其内见多发小囊状、裂隙状及网状低密度区,增强后等密度区呈中度渐进性强化,裂隙状低密度区无明显强化;周围系膜增厚伴渗出样改变。病理诊断为肠系膜区多囊性腹膜间皮瘤合并腺瘤样瘤。

  • 标签: 间皮瘤,囊性 腺瘤样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联合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鉴别X线摄影不同表现类型乳腺病灶良性与恶性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3年5月至2020年8月接受乳腺X线摄影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2 055例女性患者。根据BI-RADS分类第5版将病灶分为肿块型及非肿块型,肿块型又分为小肿块(最大径≤2 cm)、大肿块(最大径>2 cm),非肿块型又分为非对称、钙化及结构扭曲。通过手动分割病灶感兴趣区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BI-RADS分类、影像组学及两者联合鉴别诊断乳腺X线摄影不同表现类型良性与恶性病变的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3种模型的AUC。结果BI-RADS分类、影像组学模型及BI-RADS分类联合影像组学模型诊断乳腺病灶良性与恶性AUC值分别为0.924±0.006、0.827±0.009及0.947±0.005;与BI-RADS分类、影像组学模型比较,联合模型的诊断的AUC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9.29、14.94,P<0.001)。联合模型鉴别大肿块、小肿块及非肿块乳腺病灶良性与恶性的AUC(分别为0.958±0.007、0.933±0.013、0.939±0.008)均高于BI-RADS分类(AUC分别为0.937±0.010、0.896±0.020、0.916±0.011,Z值分别为5.32、3.90、5.08,P<0.001)、影像组学模型(AUC分别为0.872±0.012、0.851±0.021、0.758±0.016,Z值分别为7.86、4.53、12.13,P<0.001)。联合模型诊断非对称乳腺病灶良性与恶性的AUC(0.897±0.017)高于BI-RADS分类(AUC为0.866±0.020,Z=4.27,P<0.001)、影像组学模型(AUC为0.633±0.029,Z=7.44,P<0.001);而联合模型诊断诊断钙化和结构扭曲乳腺病灶良性与恶性的AUC(分别为0.971±0.010、0.811±0.057)仅高于影像组学模型(AUC分别为0.827±0.021、0.586±0.075,Z值分别为7.40、3.15,P<0.001),与BI-RADS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UC分别为0.959±0.012、0.800±0.061,Z分别为1.87、0.39,P>0.05)。结论BI-RADS分类结合影像组学模型预测X线摄影不同表现类型乳腺病灶良性与恶性的效能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乳腺肿瘤 影像组学 乳房X线摄影术 诊断,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腱性锤状指损伤的解剖学机制,为采用伸肌腱断端直接缝合术治疗腱性锤状指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纳入成人新鲜手标本12只,解剖示、中、环、小指各12指的伸肌装置,观察掌指关节(MP)、近侧指间关节(PIP)和远侧指间关节(DIP)被动活动时伸肌腱与中节指骨头的接触情况,测量伸肌腱Ⅰ~Ⅱ区的最大滑程。伸直位固定伸肌腱于掌骨基底背侧,限制伸肌腱滑动,被动屈曲DIP,在伸肌腱与中节指骨头背侧凸起应力部位切断伸肌腱,模拟腱性锤状指损伤机制,制作腱性锤状指模型;于腱性锤状指模型上被动活动DIP和PIP的同时,观察断端直接缝合法修复伸肌腱的可行性及合适的指间关节角度。结果限制伸肌腱滑动、被动屈曲DIP时,伸肌腱Ⅰ区与中节指骨头背侧最高凸起点紧密接触。MP、PIP和DIP同时最大屈伸活动时,伸肌腱Ⅰ~Ⅱ区最大滑程为3.1~7.4(5.3±0.4)mm;伸直位固定伸肌腱,被动屈曲DIP,伸肌腱Ⅰ区与中节指骨头远端背侧凸起点相接触,距离伸肌腱止点距离2.1~3.4(2.8±0.4)mm。在DIP伸直0°位、PIP屈曲45°位,锤状指模型伸肌腱断端可实现无张力缝合修复。结论手指末节受到突发被动屈曲外力,致使伸肌腱Ⅰ区因受到中节指骨头背侧凸起点的应力折顶作用而断裂时,引发腱性锤状指损伤;通常,腱性锤状指止点残留部分肌腱,可以一期直接缝合修复。

  • 标签: 指损伤 锤状指 伸肌腱 修复 解剖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附属器淋巴瘤的临床分期及不同危险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双向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1月至2018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原发性眼附属器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74例。根据局部肿瘤范围、淋巴结或全身受累情况进行TNM分期;根据淋巴结、结外器官受累情况进行Ann Arbor分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淋巴瘤的分类进行病理学分型。随访疾病进展或死亡的结局。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预测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估算风险比(HR)及其95%置信区间(CI)。结果TNM分期中<T4期68例,占91.9%,T4期6例,占8.1%;N0期71例,占95.9%,≥N1期3例,占4.1%;无M期病例。Ann Arbor分期中ⅠE期72例,占97.3%,ⅡE期2例,占2.7%。病理类型中,结外边缘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型淋巴瘤64例,占86.5%,非MALT型淋巴瘤10例,占13.5%。74例患者随访3~117个月,中位数为53个月。因本病死亡6例,疾病进展19例。总体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6.6%和86.6%。总体3年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5.6%和65.9%。在单因素作用下,T4期、非MALT型淋巴瘤、Ki67阳性率≥10%为降低总生存率的相关因素(P<0.05)。T4期、≥N1期、≥Ann Arbor Ⅱ期、非MALT型淋巴瘤、Ki67阳性率≥10%为降低无进展生存率的相关因素(P<0.05)。在多因素作用下,病理类型(HR=33.193,95% CI:3.388~325.156,P=0.003)是影响总生存率的唯一危险因素;N分期(HR=11.683,95% CI:2.720~50.173,P=0.001)、病理类型(HR=11.337,95% CI:3.841~33.464,P<0.001)为影响无进展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TNM分期和病理类型是眼附属器淋巴瘤重要的临床预后指标。TNM分期高或非MALT型淋巴瘤患者应密切随访。

  • 标签: 淋巴瘤 预后 生存分析 眼附属器 危险因素 TNM分期 Ann Arbor分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泛素化酶22(USP22)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水平,分析UPS22对食管癌细胞增殖、上皮-间充质转化、侵袭和转移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7例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化学分析食管癌和癌旁组织USP22表达水平。采用短发卡RNA(shRNA)技术在人食管癌细胞系SUNE-1中建立USP22敲降细胞系,并建立对照细胞系,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USP22 KD组。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两组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两组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能力;采用Transwell分析两组细胞的侵袭能力;采用异体移植瘤实验分析两组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癌旁组织中USP22表达水平(1.73±0.77)明显低于食管癌组织中USP22蛋白表达水平(2.72±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94,P<0.05)。对照组细胞48 h吸光度值(2.02±0.12)明显高于USP22 KD组细胞(1.57±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31,P<0.05)。对照组细胞在裸鼠体内生长15 d后肿瘤体积(1 219.43±169.61)明显大于USP22 KD组细胞(911.71±14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6,P<0.05)。USP22 KD组细胞上皮标志物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1.39±0.14)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0.52±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31,P<0.05);对照组细胞间质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和Slug表达水平(1.22±0.11、1.16±0.13)明显高于USP22 KD组细胞(0.51±0.11、0.39±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10、13.171,P<0.05)。对照组细胞侵袭数量[(100.14±15.59)个]明显高于USP22 KD组细胞侵袭数量[(48.86±9.8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59,P<0.05)。对照组细胞在裸鼠体内转移数量[(15.29±2.29)个]明显高于USP22 KD组细胞[(6.86±2.27)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21,P<0.05)。对照组细胞增强子结合蛋白4(AP4) mRNA表达水平(1.25±0.14)明显高于USP22 KD组细胞(0.40±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50,P<0.05)。结论USP22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呈高表达,通过调节激活AP4转录水平,促进食管癌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和转移等细胞生物学特性。

  • 标签: 去泛素化酶22 食管癌 上皮-间充质转化 侵袭 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在食管癌细胞中表达水平及其对细胞化疗耐药的影响和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集的65例食管癌标本和对应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食管癌和癌旁组织G6PD表达水平;在人食管癌细胞株EC109细胞采用浓度梯度递增法建立紫杉醇耐药细胞株EC109/DOX,分别采用对照短发卡RNA(shRNA)和G6PD shRNA慢病毒感染EC109/DOX细胞系,建立对照组和G6PD KD组;采用G6PD抑制剂处理24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分析不同处理的细胞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处理细胞的耐药能力。采用Western blot分析不同处理对谷胱甘肽S-转移酶P1(GSTP1)表达水平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癌旁组织中G6PD表达水平(0.97±0.16)明显低于食管癌组织中G6PD蛋白表达水平(2.34±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670,P<0.05)。紫杉醇耐药组患者G6PD蛋白表达水平(2.14±0.16)明显高于紫杉醇化疗敏感组患者G6PD蛋白表达水平(2.56±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80,P<0.05)。EC109细胞G6PD蛋白表达水平(0.95±0.07)明显低于EC109/DOX细胞G6PD蛋白表达水平(2.21±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70,P<0.05)。对照组细胞紫杉醇处理24 h和48 h后吸光度值(1.25±0.03、1.98±0.08)明显高于G6PD KD组细胞24 h和48 h吸光度值(0.87±0.02、1.42±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31、12.571,P<0.05)。对照组细胞紫杉醇处理48 h后凋亡比例[(12.94±1.78)%]明显低于G6PD KD组细胞凋亡比例[(34.56±4.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61,P<0.05)。紫杉醇处理的EC109/DOX细胞凋亡水平[(12.83±2.25)%]明显低于6-AN和紫杉醇共处理的EC109/DOX细胞凋亡水平[(43.36±4.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500,P<0.05)。紫杉醇处理对照组和G6PD KD组细胞48 h后,对照组细胞GSTP1蛋白表达水平(12.94±1.78)明显高于G6PD KD组细胞(34.56±4.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90,P<0.05)。紫杉醇处理的EC109/DOX细胞GSTP1蛋白表达水平(1.97±0.05)明显高于6-AN和紫杉醇共处理的EC109/DOX细胞GSTP1蛋白表达水平(1.17±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60,P<0.05)。结论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通过调节GSTP1蛋白表达水平,进而调控着食管癌细胞对紫杉醇耐药性。

  • 标签: 食管癌 紫杉醇 耐药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难治性痉挛破伤风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21年4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破伤风患者,根据是否存在难治性痉挛分为难治性痉挛组和普通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特点、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等资料,探讨难治性痉挛破伤风患者的治疗及风险预测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59例破伤风患者,难治性痉挛组35例(59.32%)、普通组24例(40.68%)。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潜伏期、创伤部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难治性痉挛破伤风患者均行机械通气,住院时间明显延长、肺部感染率明显增加(P<0.05)。难治性痉挛患者入科第1天多部位肌紧张(肌痉挛/四肢僵硬、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发生率较普通组高(P<0.05),预测难治性痉挛的发生时,患者发病初期(入院24 h内)表现为肌痉挛/四肢僵硬+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的特异度最高。难治性痉挛患者Ⅳ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普通组(P<0.05)。48.57%的难治性痉挛破伤风患者需要3种以上镇静药+肌松剂治疗,镇静药使用时间明显延长(P<0.05)。结论难治性痉挛破伤风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延长,肺部感染率明显增加,需要长时间大量镇静剂联合肌松剂治疗,发病初期出现多部位肌肉强直的患者出现难治性痉挛发生率较高。

  • 标签: 破伤风 难治性痉挛 临床特点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引导下聚桂醇消融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lauromacrogol ablation,EUS-LA)治疗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s,PCNs)二次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4月—202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疑诊PCNs且仅行EUS-LA治疗的74例患者,其中15例接受二次消融。以影像学随访中病灶体积变化作为疗效评估标准,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并发症发生率为安全性评估标准。结果15例接受二次消融患者年龄(51.5±17.6)岁,男9例、女6例。13例完成二次消融术后影像学随访,其中8例获得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3例仍为稳定。二次消融术后完全缓解率与初次消融术后相比明显提高(8/13比0,P=0.002)。第2次消融术后中位病灶直径由术前的22.0 mm减少至15.0 mm(Z=-2.666,P=0.008),中位体积由2 419.7 mm3减少至1 099.5 mm3(Z=-2.134,P=0.033)。第2次消融并发症发生率2/15,与第1次消融并发症发生率相同。结论对于单次消融效果欠佳者行二次消融可提高消融有效率,且二次消融不增加消融风险。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腺囊性肿瘤 聚桂醇 内镜超声检查 二次消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引导125I粒子植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EGFR基因敏感突变(EGFRm+)寡转移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2019年间符合纳入标准的NSCLC患者89例资料。将89例患者分为All、Part、None组,All组(32例)为所有病灶(原发灶和转移灶)均接受125I粒子植入+EGFR-TKI治疗,Part组(34例)部分病灶(原发灶或转移灶)接受125I粒子植入治疗+EGFR-TKI,None组仅EGFR-TKI治疗(23例)。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进展生存(PFS)期、总生存(OS)期,Log-rank检验差异。结果All组、Part组、None组中位PFS期分别为15、13、12个月(P=0.002),中位OS期分别为37、33、31个月(P=0.012)。All组PFS长于Part组和None组(P=0.020、0.017),All组OS长于Part组和None组(P=0.020、0.012。Part组PFS、OS与None组相近(P=0.264、0.842)。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9%(19/66),常见为气胸、咯血。3例患者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其余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好转,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发生。结论EG-FRm+的寡转移NSCLC患者在一线EGFR-TKI治疗无进展患者,对所有病变进行CT引导125I粒子植入治疗可延长PFS和OS。

  • 标签: 125I粒子疗法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疗法 寡转移,非小细胞肺癌
  • 简介:摘要COVID-19相关性凝血病是COVID-19重症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也是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当前研究表明,COVID-19相关性凝血病的发生率较高,即使进行了预防性治疗,仍不可避免该病的发生。肺血管内凝血病可能是COVID-19中肺损伤机理的重要因素之一。COVID-19相关的凝血病的病理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主要与内皮功能障碍、炎症级联反应、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缺氧、自身免疫紊乱、机体及治疗因素有关。关于COVID-19全身抗凝治疗策略已形成指南及专家共识。但从现有报道来看,关于COVID-19相关凝血病的病理机制研究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认识,抗凝治疗指南也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将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 标签: COVID-19相关性凝血病 临床表现 病理机制 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TG/HDL-C)和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TyG)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识别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且符合条件的11 524例受检者为研究对象。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TG/HDL-C及TyG与NAFLD的相关性,绘制TG/HDL-C及TyG识别男性、女性NAFL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两者对NAFLD的诊断价值。结果NAFLD的患病率随着TG/HDL-C及TyG升高而递增。校正混杂因素后,与第一分位组相比,TG/HDL-C第二、三、四分位组NAFLD患病风险的OR值(95%CI)分别为2.380(2.039~2.779)、3.902(3.342~4.555)和7.903(6.745~9.259);与第一分位组相比,TyG第二、三、四分位组NAFLD患病风险的OR值(95%CI)分别为2.243(1.923~2.617)、3.918(3.363~4.565)和9.002(7.676~10.559)。男性TG/HDL-C及TyG识别NAFL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6、0.744,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9)。女性TG/HDL-C及TyG识别NAFLD的AUC分别为0.785、0.79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G/HDL-C识别男性NAFLD的切点为1.02,TyG识别女性NAFLD的切点为8.55。结论TG/HDL-C及TyG均与成人NAFLD密切相关。TG/HDL-C及TyG对男性NAFLD的评价能力无明显差异;而对女性NAFLD的评价,TyG优于TG/HDL-C。

  • 标签: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 三酰甘油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睑板腺按摩方案在儿童霰粒肿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9月在北京儿童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280例霰粒肿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A、B、C、D 4组,其中A组70例,每2周进行1次按摩;B组70例,每4周进行1次按摩;C组70例,每2周进行1次按摩,并在按摩前予以热敷护理;D组70例,每4周进行1次按摩,并在按摩前予以热敷护理。分别于干预3、6个月时,比较4组患儿术后霰粒肿的复发率及睑板腺功能情况。结果A、B、C、D组完成研究的患儿例数分别为65、67、66、67例。A、B、C、D组患儿在干预3个月时的术后霰粒肿复发率分别为10.77%(7/65)、19.40%(13/67)、1.52%(1/66)、1.4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C组患儿复发率低于A组、B组,D组患儿复发率低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时A、B、C、D 4组患儿术后霰粒肿的复发率分别为9.23%(6/65)、16.42%(11/67)、1.52%(1/66)、1.49%(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C组患儿复发率低于A组、B组,D组患儿复发率为低于A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和6个月时4组患儿睑脂排出难易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C组患儿睑脂排出难易程度评分低于A组、B组患儿,D组患儿睑脂排出难易程度评分低于A组、B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和6个月时4组患儿睑脂性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C组患儿睑脂性状评分低于A组、B组患儿,D组患儿睑脂性状评分低于A组、B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敷护理能够增强睑板腺按摩效果,提高睑板腺功能,利于睑板腺分泌物的排出,能够有效降低患儿术后霰粒肿的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睑板腺囊肿 按摩 热敷 复发率 睑板腺功能